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隨筆〕美國小學的閱讀評估與分級制度

暑假過完就是新學期的開始,女兒升上二年級,兒子升上大班(K),對他們而言都是另一個新的挑戰。

第二年開始有比較了解學校流程,學期開始的前兩週,老師都會個別對非英文母語學生們做一個評估測驗,兒子這邊是老師另外跟家長約一個課後的時間,她會帶小孩回到教室做簡單的認字和發音檢測,大約 20 分鐘結束;女兒那邊則是老師會找上課間的空檔另外帶出去做閱讀和口說的評估。

這幾天收到報告,女兒去年剛來的評估分數是 200 多分,今年大飛躍到 1400 多分;兒子則是從 100 多分到 1300 多分,兩個人的進步簡直是驚訝到我,老實說過去這一年來我幾乎沒有聽過兩寶在家講過完整的英文句子,我和老公也很心大,並沒有帶他們多做甚麼與英文相關的練習,頂多就是陪寫學校作業(我教中文的時間反而更多),這樣看來每天去學校沉浸式的環境影響真的很驚人啊。

Photo by Josh Applegate on Unsplash

女兒的老師也分享到,她現在的閱讀能力其實已經達到普通二年級生的低標了,這裡解釋一下美國這裡的分級,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圖,最上方是他們會把每個年級的學年再細分成三段(T1~T3,表示學期初、中、末),往下對照到綠色的區域是該年級該時段的學生均標,粉色是不達標,紫色是超標,然後再從格子往左對照到的英文字母(從上到下是 A~Z)就是他們現在的閱讀能力分級。

以女兒為例,她在一年級 T3 時期的程度是 G,交叉比對到的格子是粉色的,離均標綠色還有一格的距離,不過剛做完的評估(二年級 T1)卻顯示她現在的程度躍升到 I/J 之間,這真是一個讓我和老師都超驚訝的部分,畢竟過去這三個月的暑假根本就是英文放水流的狀態啊,結果她居然自己就跟上了?!還碰到了均標?!

媽媽我覺得有這種好事真是太棒了 XD,另一方面也覺得她好棒好替她開心,她完全是靠自己在學校努力的學習才能進步這麼快。老師說接下來這一年的重點就會放在拓展她的字彙量,其他就沒什麼問題了~

另外說一下這種閱讀程度分級制度可不只有簡單的分級而已,兩寶學校的每間教室都有不少的藏書,這些藏書都已經先照著閱讀程度分級分好,例如這一批書就是歸在 D 級,另一批書就歸在 K 級,讓小孩可以根據自己的分級去選書來看,我覺得這樣的方式滿好的,讓孩子先建立閱讀上的成就感,再根據自身的情況去選擇並挑戰高級別的書;而對老師而言,也可以迅速精確地判斷要怎麼給孩子最適合他本身的。而這些童書的分級可不是老師手動判斷分的,是出版的時候就已經在書上註明這本是屬於哪一級。圖書館也是類似的分級方式,在選書上幫助很大。

美國教育真的超重視閱讀的,老師在新學期開始的班親會上,對於當年度學習重點都只有 read、read、read 而已,並沒有再多提例如數學要學到什麼程度啊,或是要學會什麼概念之類的,而在我觀察,這整套推廣閱讀的模式也建構得頗為完善,從學校到家庭都能用同個準則推動,相輔相成。

以前在台灣上親子共讀課時,談到選書的部分就複雜許多,台灣的方式大多是以書的類別(知識類、傳說類等等)和小孩喜好來選,在程度上的著墨就幾乎沒有,導致我常常選了但發現裡面的字彙或是概念對孩子來說太難或是太簡單。可是美國這套相對簡單粗暴的分級法,著實解決的最根源的程度問題,聚焦了程度,之後再來依喜好選擇,這樣的邏輯我認為是比較順暢的。

印象中台灣的童書也是有分級,但是並沒有到那麼細緻,我想到的就是親子天下的閱讀 123 和閱讀 456 系列,它們各自還有再分成初階跟進階。不過學校並沒有類似的分級評估來幫助家長選書,只能自己觀察或是按照書籍後面的建議粗略去判斷,覺得有點可惜。

歡迎大家和我分享台灣小學生在學校閱讀方面的制度或模式,我超好奇這其中的差異,也想了解之中的緣由,先謝謝大家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