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振宇所著的《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其中一個章節介紹了「知識大遷移」這本書,這讓我對學習方式有了新的認識。同時也探討為什麼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以及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競爭力。
傳統的學習模式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過去,我們習慣於系統性地學習固定的知識體系,問題清晰明確,答案也相對確定。然而,現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羅振宇在書中指出了兩個關鍵原因:
首先,人類知識的總量已經龐大到難以想像的程度。即使是在某個特定領域,想要完全掌握所有知識也變得幾乎不可能。專精於某一領域的目標本身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
其次,知識的確定性正在逐漸喪失。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今天的共識可能明天就不再適用。越來越多的知識處於學科之間的模糊地帶,問題越來越多,但確切的答案卻越來越少。
面對這樣的情況,傳統的考試式學習方式顯然已經難以應對。那麼,我們該如何適應這個新時代的學習需求呢?羅振宇在書中介紹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來自《知識大遷移》這本書。這個觀點可能會顛覆我們對學習的傳統認知:我們應該甘心成為一隻知道很多事的狐狸,而且一知半解就好。
這種學習方法的核心在於,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外,我們應該儘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識的皮毛。不需要系統,不需要深入,一知半解就足夠了。這聽起來可能有些違反直覺,但在現代社會中,這可能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研究案例。美國心理學家 James Flynn 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被稱為「Flynn效應」。他發現,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的智商測試分數一直在穩步上升。這個現象引發了許多學者的興趣,他們試圖找出原因。
經過深入研究,學者們發現,這種智商提升並不是因為人類的基因突然進化,而是因為現代社會提供了更多的認知刺激。我們接觸到的信息更加豐富多樣,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更加靈活。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我們接觸到了更多的「一知半解」的知識,反而提高了我們的整體認知能力。
在現代社會,知識不再是用來佔有的,而是用來連接的。一個片段的知識,可能成為我們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成為我們求知路上的援兵。它可能不是答案,但它可能是通向答案的鑰匙。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工作中運用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呢?以下是幾個具體的建議:
羅振宇在書中提到,這種學習方法實際上是在教我們如何掃除「盲維」。所謂「盲維」,就是我們認知中的盲點。那些一知半解、一鱗半爪的知識,雖然看似零散、不成系統,甚至可能不太正確,但正是因為它們的分散和碎片化,在知識的網路效應中,它們可能在某個機緣巧合的時刻,填補我們認知世界的一個維度,讓我們的某個認知盲點突然透進一絲亮光。
這種學習方法的核心,是將學習的重點從「面對已知」轉變為「面對未知」。在過去,我們學習的目的是掌握已知的知識;而現在,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應對未知的挑戰。正如羅振宇所說,在這個新時代,「人人都是福爾摩斯」。我們需要像偵探一樣,運用各種零散的線索和知識,來解決複雜的問題。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不應該再執著於完全掌握某個領域的所有知識,而是應該廣泛涉獵,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這種學習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還能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幫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新的機會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