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拜占庭式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東亞最著名的古兵書《孫子兵法》有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又說「上兵伐謀」。東西英雄所見略同。總是腹背受敵的拜占庭帝國,也有深刻體會。以皇帝利奧六世(統治:895-908年)名義寫下的兵書《論戰術》(Τακτικά)講道:

「用欺騙、劫掠、飢餓、長期侵擾或其他手法傷害敵人,是值得鼓勵的。你絕不該受到誘惑,而去打一場會戰。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觀察到,相較於勇氣,運氣在成功中扮演更大的角色……善用金錢,你就能在不戰的情況下,經常戰勝你的敵人。當他們有其他敵人在它處伺機而動時,一筆金錢將會極具說服力地使他們對你的敵人宣戰。」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79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拜占庭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熱帶島嶼人的部落格。內容以語言、歷史以及語言學習技法為主。歡迎支持、訂閱或付費贊助,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古羅馬男性有刮鬍子的習慣。並且,他們認為蓄鬍是不文明的。 基於歷史上有流傳大鬍子的羅馬皇帝雕像(譬如奧里略),這個說法我不知道多可靠。 但有一點我能確定:最晚在八世紀,大鬍子就是東羅馬/拜占庭男性的重要文化象徵。 一個顯著的案例是,八世紀討厭教會聖像的皇帝,君士坦丁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在十世紀時,曾經有那麼一座亞美尼亞的城市,坐落於貿易路線上的它輝煌無比,擁有十萬人口,同時代幾乎沒有任何一座歐洲城市可以匹敵。在城中美麗的教堂四處坐落,因而雅號為「一千零一座教堂之城」。 這座城市名叫「阿尼」(Ani),亞美尼亞王國的古都。 在當時的人眼中,基督教世界,阿尼的輝煌可與拜占庭的首都
今日我們去教堂參觀,往往能看到美輪美奐的宗教圖畫。不過,基督教畢竟不能偶像崇拜。從四世紀他們可以建造大型教堂開始,就有許多人反對教堂裡掛基督或聖人的圖像。 其中一個反對聖像的名人,是賽普勒斯城市薩拉米斯的主教,埃批方尼斯(Epiphanius of Salamis)。 主教先生最有名的反聖像故事
在各大帝國的歷史中,軍隊和戰爭往往是最吸睛的部分。但完善的基礎建設,往往默默地扮演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角色。比如說,健全的道路系統,因有道路,大軍行進和運輸才得以順利進行。 而在拜占庭的歷史上,我們就不得不談一下巴爾幹半島的最大幹道了:「Via Egnatia」,伊格納提亞之路。 這條公路,是在二
拜占庭的歷史,有好幾次急轉直下的危機。較為人所知的,比如說伊斯蘭崛起下,帝國喪失敘利亞、北非等超過一半的國土。或者在1204年,帝國居然為本該是友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以及當然,1453年滅亡於鄂圖曼土耳其。 而在這些危機中,於東亞較少為人知、但在中世紀有絕大影響的,發生於1071年的一座亞美
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古羅馬男性有刮鬍子的習慣。並且,他們認為蓄鬍是不文明的。 基於歷史上有流傳大鬍子的羅馬皇帝雕像(譬如奧里略),這個說法我不知道多可靠。 但有一點我能確定:最晚在八世紀,大鬍子就是東羅馬/拜占庭男性的重要文化象徵。 一個顯著的案例是,八世紀討厭教會聖像的皇帝,君士坦丁
今日世界中,大家最熟悉的基督教宗派分別可能是這三個:天主教、東正教還有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於1054年分裂,新教諸派則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與天主教分道揚鑣。不過,基督教的宗派歧異,遠不止這三家。有好幾家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能與未分裂的「天主/東正教」分庭抗禮。 我們回到公元495
在十世紀時,曾經有那麼一座亞美尼亞的城市,坐落於貿易路線上的它輝煌無比,擁有十萬人口,同時代幾乎沒有任何一座歐洲城市可以匹敵。在城中美麗的教堂四處坐落,因而雅號為「一千零一座教堂之城」。 這座城市名叫「阿尼」(Ani),亞美尼亞王國的古都。 在當時的人眼中,基督教世界,阿尼的輝煌可與拜占庭的首都
今日我們去教堂參觀,往往能看到美輪美奐的宗教圖畫。不過,基督教畢竟不能偶像崇拜。從四世紀他們可以建造大型教堂開始,就有許多人反對教堂裡掛基督或聖人的圖像。 其中一個反對聖像的名人,是賽普勒斯城市薩拉米斯的主教,埃批方尼斯(Epiphanius of Salamis)。 主教先生最有名的反聖像故事
在各大帝國的歷史中,軍隊和戰爭往往是最吸睛的部分。但完善的基礎建設,往往默默地扮演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角色。比如說,健全的道路系統,因有道路,大軍行進和運輸才得以順利進行。 而在拜占庭的歷史上,我們就不得不談一下巴爾幹半島的最大幹道了:「Via Egnatia」,伊格納提亞之路。 這條公路,是在二
拜占庭的歷史,有好幾次急轉直下的危機。較為人所知的,比如說伊斯蘭崛起下,帝國喪失敘利亞、北非等超過一半的國土。或者在1204年,帝國居然為本該是友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以及當然,1453年滅亡於鄂圖曼土耳其。 而在這些危機中,於東亞較少為人知、但在中世紀有絕大影響的,發生於1071年的一座亞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孫子兵法》這本書,從古代一直火紅到現代,不論是東、西方的哪個強國,無不將它奉為軍事戰略思想的最高指導原則。其實,《孫子兵法》在最初寫成的時候,書名並無「兵法」二字,儘管論述的內容是戰略,實際運用的道理卻是哲學。若能通透了解箇中玄妙,不僅有助於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拿來當作解決人生難題的參
Thumbnail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這是一篇簡單的導讀,簡列了孫子兵法章節,以及譯言堂之後如何帶大家到平行世界看待這本孫子兵法
Thumbnail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Thumbnail
通常不得要領 無論是多知名的學者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白話翻譯,都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跳過某些字、詞不予翻譯,甚至以原文帶過,並指稱已經很白話,無須翻譯、也不必求甚解,意思到了即可。胡說八道。 春秋的文言不同於清朝的文言,而文言更不同於白話。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吳王夫差當年讀十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孫子兵法》這本書,從古代一直火紅到現代,不論是東、西方的哪個強國,無不將它奉為軍事戰略思想的最高指導原則。其實,《孫子兵法》在最初寫成的時候,書名並無「兵法」二字,儘管論述的內容是戰略,實際運用的道理卻是哲學。若能通透了解箇中玄妙,不僅有助於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拿來當作解決人生難題的參
Thumbnail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這是一篇簡單的導讀,簡列了孫子兵法章節,以及譯言堂之後如何帶大家到平行世界看待這本孫子兵法
Thumbnail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Thumbnail
通常不得要領 無論是多知名的學者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白話翻譯,都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跳過某些字、詞不予翻譯,甚至以原文帶過,並指稱已經很白話,無須翻譯、也不必求甚解,意思到了即可。胡說八道。 春秋的文言不同於清朝的文言,而文言更不同於白話。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吳王夫差當年讀十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