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生活大師的著作,學會理解它們所言的真正涵義,在「你想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上形成自己的信念。(佛諾姆)
存在的藝術是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諾姆在繼愛的藝術和聆聽的藝術後所撰寫的第三部曲。佛諾姆在探討精神分析之後,在存在的藝術一書中繪製了一套引導人邁向存在的步驟。他認為社會分析和個人分析是密不可分的,人的心理無法與社會或政治分割,兩者是互相構成的,人的改變難以完全獨立於所處的環境。所以在書中,讀者可以看到佛諾姆對社會文化和教育作出毫不留情的批判。
人在沒有鎖鏈的綑綁下一樣可以是奴隸 。(佛諾姆)
佛諾姆認為過度著重外在的解放是危險的。外在的解放所指的可以是政權的交替,比方說從獨裁的君主中經過革命後過渡成為現今的民主體制。這種外在的解放固然對個人內在的解放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將人的創造性的範圍擴大,實踐自己的信念。以五一八光州事件為例,政府為示威者的平反和賠償是韓國邁向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政府開始承認人民的訴求是正當的,人民是有權安全地通過示威表達自己的訴求的。可是佛諾姆提醒我們,思想的籠牢比肉眼可見的鎖鏈更為危險。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外在解放的目標:政治上的領導者,也因此產生了一個盲目的信念,那就是換了領導者,我們就能夠爭取權益,過上更好的生活。但事實當真如此簡單嗎?如果我們沒有批判性思考,沒有看清候選人糖衣背後的毒藥,那政權的交替只是換湯不換藥。換而言之,內在的解放要先於外在的解放。一個思想自由的人,就算在監獄中他不能出入自由,但是仍然在思想中作出反抗。在二戰德國期間被關在集中營,後來以自身經歷發展了存在意義治療法的猶太裔醫師法蘭克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今天的普通人很少進行思考。(佛諾姆)
那麼在教育普及化的現代社會,人們是否比以前更具有創造性呢?佛諾姆卻認為如今通行的教育並不利於提高思想力或發展活躍的想像力。在他看來,現代人過度依賴權威,欠缺積極性。他的知識都是從學校和媒體得來,幾乎從不會自己觀察或思考。甚至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人,也不會思考太多宗教和哲學的問題,甚至不會思考太多政治的問題。他們通常會採納政治、宗教的書籍或演講者諸多陳腔濫調的其中一種,而非經由主動而透澈的思考而得出結論。他會選擇最迎合自己性格和自己社會階層的觀點。反觀原始人的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原始人只有靠實踐才能摸索出在自然生存的法則,他不停地觀察天氣、其他動物以及自身的行為,並作出相應的調整。這個過程是彈性且深刻的。筆者對這個觀點有非常大的共鳴,原因在於我在學校學習社會議題的時候,老師總是要求學生即時的就複雜、具爭議性的議題即時提出見解,並打出分數。但是在面對這些龐大的議題時,如果學生並沒有自發性的充分了解議題背景,那他在課堂中很大機會只能吸收到老師的論點和答題技巧。出了學校後,他對世界的好奇絲毫沒有增加。
因為貨幣作為現存的、有效的價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換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混淆和替換,從而是顛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質和人的性質的混淆和替換。(馬克思)
現在社會的重擁有是病態的。佛諾姆在書中引用馬克思的論述,證明人自然的性質是如何在重視財產的社會中被扭曲的。馬克思指出在資本社會中,資本家是無所不能的,因為他擁有貨幣。他積累的財富能夠補全一切人格上的缺乏。他沒有勇氣為因爲工業污水而受害的農民發聲,沒關係,因為他能夠收買政府人員作出虛假報告,他能夠收買評論家報導他平常的慈善善舉,他能夠聘請律師警告想要抗議的農民。因爲金錢在社會上的功能性,所以荒謬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在這樣的社會下理所當然地人會想要不停的擁有財富而增加自己的權力。但是重擁有的傾向會於人的創造性有幫助嗎?為了謀求最大的財富,比起思考如何自由積極地善用自己的才能,人更會迎合市場的需求變成市場所需要的人。最後,他會成為懶得思考,並把自己的行為正當化。
對重擁有的生命樣態來說,其座右銘是「我就是我所擁有的」,有所突破後,這座右銘會變成「我就是我之所行」,更簡單地說,是「我就是我之所是」。(佛諾姆)
佛諾姆希望讀者能夠通過存在的藝術一書,打破我們既有的重擁有的意識形態。通過覺察自己,認識自己,找回自己想要存在的形式,並付諸於行。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從思想中達到真正的自由,不被他人言語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