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雜學校」看展心得:我對教育創新的5個觀察

上週五,我去台北參加十周年的「雜學校」#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在這篇文將分享這趟看展的五個收穫。

雜學校現場

雜學校現場


先小聊點觀展的感受!

沒想到這個創新教育的盛會,也走到十年了。其實我已經有幾年沒參與了,這次再步入展場,感覺沒有過往印象的「熱血、生氣勃勃」;相對地,換得比較多沉澱、思考、呼吸與深度對話的空間。

不曉得,是活動的調性改變了,還是我自己變了呢!?



我在展場待了大約三個小時,以下是我的五個觀察:


▋1.開闢「生涯發展」的多種取徑:


這次有許多關注「生涯發展」的團體參展,各個團隊看到的問題雷同,但選擇的解方、鎖定的客群不太一樣。

我大致歸納出以下三種路徑:


▍其一:因為無法掌握未來的環境、工作會演變成什麼樣貌,所以著重在「內求」,帶領人理解自己的價值觀、喜好、專長、屬性,再來應變與選擇。


▍其二:學生因為教育體制造成的「資訊不對稱」,而缺乏對科系或職業的認識,所以,要把這些真實資訊帶到學生的眼前。


▍其三:因為手機教養法、補習班文化,讓學生缺乏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所以,要透過辦理有趣的活動,把他們從真空環境中拉出來,走進世界。


在展場可以看到,這三種路線都有不只一個團隊在努力實現,我也相信,各個路徑都有它能發揮影響的對象族群。

(覺得小小可惜,沒有看到更意想不到的解法。)


▋2.在「孩子的書屋」看到老師散發感染人心的笑容:


看了這麼多團隊,回家後我發現,腦中最印象深刻的是在「孩子的書屋」攤位,遇到滿臉笑容的老師。

有點哀桑的說,我有很多常見面的老師朋友,但那個笑容,卻是我好難得、好難得,才在老師身上看到的。

可以感覺到,他的工作,一定給了許多的自由感、希望感、價值感。

即使,當他很真誠地分享在東部工作會遇到的犧牲、取捨、失去;同個時間,他的眼裡仍堆滿了笑容。


▋3.親職教育之難:


我和夥伴都注意到,在場的一些團體,除了把教育的對象鎖定在「學生」,也在開發以「家長」為對象的課程。

不過,在展場遇到的自學團團長跟我們分享:

親職教育在小學階段相對容易,因為家長認知自己應該陪伴孩子的童年;但到了中學、青少年階段,這種陪伴關係很快會崩解,不論對學生或對家長,都不太想配合。

在他的經驗,想推展親職教育,或設計課程強化學生與家庭的互動,都是讓老師非常耗能的工作。

原來這樣的課題,不只是在公立學校,在實驗教育機構,也會面臨如此的親師生關係困境。


▋4.感受到「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 - TFT」的影響力:


我在幾個攤位上,都問了同個問題:

你們團隊是如何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而讓我很意外的是,他們都提起了相同的合作夥伴--TFT。


我過往雖然知道,TFT是相當有規模、也握有許多資源的教育組織,但在這次的會場上才感受到,儘管他們沒有來參展,影響力卻悄然呈現--

默默牽起創新教育圈的合作關係,幫助這些組織茁壯。


這個觀察,擴展了我對於一個教育組織可能發揮影響力的想像。


▋5.免費釋出開發內容的「逆向操作」:


在展場上,許多內容都是「聽個熱鬧」,實際詳情作為各家的智慧財產,不會分享得太清楚。

不過,有幾個攤位反而逆向操作,免費公開他們的教材供參閱,還直接提供手冊電子檔QRCODE,不怕你看。


我一開始在想:怎麼這麼佛心,直接公開教材?

看了看內容後,又感覺到:

教育的重點,還是在轉譯、傳授知識的「人」。
空有教材,要直接複製出課程,仍有很高的門檻。

這些團隊反而能透過這樣的免費共享,增加知名度與可信度,坐等真正有需求的人找上門。


——


這次參加「雜學校」十周年活動,收穫許多驚喜和啟發!

雖然有些可惜,在參展組成中,少有深入處理複雜結構問題、教育議題的單位,而來賣產品、教育擦邊球的公司比例多了一點點;但是,仍看到了許多洋溢熱情、致力實現理想的組織,讓人看到台灣教育的多樣可能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