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姪女在即將滿六歲開始出現抽動症狀,目前被懷疑可能有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 TS)。這消息像是一顆炸彈,震驚了我們全家。這種病症帶來了她抽動和不自主動作的症狀,無論是醫學上還是情感上的影響,都讓大家陷入焦慮和擔憂中。
當馬偕醫生告訴我姊姊和姊夫:「請你們全家放輕鬆,未來對這個孩子放下名次和比較心,不用要求對他第一名。」
這當滿臉狐疑的父母想問些什麼時,醫生卻溫柔地回應:「我知道你們想知道是不是那個症狀,目前無法判斷有需要你們會知道要來找我,大家先放輕鬆。」
這些話是打開了她過去的傷疤。姊姊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她一直是個追求完美、在乎名次的孩子,這種比較心從小就伴隨著她長大。她告訴我,自己高中時就感覺到某種強迫症(OCD)的傾向,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不允許自己失敗。
由於我近年也時常在調整我的個性,多少與原生家庭的連結與回憶有關,我個人身上也是有些焦慮症症狀,容易在緊張、過度要求自己的狀況下發生。我也能理解在華人社會,升學主義和名次競爭根深蒂固,某些個性在成為被診斷「病症」以前看似是一種優勢,比如,不斷自我要求和與他人比較能讓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追求卓越的心態,也許是成就姊姊的一部分,但同時也讓她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如今,她的女兒正承襲了這種壓力,成為一個過於焦慮、過於在意輸贏的小女孩。她個性活潑,但也有完美主義傾向。每次畫畫時,她不允許自己留任何空隙,每一筆都要填滿;在家庭和生活的各種小比賽中,她一定要拿第一名,否則便會情緒低落、無法接受。
看到孩子這樣的表現,我姊姊難掩愧疚,似乎感覺自己「潛移默化」中傳遞了某種負面情緒給孩子。
抽動症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完全解釋,有可能是先天神經系統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不管如何,我們都意識到這是一份提醒,讓我們全家放下對名次和比較的執著。其實,這不僅是對我姪女的成長有幫助,也是對我們整個家庭的一種「釋放」。
美國妥瑞氏症協會(Tourett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專家特別強調,TS孩童非常不適合使用「獎懲制」來教育。這種方式看似有效,卻在不經意間放大了孩子對「成功」和「失敗」的恐懼。比如,我們小時候,常聽到父母說:「考了第一名就買玩具給你,考不好就不能看電視。」這種「懲罰與獎勵」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把每次小測驗、每次競賽看得無比重要,對那些本來就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我姊姊的經歷或許就是一個例子。她小時候在升學主義的環境中,父母總是強調名次和分數的重要性,考得好,便有獎勵;考得不好,便是失望的眼神。這種教育方式深深烙印在她心中,長大後,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她都習慣用「結果」來評估自己的價值。現在,她看著女兒也走上這條「好還可以更好、成為聽話的乖孩子」的路,不禁心痛又愧疚。
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在意孩子是否「贏在起跑點上」?心理學上,教育不應該是單純的「成績導向」。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告訴我們,與其強調「結果」,不如重視「過程」。換句話說,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從中獲得樂趣、是否能從挫折中學到教訓,比起最終的成績更為重要。
當一個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時,他們會更有韌性,面對失敗時不會自怨自艾,反而會思考:「我這次失敗了,但我學到了什麼?」這種心態讓他們更願意接受挑戰,也更能從中獲得滿足感。反之,那些擁有「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的人,往往會將成績和表現視為自己價值的全部,一旦失敗,便會陷入自我否定中。
我的姪女從小就有些完美主義,她總想著要做到最好,而我姊姊的教育方式,也在無意間強化了這種心態。當她參加比賽時,孩子本身性格就好勝,又以在這些獎罰條件刺激下,孩子會不由自主地把「勝利」和「愛」掛鉤,當自己無法達到第一名時,便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如何調整教育方式呢?美國妥瑞氏症協會建議:教育TS孩童時,要盡量避免用獎懲系統來驅動他們,而是要更多地用「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來引導他們。簡單來說,就是幫助孩子從學習、玩耍中找到內在的成就感,而不是只為了外在的獎勵。
我姊姊現在也在慢慢改變她的教育方式。她開始學會放下對女兒名次的執著,而是更多地去讚美她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當女兒完成一幅畫作時,即使有些地方不完美,她也會說:「我看到了你很努力地去完成這幅畫,我喜歡你選用的顏色。」而不是:「這次畫得很好,下次要更好,這樣才能拿第一名。」
當我們真正學會放下「名次心」時,才能讓孩子不再把自己的一切都壓在「成功與失敗」的天平上。這不僅僅是針對有妥瑞氏症的孩子,而是對所有的孩子。因為孩子的成長不應該是「你要成為最好的」,而是「你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自己回首這段經歷,也發現我們大人其實都無形中在被「比較心」捆綁著。我自己在職場上也常常陷入這種比較心態,總覺得別人比我更成功、賺得更多。但事實上,每個人的成功定義不同。當我們過度關注他人的標準時,就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以為「成功」的標準是唯一的,但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能讓他們安心成長、自由探索的環境。當我們能放下對名次和成就的執著,才能真正看見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這份禮物能成為我們全家的轉折點,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去追逐那無止境的「第一名」,而是幫助他們在每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