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你的大腦也愛偷懶?破解「自我毀滅」陷阱,找回你的生產力!

raw-image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這樣的狀況:明明知道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卻忍不住一直滑手機、追劇,或是沉迷於電玩遊戲,直到最後一刻才驚覺 deadline 逼近,才開始手忙腳亂?

這種「明明知道不該做,卻還是忍不住去做」的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毀滅」(self-sabotage)。它就像是你大腦裡的另一個小人,專門扯你後腿,讓你離目標越來越遠。

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帶你了解自我毀滅與多巴胺的關聯性,以及如何透過多巴胺斷食法,來幫你的大腦進行數位排毒,擺脫廉價的誘惑!

「自我毀滅」的甜蜜陷阱:多巴胺的誘惑

根據心理學研究,自我毀滅行為的根源,來自於大腦對於「獎賞」的渴望。當我們從事一些輕鬆愉快的活動,例如吃美食、玩遊戲、滑社群媒體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滿足。

這種感覺就像吃了「乖乖」一樣,讓人上癮,難以抗拒。於是,我們的大腦就會傾向於選擇這些能夠快速獲得滿足感的活動,即使它們對我們長遠的目標有害無益。

「自我毀滅」動力方程式:當獎賞變成懲罰

有趣的是,自我毀滅行為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推移,形成一種獨特的「動力方程式」。

一開始,我們可能會因為沉迷於某些「廉價的自我毀滅」,例如滑臉書、追劇,而感到短暫的快樂。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活動帶來的快樂感會逐漸降低,甚至轉變成一種空虛和焦慮。

想像一下,你熬夜追完了一整季的影集,隔天早上卻要頂著熊貓眼去上班,心情肯定好不到哪裡去。這種「自我毀滅」帶來的負面後果,會讓我們的大腦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為了逃避空虛和焦慮,我們會更加依賴「廉價的自我毀滅」,結果卻讓情況變得更糟。

別讓大腦被「綁架」!學習「多巴胺斷食」

面對「自我毀滅」的陷阱,我們該如何自救呢?

心理學家建議,可以透過「多巴胺斷食」來重新訓練大腦,找回你的意志力和生產力。

「多巴胺斷食 (Dopamine fasting)」就像是一種「數位排毒」,透過減少接觸那些容易讓人上癮的「廉價自我毀滅」來源,例如社群媒體、電玩遊戲、垃圾食品等等,讓大腦有機會「重開機」,找回對於健康活動的興趣。

多巴胺斷食」的實踐方法:從小改變開始

「多巴胺斷食」並不意味著要你完全斷絕所有娛樂活動。你可以從一些小改變開始,例如:

  • 中午不滑臉書、IG、Threads: 利用午休時間和同事聊天,或是到戶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
  • 工作前 60 分鐘不碰手機: 專心準備一天的工作,避免被手機訊息干擾。
  • 睡前半小時不看螢幕: 讓眼睛和腦袋好好休息,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
  • 每週安排一天「無手機日」: 把手機放在家裡,專心陪伴家人朋友,或是從事一些戶外活動。
  • 試著 30 天不碰你最常使用的「廉價自我毀滅」: 例如戒掉手遊、戒掉追劇,觀察你的生活有什麼改變。

「多巴胺斷食」並非一蹴可幾,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就像戒菸、戒酒一樣,剛開始可能會感到不習慣,甚至出現戒斷症狀,例如焦慮、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但只要你能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你的意志力越來越強,你的生產力越來越高,你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從「自我毀滅」到「自我實現」:打造更美好的自己

「自我毀滅」是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但只要我們願意正視它、克服它,就能夠將它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透過「多巴胺斷食」,我們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大腦,擺脫「廉價自我毀滅」的誘惑,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例如學習新技能、發展興趣、陪伴家人朋友,或是追求自己的夢想。

當我們不再被「自我毀滅」所束縛,我們才能夠真正活出自己的價值,實現自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別再讓大腦裡的「小人」操控你的人生! 讓我們一起學習「多巴胺禁食」,找回你的生產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