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閱讀時間 ‧ 約 31 分鐘

能成為最好的朋友,或許總帶著點嫉妒



前段時間,我的朋友A陷入了一場“單方面的友誼危機”。

 

她的朋友B在工作幾年後,拿到了國外一所學校的offer,打算辭掉高薪體面的工作重新讀書,那所學校是她們兩個人都非常嚮往的地方。

 

A一邊覺得,那麼好的工作B說放棄就放棄,申請學校看上去也是輕輕鬆松,而明明自己和B水準差不多,卻過得平平淡淡,一想到這些就好嫉妒B。

 

一邊又因為馬上要見不到好朋友而難過,“就不能別去嗎”的話,在聊天框裡打出來又刪掉。

 

對如此珍視的朋友,卻產生了嫉妒的情緒,她不知道這是怎麼了,覺得自己沒能在友情裡付出真心,還問我她是不是個自私小氣的人。

 

其實,一段真實的友誼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情感,今天的文章,我們來聊聊友誼中的嫉妒




友誼中的嫉妒

前提是認可和欣賞

 


明明代表著“真善美”的友誼摻雜了嫉妒,很容易讓人懷疑這段關係到底是真情實感,還是勾心鬥角的“塑膠情”。


在一些人眼裡,友情摻不得一點雜質,只要一方有一點負面想法,ta們就會立刻給這段友誼打上“虛偽”的標籤,甚至在一段時間裡,“閨蜜”都變成了相互陷害、扯頭花的代名詞。

 

其實,正是因為看到了朋友好的一面,我們才有可能產生不愉快的感覺,在糟糕、甚至帶著破壞性的情緒產生之前,首先有的是對朋友的欣賞和認可。

 

文章開頭的朋友A和我說,其實在最開始知道B要出國的消息時,她由衷地替朋友感到開心,在聊天框裡打出一大串感嘆號,因為她知道錄取B的學校有多好,那是她們兩個都非常嚮往的地方。

 

而有時候,這種認可不一定來自于世俗意義上的優秀和成功。

 

有人選擇了一份高薪體面的互聯網工作,看著朋友們在公益機構認識新朋友、在文化公司晝夜顛倒做綜藝節目的時候,也會因為朋友們表現出的開心和滿足而嫉妒。

 

即使ta不認可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但ta同樣欣賞和敬佩朋友們能夠為了快樂和理想,放棄更好的物質條件。

 

“為什麼我沒有過上這種生活”的酸澀感,前提是“我覺得對方很快樂,我認同這種快樂。”

 

比認同和欣賞更進一步的,是對「理想自我」的投射——在嫉妒中,朋友像是我們心中那個“更加理想和完美的自己”。

 

也就是說,因為朋友和自己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會有人把自己的情感和願望歸結在朋友身上[1],而又因為看到了朋友比自己更好的方面,我們可能會認為,朋友是一個更加完美的自己,希望對方能做到自己有心卻無力做到的事。

 

這些事也許暫時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又或者是自己當初面臨人生選擇時,不得不放棄的另一條路。

 

但它們都是個體追求的一部分,而這種追求背後的想法是“如果我能做到這些事,會成為一個更加理想的自己”。

 

當這些追求受到種種限制難以實現時,理想和現實就有了落差,如果朋友做到了,這種落差感就成了友情中兩個人的對比。

 

萌生嫉妒,可能只是想要補上那塊“我和朋友比也不差”的思想拼圖。

 

文章開頭的故事裡,A真切地為B開心,是因為她知道自己的朋友值得拿到那所學校的offer。

 

而開心過後產生的微妙的不平衡感,不是A想要拿走B所擁有的東西,也不是要永遠做“獲勝”的一方,而是她覺得理想中的自己也能取得B的成就。

 

《我的天才女友》中,兩位主人公相互關心卻又暗自較勁,莉拉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繼續上學後,一邊帶著萊農翹課,隱隱希望萊農會因為犯錯不能繼續讀書,一邊又和她說一定要繼續讀書。

 

因為莉拉相信,萊農一定能夠代替自己走出骯髒墮落的那不勒斯,擁有更精彩的人生。

 

這種“理想化投射”的程度可能比嫉妒的情緒強得多——當我們終於“贏過”朋友的時候,抱歉和惋惜的情緒甚至會蓋過快樂。

 

看到昔日的朋友過得並不好,有人說:

 

“我本來以為我會有點慶倖和開心,覺得自己終於贏過了她,但是現在只覺得好可惜,她那麼聰明又有靈氣,怎麼沒有我想像裡過得開心順利。”

 

面對這種愛恨交織的心態,我們和心理諮詢師吳夢媛聊到時,她說:

 

嫉妒是一種複合情緒,它的出現,是為了掩蓋害怕、羞恥這些基本情緒所引發的痛苦。

 

這種痛苦,來源於明明彼此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卻有一方「更好」,另一方由此照見了自己不夠好的地方[2]


看似“有毒”的嫉妒,成立的基礎是欣賞和認可——對於什麼是優秀,我們一直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表面酸澀的不平衡感,包含了一個人向理想中的自我靠近的期待和意願。

 

這些正面的價值,混雜著各種情緒被一起打包塞進了一個叫“嫉妒”的殼裡。

 



嫉妒朋友

是因為害怕被丟下

 



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人有一種孿生/另我的需要(alter ego/twinship needs)[3],我們需要和跟自己近似的人體驗到共鳴的感覺,對方理解我們,懂得我們,因為ta覺得ta的生活也是如此。


儘管我們很難找到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但友誼的確滿足了我們這種另我的需要。

 

就像學生時代的好朋友可以一起拉著手上廁所,相互講自己的心事和秘密,也會坐在一起安靜地自習,我們需要有人陪伴和懂得自己,就像連體嬰兒一樣。


如果一方有了新朋友,或是進入了親密關係,另一方的嫉妒和吃醋,表面上是指向朋友的新朋友或戀人,其實也包含著一種“另我挫敗”——

 

擔心和原來的好朋友失去連接,得不到需要的支援和回應,陷入一種孤獨無助的狀態裡。

 

就像大家在聊到青春期的朋友時說的那句:

 

“在沒有戀愛的中學時代,最好的朋友就是我唯一的主角。”

 

可是我們時刻處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它扭曲了朋友之間的關係,這樣一來,我們很容易覺得和一個人的關係是單一的,只能是“對手”或“朋友”中的一種:

 

是不是只要有一方比另一方好太多,我們的友誼就會破裂?

 

有時候因為種種原因,友誼中的雙方生活步調不再一致,友誼的濃度下降,人也會把失落當成嫉妒。

 

比如說,兩個朋友畢業進入同一家公司,最開始一起吃飯散步,打水摸魚,倒數下班……

 

慢慢地,因為部門不同,一方頻繁加班拿下了大專案,也升了職,另一方依然重複著以前的工作節奏,兩個人很難再有一起散步八卦的時間,吃飯的時候也開始雞同鴨講。

 

後來,一方再也沒辦法等著天天加班2小時的朋友一起下班,在小號朋友圈上偷偷發了一句:“多希望最開始你沒有升職。”

 

這段友誼最初的期待是“我們能一直這麼好,一直一起往前走”,但當兩個人的相似性被打破後,生活節奏和心理狀態都漸漸不再合拍,很難再體會到親密無間的感覺。

 

朋友對我們來說是如此重要的存在,表面上的嫉妒,也許只是一個人太想和朋友永遠保持親密了。

 


會嫉妒朋友

但不會傷害ta

 


在一直以來的社會語境中,嫉妒總是以貶義詞出現,這很容易讓人在察覺到自己產生嫉妒的同時,對自己做出道德審判,產生罪惡感。

 

其實,很多情況下這是一種過度的自我譴責,因為嫉妒(Jealousy)並不一定會發展成嫉恨(Envy)[4],前者是“為什麼我做不到”,而後者是見不得朋友比自己好,只要對方超過自己,就想要傷害ta,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毀掉ta”。

 

嫉妒是指向自己的攻擊,嫉恨是傷害ta人。

 

而我們沒有看到的是,隨著嫉妒一同產生的內疚和罪惡感,正是個體控制自己,避免滑向嫉恨所做出的努力。

 

在面對這種感情時,能夠識別並理解自己正在體驗嫉妒,並為了減弱壞情緒的副作用調節和控制自己,努力和嫉妒搏鬥,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情緒調節」[5]能力。

 

因為大家不想放出它具有攻擊性和破壞性的一面,讓它對自己最重要的朋友產生真實的傷害。

 

在這樣的搏鬥中,個體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保持平衡,這是一件太有能量的事了。

 

也正是這種鮮活的能量,讓一個人變得立體又生動。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魂器放大了羅恩內心的自卑和嫉妒,讓他在銷毀魂器時看到了哈利和赫敏接吻的幻象。不管是在哈利身邊,還是在他出生的韋斯萊家族,羅恩從來都是不被人注視的那個,他始終活在別人的光環之下,像個配角。

 

他想要的東西,早就在第一部中有過呈現,在能照出人內心最深渴望的厄裡斯魔鏡前,羅恩成為了魁地奇隊長,拿了冠軍——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成功,活成主角。

 

而在第四部火焰杯中,即使羅恩在一開始因為誤會和哈利冷戰,也會傲嬌地傳話來關心朋友安危。在他看到哈利面臨危險的時候才明白,原來自己對朋友的關心早就超過了內心的嫉妒。

 

就是在這樣的反復掙扎中,觀眾才看到了羅恩的成長,他也並不是哈利的跟班、形象扁平的工具人,而是成為了正直善良的主角。

 

這種矛盾又持久的心理鬥爭,幾乎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心理諮詢師吳夢媛告訴我們:和嫉妒搏鬥不是不是自我壓抑,只有否認嫉妒和傷害別人才是。

 

在搏鬥裡,我們一邊在努力克服嫉妒帶給自己的負面體驗,一邊又在克制自己,不要在消解它時,對朋友發生實際的傷害和攻擊行為,這就是嫉妒的背面所蘊含的能量。

 

在察覺到對朋友的嫉妒後,我們可能會恐懼、羞愧,甚至否認這種情緒,但不必落入自我譴責。畢竟,我們不能只是因為自己的想法和欲望而獲罪。

 

嫉妒出現的時候,我們總覺得它是指向別人的惡意,在察覺到對朋友的嫉妒時,我們就更是會因為它不符合心中的道德規範,而產生深深的自我譴責。


事實上,友誼中的嫉妒產生時,正是我們看到朋友身上的閃光之處、並且意識到自己也想要變得更好的時候。試著對自己寬容一些,因為嫉妒的冰山下,可能是一顆不斷自我搏鬥的、火熱而又善良的真心。

 

也許我們希望自己永遠是陽光積極的,但否認消極情緒並不代表它會永遠消失,拒絕承認它的後果也可能是放任它傷害自己和ta人。作為真實存在的個體,每個人的複雜性都不容抹煞。

 

把這篇文章轉發給朋友,向ta表達你的欣賞和認可,或者一起討論友誼中這種複雜的情緒,也許你們會發現,坦蕩帶來的是更加堅固真實的友誼。

 


今日互動

 

有沒有讓你欣賞和認可的朋友?

你還記得哪些克服了嫉妒的角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