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寫給正想要嘗試諮商的你:一起重新認自己吧! - Part.5


之前將自己 2022 走入諮商室的過程,依時間序寫成四個篇章。一直希望可以補上篇後記,給考慮走入諮商,或正在諮商中尋找自己的夥伴一些支持。

拖了一陣子,總算下筆,讓思緒一瀉千里,其實挺過癮的!



諮商心得分享:一間讓我慢慢愛上自己的「沙遊室」- Part.1

心理諮商:涵容帶我關掉『責任感』的痛 - Part.2

探索責任感的起源,從心理諮商開始的奇幻旅程 - Part.3

心理諮商:從溺水到畢業的成長心智之旅 - Part.4



最近的我有個小小觀察。

發覺我們爺爺奶奶之餘爸爸媽媽那代,是努力「求生存」的時期。父母輩成長期間,內心或許都有些遺憾 (無法去學,或必須放棄一些事)。取而代之,他們非常努力工作,也迎來台灣的經濟起飛。

父母之於我們 (*指 1990 後的 X 世代),則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時刻,拼盡全力將當年沒有的最好學習資源補給我們。不諱言,我們在衣食無虞環境下長大,卻也從小就學會承接期待和達成目標。


我心理諮商的開始,源於一次情緒大爆炸。但也因為諮商,才有機會在奔三的時刻發覺「咦...?為什麼這些年來,我會這麼義無反顧地只追求表現與更好?認真努力沒問題,但我想要去到哪?為什麼是去到那?」。

而我身邊有些朋友,出國讀了碩士、在美國得到很好的工作、熬了幾年拿到綠卡,卻在拿到卡後才發覺「然後呢?有下一個目標嗎?這樣太累了」。或是有朋友讀書工作一切順利,自己卻總覺得卡卡的。在一次「內在小孩對話」練習中,才發覺:自己對自己太過嚴格了,會嫌棄所有的脆弱與負面情緒,只會拼命地想要變強。


我覺得這是時代脈絡下長出的不同臉譜。一如 Z 世代又別於 X 世代,非常有主見,也追求及時行樂。每個世代都有他的燦爛,與相對的陰暗。

我很慶幸,現在的我們,心理諮商資源越來越豐沛、也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


Gap Year 到現在的我,有些「一律鼓勵」清單!

像是如果工作很長一段時間、非常倦怠卻又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一律鼓勵」為自己爭取 4-12 週的 Gap Time 放空,畢竟足夠的空白才能讓喜歡的事情出現。至於是不是離職出發,我覺得看人。如果離職後的金錢焦慮過大,就變成反效果了!


也像是,如果現在的自己,覺得內心有被卡住的地方,我「一律鼓勵」可以試試看心理諮商。


被卡住的地方可以小小的。例如發覺自己很容易憤怒,好像遇到事情的第一處理方式就是生氣。或是很大,陷入一個長期的低潮狀態,不喜歡現況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透過對談或沙盤工具,我們可以用不同角度重新認識自己。我們習以為常的反應,或許只是小時候發展出的自我保衛機制。現在知道了,環境也不同了,就不用再被這個習慣綑綁。

人都是仰賴原生家庭長大的,也因此都會帶著些家庭的印記、傷痕或模樣長大。


長大後的我們,都值得重新認識自己真實的模樣,重新養育自己 (re-parenting),去活出喜歡的樣子。


如果現在的你,正思考要去做心理諮商,希望以下的分享會對你有幫助:


➊ 挑選一間喜歡的諮商室

我自己的做法是 Google Map 搜尋「心理諮商」,看看環境照片、評價和位置。挑選的理由可以很簡單,可以是喜歡他的房間設計;懶得移動選離家最近的;或是直覺喜歡都 ok!有些諮商室提供線上諮商,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選擇


➋ 媒合心理師

我之前的經驗是打電話到諮商室後,櫃檯人員會有個 10 分鐘的初談,大致瞭解問題,隨後根據題目方向建議適合的諮商師,並安排第一次晤談時間


➌ 先試著 Stick To It,也在過程中勇敢舉手

相對於「貨比三家」,快速換人嘗試。我會建議耐下心來,嘗試個 4-5 次諮商再做判斷 (換諮商師 or 結束諮商)。

老實說,不同的人、遇到不同心理師,經驗都不太一樣。有些一拍即合、有些是諮商師轉換方式後 ok、也有很多就是彼此不適合。畢竟我們找髮型師都須要嘗試幾次才會找到命定~適合自己的諮商師,也的確須要尋找的!

然而,諮商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諮商師會需要多些時間了解個案狀況+調整方法。以我的 case 來說,我思考太快、太伶牙俐齒了,因此前面的對談一直繞圈子,怎麼繞都找不出問題。後來諮商師主動幫我改成排沙盤方式引導,速度慢下來,由右腦圖像主導,我們才能找出下一步。

「一個好的諮商過程,應該在結束後,雙方都舒服也有能量」。我會建議前幾次互相了解,在過程中勇敢、直接的分享自己需求 (ex: 這幾次諮商我感到很疲累/ 我希望多些明確結論支持我們的發現/ 我想要有回家可以做的練習)。真實反饋給諮商師,或許就能找到適合的方法。當然,試了幾次覺得不適合,請相信自己的直覺,為自己按下暫停鍵,休息一下。有力氣時,再試試看下一位諮商師。


➍ 對談得頻率、次數

這點通常會是自己與諮商師一起討論來安排。我之前密集到一週一次,或拉長到一個月一次都有,看討論議題的緊急、棘手程度;自己當下的忙碌程度而定。一個議題大概是 6-8 次左右諮商來處理 (看議題或大或小)。我最後去到大約 25 次 (解了兩個大議題,後續是捨不得結束,變成心靈健身房的聊天室)。


➎ 諮商費用

費用通常以小時計算,有些可能需要一次付 6-8 小時費用 (儲值扣概念) 。我自己遇到的是每次諮商後付款,比較彈性。每小時價格約在 $1500-2000 上下。

知道費用不算低,但以我談好談滿 25 次,總計約 5 萬為例,大概等於女生儲值兩套做臉 Spa 課程,或一次長天數的出國。若透過諮商,順利解開心裡卡住的地方,通體舒暢度真的不比 Spa 或出國差呢!


➏ 旅程的獲得與結束

我的諮商師曾跟我說過,諮商的過程是 re-parenting,在對談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並長出新的技能。我最後是透過練習「情緒函容」來調節太多的責任感;而那位對自己過度嚴格的朋友,也因此發覺過去的她,原來都是帶著害怕與恐懼向前的。

「發現了,然後呢?」可能會有些朋友想問。我會說,發現是「有機會」調整的第一步,當自己再次習慣性的嚴厲對待自己,我們可以更快的意識到,並試試看選擇不同方式處理。這是個緩慢調整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但好消息是,當我們有在往好的方向前進,哪怕只是一小步,內心會安定不少呢!

「人一生會面對數不清的困難,不可能每個議題都在諮商室中解決」。這些在諮商過程中長出的新技能 (ex: 更容易意識到自己情緒/ 內在小孩對話練習) 也會在這次諮商畢業後,繼續陪伴我們面對其他挑戰。


上述的小小分享,希望可以給這條認識自己路上,有些不確定或觀望徘徊的朋友多些支持!有想到什麼,我再補充!

最後的最後,祝福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加真實而自在的自己 🧡


印度拉達克的隱世小村莊 - Photoksar



💛 都讀到這裡了,讓我們暫停 3 秒鐘,按下右下角愛心給我些鼓勵吧!你還有想了解諮商的事情嗎?歡迎留言給我,我會就自己經驗回覆你~

☕ 若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請我喝杯咖啡 (LinePay 小額贊助),支持我繼續寫下去:https://kumadiary.soci.vip/donate

#用書寫陪伴自己的三十歲 No.3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