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觀後感

歷經三個周末終於把這本書看完拉🎉🎉🎉因為看一看就忍不住痛哭,所以花了一段時間平復心情,再繼續慢慢看完。
以下有雷💣



書中藉由抑鬱的蛤蟆先生與心理師蒼鷺的對談,一步一步講述到兒童心理狀態,在我們嬰幼兒時期無法理性地或有意識地思考父母的反應,而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父母的反應,因此在這時期父母們給予的反應是相當重要並且影響深遠,隨著我們的時間成長,自己會發展出一套行為來面對父母及其他人,我們都是從嬰兒時期學習調整自己的行為來因應對自己所處的情況,這樣的調整調適行為就成為長大成人後發展其他行為的基礎。所以早期塑造的人格雛形,是永遠無法忘記和否定的或者是很難覺察的。

在回想我的童年時期,曾經思考過最快樂的時候是哪個時期?仔細想想就是幼稚園的時候吧!看了這本書後,頓悟到原來從我國小到現在,最主要的基本情緒大多時候都是恐懼!悟到的瞬間真的讓我哭到久久不能自己,也心疼那個小時候的我,原來我恐懼我做得不好讓媽媽造成困擾,因為媽媽很辛苦了,我應該做好我該做的事,不能讓媽媽失望,我恐懼爸媽的關係,甚至還想好如果爸媽分開我要自告奮勇跟爸爸,反正我有能力找到媽媽,我恐懼媽媽承受不了家庭的壓力哪天可能就出門再也不回來,這些小時候到現在的恐懼只有隨著記憶淡化但是並沒有消失,當我覺察這些情緒的時候,眼淚再也止不住,原來成長後的行為是以嬰幼兒時期開始調整為現在的應對行為模式。

小時候的我常常觀察但不說話甚至反映也有點慢,就算有事情發生也不會告訴媽媽,像是有次媽媽把我很早帶到幼稚園,但是幼稚園老師很兇地對我說現在還不能進來,你去坐在外面吃早餐,當時的我感覺我好像受到懲罰,坐在外面吃早餐邊吃邊哭,被媽媽的同事馬叔叔看到,媽媽才知道這件事,或者小學三年級的導師好像是舅舅的學妹,但那時我打掃掃區被分配到廁所,那位老師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要求我把馬桶擦乾淨,而且要用抹布親手將馬桶裡裡外外擦一遍,那時也覺得委屈,為什麼只要求我一個人擦完還晚進教室,直到現在我媽都不知道這些事,這些委屈壓抑好像已經變成反射動作,有這些比較負面的情緒時,直覺就是吞下去就好,媽媽沒有餘力處理,跟她講只會有很多麻煩。我也不懂如何釋放我的委屈與沮喪,書中提到小孩如何釋放憤怒:

叛逆 彆扭 嘔氣 韌性 沮喪 拖延 厭煩 退縮
由強烈→微弱程度

難怪我到大學都沒有叛逆期,可能一直在使用沮喪、拖延、厭煩、退縮這些行為策略,30歲後才來到真正的叛逆,因為壓抑的東西太多,早就已經超過我能負荷的程度。
除此之外,每個人通常都有一個所謂的「父母自我狀態」,當我們處於父母自我狀態時,我們就完全複製了父母的行為。

父母狀態涵蓋自出生以來,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包含我們人生的評判標準,所又我們對於好與壞、對與錯的判斷。這些價值源自於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影響我們行為的人、我們童年生活受到父母的言行舉止形塑,因此我們一輩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之前還沒察覺的我,始終還在用媽媽的標準評判自己、審判自己,總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就算得到稱讚也覺得這是我應該做得事,察覺之後自己的「心理地位」就會默默得越來越明確,腦中也會浮現身邊的人大概處於何種心裡地位,這部分大家自己在書中細細品味吧!

真得很喜歡這本書,很值得再看一次,期許自己為書中的這段話:

獨立代表你以自己為榮,接受你全部得能力及與眾不同的特質,且隨時護衛新發現的自主權,就像一個國家擺脫殖民歷史獨立,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共生則是體現成熟與自我接納,同時也接納別人的不同,共生才能與別人順利地互動及合作,包括社交上與工作上。

也有人看過這本書嗎?一起分享你的觀後感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