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族政策,因為菲律賓人沒有被限制只能充任家庭傭工,家庭傭工也不必須為菲律賓人。昔日南非推行種族隔離政策,這是典型的民族政策,因為黑人身份而受到種種生活限制,甚至公眾設施也分別限制於白人或黑人使用。
元朝推行民族政策,首先把國民劃分為四個民族階級。我們常以三角形來描述這種階級地位,三角形的最上方是蒙古人,人數最少,地位最高。其次是色目人,泛指中亞種族,他們較早接受蒙古統治,文化習慣也較接近蒙古,成為蒙古族的政治伙伴。再其次是漢人,不是今天所指的漢族,而是泛指中原北方的人口,估計為蒙古族的十倍,包括漢族、契丹及女真等民族。最後是南人,即昔日南宋的國民,估計為蒙古族的六十倍,他們處於三角形的最下層,人口最多而地位最低。
在這個民族階級的基礎下,元朝推行各種具體措施。考試及任官的差異。科舉考試方面,蒙古人及色目人投考右榜,題目較淺,相對及格較易;漢人及色目人投考左榜,要求較高,相對被取錄的機會較低。入仕以後,漢人及南人的發展受限制,主要負責實務的官職,中央及地方要員均由蒙古及色目人擔任。
在法律面前,蒙古及色目人擁有特權。漢人或南人被蒙古人或色目人毆打,不得還手。漢人或南人殺死蒙古人或色目人,不但處以死刑,甚或牽連親屬;但蒙古人或色目人殺死漢人或南人,判罰較輕,或被判充軍,或只需賠償。
為了有效監控漢人與南人的生活,元朝推行里甲制,以二十家為一甲,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甲主,有權支配里甲內的百姓。由於民族政策的保障,加上元朝政府對官僚的理管理鬆散,貪污腐化的現象普遍存在,百姓更要承擔很多苛捐雜稅,權貴以各種理由向百姓索取「人情錢」,甚至以無事發生而索取「撒花錢」。
元朝國祚近百年,不算長壽,但也不能說是「速亡」,甚或有觀點認為元朝的腐敗是事實,卻是被誇大了的事實。元朝官僚腐敗也不等於整個國家亂作一團,經濟發展及文化交流都有一定成就,部分蒙古人及色目人久居中原後被漢化。元明之際,不少元朝的漢人或南人官員仍以元朝為正朔,拒絕加入明朝政府。
元朝不足百年而亡,或從統治政策分析,或從經濟環境討論,但其中一個不能忽略的背景,是元朝推行民族政策帶來社會的長期對峙。何以見得?元朝晚年,黃河氾濫成災,白蓮教興起,率先起事。此後群雄四起,這些群雄絕大部分都屬於南人,白蓮教被平定,但戰場迅速轉至南方,反映了南人反抗最烈。
值得補充的,所謂元朝興起與滅亡,是從中國政權更替的角度理解。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北京),改國號為大元,元朝成立。至元順帝見大勢已去,撤離中原,元朝滅亡,前後共九十七年。但蒙古帝國興起於其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大元名號建立時,忽必烈已稱帝十二年。至於元朝滅亡,更準確的說法是元朝撤離中原,元順帝仍然以元朝國號約二十年,直至被帖木兒帝國取代。換言之,從蒙古族的角度,元朝國祚又不限於百年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