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與元朝統治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元朝的民族階級

元朝的民族階級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族政策,因為菲律賓人沒有被限制只能充任家庭傭工,家庭傭工也不必須為菲律賓人。昔日南非推行種族隔離政策,這是典型的民族政策,因為黑人身份而受到種種生活限制,甚至公眾設施也分別限制於白人或黑人使用。

元朝推行民族政策,首先把國民劃分為四個民族階級。我們常以三角形來描述這種階級地位,三角形的最上方是蒙古人,人數最少,地位最高。其次是色目人,泛指中亞種族,他們較早接受蒙古統治,文化習慣也較接近蒙古,成為蒙古族的政治伙伴。再其次是漢人,不是今天所指的漢族,而是泛指中原北方的人口,估計為蒙古族的十倍,包括漢族、契丹及女真等民族。最後是南人,即昔日南宋的國民,估計為蒙古族的六十倍,他們處於三角形的最下層,人口最多而地位最低。

在這個民族階級的基礎下,元朝推行各種具體措施。考試及任官的差異。科舉考試方面,蒙古人及色目人投考右榜,題目較淺,相對及格較易;漢人及色目人投考左榜,要求較高,相對被取錄的機會較低。入仕以後,漢人及南人的發展受限制,主要負責實務的官職,中央及地方要員均由蒙古及色目人擔任。

在法律面前,蒙古及色目人擁有特權。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或色目人毆打,不得還手。漢人或南人殺死蒙古人或色目人,不但處以死刑,甚或牽連親屬;但蒙古人或色目人殺死漢人或南人,判罰較輕,或被判充軍,或只需賠償。

為了有效監控漢人與南人的生活,元朝推行里甲制,以二十家為一甲,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甲主,有權支配里甲內的百姓。由於民族政策的保障,加上元朝政府對官僚的理管理鬆散,貪污腐化的現象普遍存在,百姓更要承擔很多苛捐雜稅,權貴以各種理由向百姓索取「人情錢」,甚至以無事發生而索取「撒花錢」。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以元朝為背景, 被多次重新製作為電視劇, 上圖分別為1986年版本及2019年版本的劇照。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以元朝為背景, 被多次重新製作為電視劇, 上圖分別為1986年版本及2019年版本的劇照。


元朝國祚近百年,不算長壽,但也不能說是「速亡」,甚或有觀點認為元朝的腐敗是事實,卻是被誇大了的事實。元朝官僚腐敗也不等於整個國家亂作一團,經濟發展及文化交流都有一定成就,部分蒙古人及色目人久居中原後被漢化。元明之際,不少元朝的漢人或南人官員仍以元朝為正朔,拒絕加入明朝政府。

元朝不足百年而亡,或從統治政策分析,或從經濟環境討論,但其中一個不能忽略的背景,是元朝推行民族政策帶來社會的長期對峙。何以見得?元朝晚年,黃河氾濫成災,白蓮教興起,率先起事。此後群雄四起,這些群雄絕大部分都屬於南人,白蓮教被平定,但戰場迅速轉至南方,反映了南人反抗最烈。

值得補充的,所謂元朝興起與滅亡,是從中國政權更替的角度理解。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北京),改國號為大元,元朝成立。至元順帝見大勢已去,撤離中原,元朝滅亡,前後共九十七年。但蒙古帝國興起於其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大元名號建立時,忽必烈已稱帝十二年。至於元朝滅亡,更準確的說法是元朝撤離中原,元順帝仍然以元朝國號約二十年,直至被帖木兒帝國取代。換言之,從蒙古族的角度,元朝國祚又不限於百年而亡。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宋初宰相趙普分析五代的時弊,認為是「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要把問題糾正過來,他建議對地方權力加以整治,「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推行這些治國措施,天下就能夠長治久安。 強榦弱枝,是北宋國策,即治國的方針,正是實踐趙普的觀點,以中央政府為「榦」,以地方政府為「枝」,地方權力由中央駕馭。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步向衰落。藩鎮割據,宦官之禍、外族侵擾、朋黨之爭、民亂漫延、經濟崩潰等,都被視為亡國因素。然而,安史之亂後,唐室政權仍能維持一百五十多年,較之隋朝四十多年的國祚長得多,較之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國祚相若。因此,除了探討亡國因素外,換另一角度,唐朝為何在內憂外患下得以長期維持,也是值得
安史之亂,唐朝經歷八年的內亂,玄宗晚年開始,肅宗任內延續,代宗初年結束。安史之亂,被視為唐朝由盛世轉向衰落的轉捩點,所謂轉捩點,就是事件帶來前後兩個不同的景象。從教科書的課題也可感受這個「轉捩點」,安史之亂前,大家學習貞觀之治及開元之治等,安史之亂後,大家學習內憂外患及亡國因素。 安史之亂後,唐朝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宋初宰相趙普分析五代的時弊,認為是「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要把問題糾正過來,他建議對地方權力加以整治,「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推行這些治國措施,天下就能夠長治久安。 強榦弱枝,是北宋國策,即治國的方針,正是實踐趙普的觀點,以中央政府為「榦」,以地方政府為「枝」,地方權力由中央駕馭。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步向衰落。藩鎮割據,宦官之禍、外族侵擾、朋黨之爭、民亂漫延、經濟崩潰等,都被視為亡國因素。然而,安史之亂後,唐室政權仍能維持一百五十多年,較之隋朝四十多年的國祚長得多,較之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國祚相若。因此,除了探討亡國因素外,換另一角度,唐朝為何在內憂外患下得以長期維持,也是值得
安史之亂,唐朝經歷八年的內亂,玄宗晚年開始,肅宗任內延續,代宗初年結束。安史之亂,被視為唐朝由盛世轉向衰落的轉捩點,所謂轉捩點,就是事件帶來前後兩個不同的景象。從教科書的課題也可感受這個「轉捩點」,安史之亂前,大家學習貞觀之治及開元之治等,安史之亂後,大家學習內憂外患及亡國因素。 安史之亂後,唐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種錯誤文法及主詞混亂的情況可見當時情勢有多麼詭異。
Thumbnail
蒙古帝國留給這個世界的遺產,遠遠超乎你的想像,讓我們一起來讀書了解這個空前絕後的世界遊牧帝國
Thumbnail
“一九四九年,国王一家去了北京,不再回来,此后汉人渐渐多了起来。”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SrWwZyEo 「厓山之後,無中華」─談「近代中國的蠻族化」 2024.05.17~鰲峰筆 前言: 「現在的台灣好似南宋末年。"台灣一定會投降""台灣人已經充滿恐懼,很多人已經準備投降""只要解放軍越強悍,台灣就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從 ❙清❙ 初的「滿蒙一體」﹑「滿漢一家」,到 ❙清❙ 末的「五族大同」﹑「六族大同」﹑「七族大同」,到 ❙中華民國❙ 的「中華民族」,各個名目均為為大一統鋪墊的踏板。 最後出現的是「五族共和」。 ...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Thumbnail
這種錯誤文法及主詞混亂的情況可見當時情勢有多麼詭異。
Thumbnail
蒙古帝國留給這個世界的遺產,遠遠超乎你的想像,讓我們一起來讀書了解這個空前絕後的世界遊牧帝國
Thumbnail
“一九四九年,国王一家去了北京,不再回来,此后汉人渐渐多了起来。”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w-SrWwZyEo 「厓山之後,無中華」─談「近代中國的蠻族化」 2024.05.17~鰲峰筆 前言: 「現在的台灣好似南宋末年。"台灣一定會投降""台灣人已經充滿恐懼,很多人已經準備投降""只要解放軍越強悍,台灣就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從 ❙清❙ 初的「滿蒙一體」﹑「滿漢一家」,到 ❙清❙ 末的「五族大同」﹑「六族大同」﹑「七族大同」,到 ❙中華民國❙ 的「中華民族」,各個名目均為為大一統鋪墊的踏板。 最後出現的是「五族共和」。 ...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