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碩博士生來說,研究的核心目標不僅是發表論文,更是創造真正對社會有影響力的創新。然而,如何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商業模式,往往是研究生涯中的一大挑戰。日本作者吉田将英在他的著作《コンセプト・センス》中提出了一個8問框架,幫助我們系統性地分析新的商業概念,這對碩博士生在學術之外的創新實踐大有裨益。
透過這8個問題,我們能清楚地理解從學術研究到商業創新的核心步驟,並找到推動新創的切入點。
▋發掘需求:需求方是誰?
無論你的研究領域多麼專業,最終都會面對一個問題:**你的研究成果可以解決誰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指認**需求方**。對碩博士生來說,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它能幫助你從理論走向實踐,讓你的研究找到具體的應用對象。舉例來說,如果你在進行AI演算法研究,需求方可能是希望透過技術提升決策效率的企業,或是需要改善病患診斷的醫療單位。
找到這些需求方,便能讓你的研究成果有更具體的發展方向。
▋了解需求:需求方想要什麼?
研究學術問題是一回事,但找出需求方的具體**欲求**則是另一層挑戰。對碩博士生而言,這意味著你需要跨越學術的象牙塔,真正理解業界或社會上的具體需求。例如,如果你研究的是環保技術,需求方可能希望能找到成本低、效率高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技術突破。
清楚理解需求方的期待,有助於你更有針對性地推動你的研究。
▋打破供給方的既定思維:供給方有什麼先入為主的觀念?
供給方通常是擁有既有市場或資源的一方,他們往往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對碩博士生來說,這指的是學術界或產業界中一些既有的技術框架或觀念。例如,過去可能有人認為傳統醫療設備是不可替代的,而你作為研究者,可能正在發展更具創新性的醫療影像技術。
挑戰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是讓你的研究從理論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
▋提出新概念:新概念是什麼?
當你成功識別了需求方的痛點,並找到傳統供應思維中的空隙時,你就能提出一個**新概念**。這是碩博士生將研究轉化為創新產品的核心。例如,如果你的研究集中在永續能源上,新的概念可能是「以區域共享為基礎的再生能源系統」,這不僅打破了傳統能源供應的模式,也滿足了現代社會對環保和資源效率的需求。
新概念的提出,代表著你的研究不再是停留在理論,而是能夠實際應用到市場的解決方案。
▋創造價值:新概念能提供的價值本質是什麼?
當我們談論創新時,最終必須回到**價值本質**。對碩博士生而言,這意味著你的研究不僅是學術上的突破,更是實際上能解決問題的工具。比如說,假設你發展出一種新的生物材料,它的價值不僅在於技術創新,更在於能如何應用於醫療或環保產業,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
理解你的研究能創造的價值,才能更好地與產業接軌。
▋建立新關係:需求方與供給方達到的新的理想關係是什麼?
當新概念被引入後,需求方與供給方的關係也會發生改變。作為碩博士生,你可以將這視為產業界對你研究的接受與應用。當供需雙方建立起更密切的合作關係,這意味著你的研究不僅被看見,更是被應用於實際場域。例如,AI技術不再只是在學術期刊上討論,而是被企業用來改善他們的運營效率。
這種新的理想關係,代表著你的研究真正落地,並且與社會需求產生了實質聯繫。
▋探索未來:理想的新業態是什麼?
當你的新概念在市場上開始發揮影響力時,這往往會帶來一個**新的業態**。這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延伸,而是開啟了新興產業或模式。例如,隨著再生能源技術的推廣,可能會出現以區域為單位的能源共享經濟模式,這就是研究創新帶來的實質性變革。
對碩博士生而言,這一步象徵著研究從學術走向實踐的最終結果。
---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這個8問框架提供了一個明確的路徑,幫助你從研究問題轉化到商業解決方案的過程。創新不僅僅是發現新技術或提出新理論,更在於找到需求,挑戰既有的觀念,並透過新概念創造價值。當你能夠成功運用這套方法,無論是你的研究還是未來的職業發展,都將更具社會影響力。
學術研究的價值,最終在於如何與現實需求對接,並為社會創造新的可能性。透過吉田将英的8問框架,你將能更清晰地理解這個過程,並在未來的創新實踐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