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好書分享《Rewire-神經可塑性》x 閱讀心得

raw-image

今年8月在台灣度過炙熱潮濕的暑假,因為注意力都放在帶小孩與家人、朋友作伴,滑手機的時間大幅減少。回馬德里後,又陷入人生思考階段、加上處理個人健康問題,讓我完全不想更新頁面。手邊拿起先前購入的《Rewire-神經可塑性》一書,讀完後腦子像是接受了一場洗禮,內心興起一股調整生活步調的動力,不過根據作者妮可.維諾拉 (Nicole Vignola)指出,動力只能讓你走一段路,之後就需要依靠紀律與慣例

「一種行為要成為自動行為(習慣)平均需時66天。」

先前讀《父母語言》(作者:丹娜.蘇斯金/ Dana Suskind)一書,認識到人類從出生到三歲前,大腦是處於神經可塑性的顛峰,具有無限學習潛力,到三歲結束前,大腦已經完成85%的生理成長。在這段發展關鍵時刻,智力成長的社交營養主要來自「父母的語言」,自從讀完這本書後,我就開始每天努力跟女兒說話,深怕自己過於沈默會影響她的大腦發育。

另一方面,也感嘆原來三歲前的生活已經奠定我們大腦發展基礎,甚至影響日後可能的人生發展。之後我開始注意腦神經科學的相關書籍,當找到《Rewire-神經可塑性》一書,又覺得人生還有希望(哈~)

大腦潛力無限

原來腦是可塑的(plastic),透過把大腦中的神經元重新連接,人類是可以重新塑造我們的思想、習慣、行為,以及對自己的潛意識信念。

神經可塑性最基本的元素,便是: 重複+注意力+刻意=持久的改變

不過,改變的困難在於,我們會難於信任這個過程、不曉得是否會成功。

「加上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自動模式下過生活,而沒有真正思考」。

作家指出,大腦喜歡走捷徑,我們的習慣與無意識在無形中很容易成為人生方向的掌舵人。身為成年人,若想要改變天性懶惰的大腦,需要兩樣事情:注意力刻意

想要為大腦創造新的行為與思考模式路徑,「重複」是關鍵。

在這分享一下,個人覺得本書蠻重要的建議:

  1. 睡眠:睡8小時。睡眠是我們最大的優化工具(optimization tool),所有的新記憶和學習都會在睡眠期間得到鞏固。
  2. 放下手機:早上起床後先不滑手機。減少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把更多時間花在現實世界,為自己騰出時間,這才符合我們的最大利益。
  3. 運動:可改善情緒,減少負面思想的循環,為大腦和身體細胞產生能量。
  4. 散步:當你感到壓力和焦慮時,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出去散步,這樣你就可以處理你的思緒和情緒,而無須處理恐懼。

讀後自我檢視

年過4字頭,深刻地感受到時間漸漸地從我手上溜走,與2字頭的自己相比,現在的我快樂很多,儘管依舊不完美,還流失了許多膠原蛋白,諷刺地是我卻比當時自信、沈穩、也比較瞭解自己,不變的是內心仍渴望做些什麼。

歷經COVID-19疫情與試管求子之路,我終於成為母親,看到孩子天真無厘頭的行徑也讓育兒之苦轉成為無限的喜悅。返回職場上班後,每天都在追著時間跑,下班後接小孩、煮飯、做家事、跟另一半一起打電動、追劇、又想抽時間寫文章、從事翻譯工作…但每天自己實際上能運用的時間被壓縮到很少,有時就只是日復一日。明明知道時間不多,但還是會慣性拿出手機滑一下社群網站,這個習慣也偷走我不少時間。

回頭看自己加入FACEBOOK的時間是2008年12月,自問過去這15年間,FB究竟偷走了我的人生多少個小時呢?

產後曾經我有一度,每天平均使用手機7-8小時,像個癮君子般地滑呀滑。現在我只想當自己人生的主人(至少我要把時間真正的留給自己),我偶爾還是會滑滑FB、IG,看看朋友與我追蹤的帳號,但我不再沈迷了。

這點,是我讀完《Rewire-神經可塑性》後最深刻的改變。

這也是促成我決心把寫文重心放在電子報與網誌的主因之一。

雖然這個決定根本是反社會潮流而行,但對我個人而言,我相信我會因此獲得比較健康的生活品質。

總之,歡迎大家訂閱我的《無墨週報》或是追蹤我的方格子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Rewire神經可塑性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西班牙譯鄉人 - 無墨報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