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教忠教孝,本是傳統美德,但積澱有年之後,醞釀為醇厚的美酒是一種可能,而且是理想的可能;在現實中更大的可能卻是逐漸發酸走味。忠孝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也無可避免地在流傳幾千年後走向後一種可能。

說忠,許多人立即想到愚忠;說孝,現代人想的通常是愚孝,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名句當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普遍認可的前提,父母既然是凡人,不會因為生養兒女就幡然一變,瞬間升格為絕不犯錯的聖人。認定「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兒女唯一的選項就只能是百依百順,即使逆來,也得順受。

攝影師:Luis Quintero: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258240/

攝影師:Luis Quintero: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258240/


傳統的孝道果然如此認定嗎?試看《謚法》如何評價以「順」為孝的申生。

申生是晉獻公的世子,亦即晉國的儲君,與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重耳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晉獻公老來娶了驪姬,生下奚齊。處心積慮想讓親兒繼承王位的驪姬,故意在祭祀的牲肉下毒,而後嫁禍給申生,企圖以弒父的罪名逼迫申生自殺。

洞知驪姬陰謀的重耳力勸申生把真相告知晉獻公。申生卻說君父深愛驪姬,一旦真相爆發,論理當斬驪姬,可驪姬死了,君父大概也了無生趣。重耳無奈,苦勸申生逃亡他國。申生不改堅持,既然背負了弒父的惡名,諸侯怎麼可能接納弒父的逆子?決定一死成全老父的申生在死前派人懇求已退休的老臣狐突,看在國君年邁,新君年幼的份上,放棄山林之樂,重回朝廷為國效力。

《謚法》因為申生順服父親獻公的命令自殺,給的謚號不是「孝」而是「恭」──「敬順事上曰恭」。申生的順孝演變成晉國動亂數十年。他一心成全的老父也因為他的愚孝,在《春秋》被記了一筆:「晉侯殺其世子申生」。始作俑者雖是驪姬,推到根源,還是不明是非的晉獻公所致。這個罪名不算冤枉,但如果沒有申生的積極「配合」,晉獻公也不至蒙此惡名。

再說曾參。

孔門高弟曾參以純孝著稱。曾家有次意外來了訪客,曾母不知如何召喚在外的兒子回家,情急之下索性咬緊自己的指頭,血肉之痛居然秒傳給曾參。原本在山上砍柴的曾參瞬間感應到一陣強烈的痛楚,立刻飛奔回家。

二十四孝「嚙指痛心」的主角即是曾參。

曾參純孝,事母如此,事父亦然。《孟子》載有曾參侍奉父親的故事,寫他曲意承歡,無微不至的奉養,令人動容。可抱緊順孝教條的曾參,卻因不知變通,惹火孔老夫子。

曾參與父親曾點一起下田,心實眼拙的曾參錯把瓜苗看作雜草,一鋤下去,瓜苗斷作兩半。眼見兒子耙斷瓜苗,曾點怒從心起,原該往地裡去的鋤頭轉往兒子身上猛打。人一旦發「怒」還真成了瞋「心」的「奴」隸,發了狂的曾點下手完全不知輕重,曾參被打到不省人事,在床上一躺好幾天

大孝子曾參好容易捱到可以重回孔子的課堂,孔子是不是該頒發獎狀一張,表彰他的孝行?沒有。孔老夫子臭著一張臉,吩咐門下弟子:不准曾參來見!

委屈至極的曾參憋了幾天,總算夫子心回意轉,叫到眼前結結實實訓了一頓:從前大舜怎麼侍奉父親瞽瞍的?是「大杖則走,小杖則受」啊!瞽瞍是出了名的不可理喻,遇上這種父親,作兒子的絕不是傻不愣登地等著挨揍,棍子劈頭飛來的時候,眼睛張大一點,那力道如果大到讓你沒命,趕緊逃命去;若只是皮肉吃點苦,那便罷了,就讓作爹的消消氣吧。

可你哪,參哪,就沒看過像你這麼沒輕沒重的。你杵在那兒直挺挺地挨打,真給打死了,害得老爹背上殺人的罪名,等於是陷老父於不義,你這盡的什麼孝?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57。釋「服敬侍親,是為順孝」

avatar-img
35會員
168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儒家以「仁」為中心,各式美德歸結到最後,不外乎本質「愛人」。由愛人輻射而出,「學而優則仕」,為的是通過出仕(亦即服公職)的機會,以政治手段盡速改善民生,從而利益眾生。
「仁」的定義儘管可以拔到極高,最素樸的定義只是「愛人」。以愛親人為起點,逐漸擴展至血脈無關的普羅大眾。職是之故,管仲以施政澤及萬民的功德,被孔子認可為「仁」!
「仁」從來不是假仁假義,而在心安,從良心出發的真仁,教出的是顏回與子貢這種相親相愛的同班同學,與法家的李斯害死同班同學韓非,兵家的龐涓陷害同學孫臏,真有雲泥之分。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非「義」之「信」,不必信守。知常是「經」,能變是「權」。即使是信,也得運用智慧通權達變。「信」與「義」一旦脫鉤,礙於情面或腦袋一時發熱,最後不是作了背信的小人,便是守信的壞蛋或笨蛋。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51。釋「曰義曰信」的「信」 尋常人間對應,人言為信。此中甚至有超越生死而不渝者,如諸葛之輔佐阿斗劉禪,如季札在徐君墳前掛劍。
儒家以「仁」為中心,各式美德歸結到最後,不外乎本質「愛人」。由愛人輻射而出,「學而優則仕」,為的是通過出仕(亦即服公職)的機會,以政治手段盡速改善民生,從而利益眾生。
「仁」的定義儘管可以拔到極高,最素樸的定義只是「愛人」。以愛親人為起點,逐漸擴展至血脈無關的普羅大眾。職是之故,管仲以施政澤及萬民的功德,被孔子認可為「仁」!
「仁」從來不是假仁假義,而在心安,從良心出發的真仁,教出的是顏回與子貢這種相親相愛的同班同學,與法家的李斯害死同班同學韓非,兵家的龐涓陷害同學孫臏,真有雲泥之分。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非「義」之「信」,不必信守。知常是「經」,能變是「權」。即使是信,也得運用智慧通權達變。「信」與「義」一旦脫鉤,礙於情面或腦袋一時發熱,最後不是作了背信的小人,便是守信的壞蛋或笨蛋。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51。釋「曰義曰信」的「信」 尋常人間對應,人言為信。此中甚至有超越生死而不渝者,如諸葛之輔佐阿斗劉禪,如季札在徐君墳前掛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箴言》裡面收集很多格言,這些格言的確切來歷並不可考,但卻反映出當時代對人生的體驗與洞察,雖然最後集結的場域應該是皇宮,但這也反映出智慧文學雅俗共賞的特質,使得智慧文學能夠很適切地適應不同的文化,而廣為流傳。《箴言》常採用家庭為其場景,以父親為其說話者、兒子是為聆聽的對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什麼是『根基深厚』呢?其實很難說明,對於未求道的人,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根基如何,但是如果他答應求道後,他的根基就不凡了,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根基也不能用一年級或四年級來判別,例如:一年級的陳兄,念念之間都想渡他的同學,時常找人來給後學成全,並且開釋道義,已經渡了7人求道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
《箴言》裡面收集很多格言,這些格言的確切來歷並不可考,但卻反映出當時代對人生的體驗與洞察,雖然最後集結的場域應該是皇宮,但這也反映出智慧文學雅俗共賞的特質,使得智慧文學能夠很適切地適應不同的文化,而廣為流傳。《箴言》常採用家庭為其場景,以父親為其說話者、兒子是為聆聽的對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什麼是『根基深厚』呢?其實很難說明,對於未求道的人,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根基如何,但是如果他答應求道後,他的根基就不凡了,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根基也不能用一年級或四年級來判別,例如:一年級的陳兄,念念之間都想渡他的同學,時常找人來給後學成全,並且開釋道義,已經渡了7人求道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孔子名丘,字仲尼,近代文人余光中幫孔子取了一個摩登的英文名字:Johnny Kong(註1)。孔子如果知道,必定會莞爾一笑,並欣然接受。 孔子擁有禮學權威稀缺的幽默感,要真正認識他,必須將他從聖人的祭壇上請下來,從中華文化的刻板框架中請出來,還他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高度讚揚「野」及「野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