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三個早知道,獻給即將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

多年前我有幸參與我們公司和新竹某大學舉辦的線上講座,介紹在我們公司工作是什麼樣子,一窺外商軟體業的營運。在活動中我分享了三個我自己透過冤枉路體悟到的「早知道心得」,在這邊也獻給即將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


三個我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的早知道


以終為始從小目標開始


我們常常會覺得我不知道我的興趣是什麼,我不知道我從事這個職位有沒有好的發展。


其實有這些來自內心的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我們很難去憑空想像未來的藍圖。


我們因為需要思考的層面太多太廣,所以腦袋就容易打結,沒有辦法爬梳出結論,進而造成多餘的焦慮。


而想要從起點開始去沙推終點長什麼樣子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一路上會有太多的可能,最後思考的方向會無限發散導致無法聚焦。


這邊會建議還在摸索階段的你先去參考前人的成功經驗,不管今天是已經畢業的學長姐或是產業裡頭的成功案例,然後研究那個案例所具備的技能。


Begin with an end in mind - 以終為始。先在心裡描繪一個終點,然後再開始去發想自己應該要做什麼


這樣一來,從未來的結果回推會比較容易掌握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思考模式不會因為發散而失焦,反而會像漏斗一樣慢慢的收斂,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短期目標。


在知道自己的方向以後再把那些需要慢慢培養的技能拆解成小目標,有點像是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但是是職涯版的技能組合,俗稱 career portfolio。


舉例來說,如果嚮往行銷的職涯,那麼常見的技能組合分別有哪些?要如何去補齊自己的內容行銷,CRM,或者是廣告預算的技能,要從哪邊找到切入點?有了大方向之後才開始用由下往上的思考方式慢慢去羅列自己想要補齊的技能,有策略性的循序漸進。


簡單來說,就是用 top down 的方式來去找一個願景,然後用 bottom up 的方式來去建立想目標。


聰明工作更勝努力幹活


從小到大的教育制度培養我們快速找到答案和解決方法的能力,一個題目通常只會有一個標準答案。而這樣不斷被強化學習習慣的我們很容易帶著這樣的思維進入職場,如果老闆說一就是一甚至會覺得答案只有一個。常常會先入為主的覺得如果自己不會的話,一定是沒有背熟答案,就把學校學習的方式套用在工作上,多花點時間看資料,多花點時間讀書,多花點時間更努力。


可是職場不是靠考試來評分的,絕大多數的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所以只是努力通常不一定會換來對等的回報


Work smarter not harder - 聰明工作更勝努力幹活。工作永遠做不完,時間卻總是有限,所以真正該努力的不是用時間去換取成果,而是用時間來摸索更有效率的方式。


利用 80/20 法則找出最應該投資時間的地方用最少 (20%) 的力氣創造最大的價值 (80%),你最後可能會很意外的發現自己做的 100 件事情裡頭只有 20 件是真的創造極大價值的。


然後不斷的去找出捷徑,學會放下那些沒有效率的做事方式,用數字來驗證自己的成果。


道理有點像 app 不斷的更新迭代一樣,每一次的更新都會變得比前面的版本更好,然後刪除掉一些不需要的功能,最後你會發現 less is more。


重點在於取捨,而非包山包海,想像你要帶下面全部的東西登玉山,那是不可能的。


不斷練習弄假直到成真


在考試時候我們很習慣去做模擬考題,或是向學長姐要考古題來模擬。


可是我發現到了職場上,很少有人會真的直接的問資深前輩說要怎麼樣才可以複製成功。


一來有可能是因為前輩私藏,留一手,怕教了你之後他的位子會不保。


二來,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不太敢貿然的亂問問題 (我就怕被罵阿)。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前輩不願意讓賢或是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如果想要學會某項技能「練習」都是必經之路,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專精該項技能。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 弄假直到成真。不會並不可恥,但是如果因為擔心自己被笑而不踏出第一步的話很可惜


舉個我沒有機會透過自己職位練習的例子來說,我曾經以為自己知道一些會計,所以想要轉換到策略規劃部門專門去分析市場和掌握預算。


面試的時候才發現我完全不懂財務的細節,簡直是炮灰,但是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缺陷,知道管顧業的 Fermi exercise 的測驗方法。


爾後,我在經營專案或是面試的時候我都會知道如何從財務預算的角度來去分析事情,相較其他不知道怎麼編列預算的人我就多了一項優勢。


令外一個經驗是以前我很害怕上台報告,尤其是全英文的報告。


一開始的時候報告都卡卡的,也覺得自己和外國人的報告程度差很多。


但是因為鼓起勇氣爭取上台報告的機會,在報告之後也有機會讓主管指點出我的不足,告訴我要怎麼建立故事框架,如何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在多次練習之後,我現在反而覺得全英語的報告比中文還要輕鬆。


以短期結果來說失敗和沒有去嘗試雖然都是一樣的,但是長期看來多次的失敗所累積的經驗都會變成成功的踏腳石


職涯發展是一場認識別人和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覺得在自己職涯的初期摸索方向是非常正常的行為,而在摸索方向的過程其實是一場瞭解別人以及認識自己的旅程。


隨著你愈了解職場上的遊戲規則和自己的能耐之後,你便會發現路可以愈走愈廣,就像不斷進化的演算法一樣,發掘無限的可能。


了解別人的時候你會知道市場上有什麼機會,了解每一家公司在找尋什麼樣的人才。


如果更深的去理解該公司的組織架構或是文化,甚至可以找到一些意外的驚喜,像我就發現文組也可以在科技業有很多發展的機會。


你愈是了解別的公司,或是別的競爭對手 (他一樣念企管為什麼他進了FAANG?),就能擁有更多的選擇。


認識自己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因為自己喜歡或適合什麼沒有可以照抄的答案,別人的喜好不代表自己也能夠接受,只有不斷的試錯 (Trial and error) 才能夠慢慢的修正方向慢慢的和自己的夢想接軌


鮮少有人能在剛畢業就能夠知道自己的志向,很多人甚至是到中年才整個軸轉自己的職涯方向。


所以不喜歡自己的選擇沒關係,但是要把這樣不喜歡的心情記下來而描繪出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隨著你更認識自己的喜好和優缺點,你可以洗鍊出自己的強項或是可轉換技能,找出自己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


其實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工作,我甚至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走了一條我不喜歡的路,從事飯店業然後月領 26k。


如果可以重來,我希望我在早期的職涯上就遇到導師,可以告訴我「不喜歡這份工作沒關係,要給自己停損點。多鼓起勇氣去嘗試,多累積失敗的經驗,然後 move on!」。


以上,來自一個曾經月領 26k 轉職到科技業的心得分享,希望這三個早知道能幫助到即將邁入職場的你少走冤枉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