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筆記的分類方式應該要能提醒我們採取行動

    客觀的知識分類,其作用之所以有限,是因分類方式未能相應於我們對於感興趣之問題的關注。

    很多時候,當我們腦海中有一些模糊的靈感時,往往不太確定可以怎麼分類,但隨著我們透過尋找各種「關聯」來反覆深化那個靈感時(如尋找相關的資料、書籍等),才會慢慢地知道模糊的靈感究竟涉及到哪些方面。

    梅棹忠夫建議,與其做客觀的知識分類,不如採用「未經整理」或「有待確定」的暫時性分類。這個技巧的目的應該為使自己在日後進行回顧時,能夠提醒自己「這則筆記是為了探究某個問題而寫的相關內容」,暫時性分類因此成為有方向性的提示,而其提示的作用在於:我們需要對這張卡片筆記採取行動。

    「在某種意義上講,它或許並不是分類這麼簡單的問題。我們並不是要按照知識的客觀內容進行分類,嚴格地講,我們更應該按照自己對於主體的關心程度進行分類才行。雖然莫名其妙地發生了一定的興趣,但是,卻連自己也不明白,它究竟屬於哪一種類型的關心,這樣的情況並非鳳毛麟角。彼時彼刻,我們不妨開列一些『未經整理』、『有待確定』等項目,將卡片暫時存放其中就好了。」(梅棹忠夫,《智識的生產技術》,簡體中譯本,頁6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