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進步派政客不覺得自己失敗,因為階段性目標還沒達成,每年都有新的目標,專案還沒結束,就不會進入評價階段。永續改革的必要性,就在於讓專案永遠跑下去,不需面對總清算。這對一般人很心累。人需要嵌入一個地方才會心安,還沒嵌入就又被強迫脫離,如無根浮萍,又如暴雨中的小船,即便船長說很安全,本能上還是會恐懼。
永續改革外人看來很可笑,就執行者本人來說,可是有崇高的目的。我們要分析的是,為何會要求無止境的改變,有目標的計畫很難隨意擴張變成永動。這來自於想像力與行動力的落差,用圖解來說,過去的時間變化慢,每一次的改變都要花數十年,所以社會的進步在短期間看不大到,但長期來說,每個世代都看得到與過去的差異。
由於群體由個體組成,代表群體目標與多數個體會有落差,任何社群、團體、政黨都會有一個大目標,通常不會講得太細緻,便於統合方向接近的個人。好比說改革的目標是80分,可是現實種種導致現階段只能60分,經溝通後每個人勉強可以同意,即便要求目標是100分的,也因為至少從0變成60,雖不滿但還可以接受。
這顯然不是投機世代的原子化現象可以解釋,群體生活一定要妥協,大學四人宿舍的室友總要互相配合一下,至少大方向沒有錯,那我們就在現有的條件下,打造一個新的時代。
說是無可奈何也行,但人生不就這樣,考不上第一志願,就一路重考到老死?古代的老童生也知道要找個教書識字的工作,不能永遠啃老,難道去幫有錢的員外教孩子寫字讀書,就是拋棄經世治國的理想?
這個妥協的過程,加上社會確實的進步,大家多少都有獲益,也願意停下來,稱之為固化。固化代表新的壓迫出現,累積多年後產生了新的改革需求,所以上圖表示每個時代的變化。而這到了後現代,年年變革,越往後期的變化,已經是純粹基於想像力的創造,近乎虛線。
為何會如此?假設群體有ABCDE,這次改革A滿足了,但BCDE沒有。過去的情況是,若A有100分的獲利,那BCDE取得50~80分的利益,似乎也不是過不去,那為了鞏固既有成果,大家就接受吧。
後現代的概念是壓迫不對,沒有100分就是不完整,A必須放棄100分的獲益,直到讓其他人也得到100分。A當然不願意,且認為BCDE又不是沒有賺,為何要反對。進步派的解讀為,這就是新的壓迫,並把A解構出去,成為新的敵人之一,直到BCDE中的B得到了100分,此時A的狀況已經不重要了,但如果CDE只取得了60~75分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