腦科學不斷發展的今天,多巴胺的知識,已經是普通常識了,我的情緒會快樂,我的感受會幸福,都跟多巴胺的分泌有直接的相關,但是什麼東西刺激多巴胺最快呢?答案就是,感官刺激。最快的獲得方式,就是派對,遊戲或是美食之類的。
內啡肽的分泌方式,就必較不一樣,它是需要透過長期努力付出體力或腦力,去達成一個目標後,在目標達成時,將會大量分泌,如同考上第一志願的時刻,或是運動競技得冠軍的瞬間。
追求短暫的多巴胺,或是較長期的內啡肽,都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目標達成後,幸福感容易迅速遞減,到達一般水平後,若想在獲得幸福,有兩個策略:
但是這兩個對策,都有各有一死循環,就是你開始設定下一個目標,然後達成,達成後把上又開始空虛,如此周而復始,即便你是金錢、時間與智力等,各方面的資源無限,也終有耗盡熱情跟沒辦法找到更適合的目標。
這就是亞當.桑德爾在《當下的幸福》一書中,總結歸納出來,為何人們會不幸福的原因。
光提出問題,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有三,我個人再轉化解釋成,追求性格型的目標與有意義的友誼。
性格型目標是指,在人生的幸福上,不該用具體的目標,而是改用性格型的目標,比如說一生致力追求,成為一個慷慨大方的人,如此一來,你並不容易有一個終局。
你要怎麼成為世界上最慷慨的人呢?比爾蓋茲算不算?而且不只有金錢這個維度,特蕾莎修女這種慷慨愛心與時間的維度,也是慷慨地呈現。所以一但設定性格型目標,你就有如西西弗斯,即便知道永遠沒有盡頭,那是享受一直盡善盡美的過程。
第二個方式,是追求有意義的友誼,我個人認為朋友可以大致分成三類:
如果你身邊都把彼此都看待成,第三類的朋友,那也是可以獲得持續性的幸福。
求之不得,當然是苦,但是幸福感這種東西,就怕被養大成無限慾望,而慾望是沒有成本的,有一天一定會成為,佛家中的,苦者求之不得。
但性格型目標與有意義的友誼,你都不可能實體的擁有與性格與友誼,但是你卻是在追求更好的性格與更好的友誼中,獲得持續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