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南加〕品茶講座經驗分享:如何引導初學者認識茶的美

上個月第一次以講員的身份完成一場品茶講座,整個從籌備到執行的過程都令人感到備受振奮,讓我開始思考將它變成一個常態講座的可能性,今天先來分享這次品茶講座的經驗~

raw-image


籌備緣起

我加入了一個當地台灣人組成的成人共學團,每個團員都要承擔一次分享活動,分享自己的才藝知識或是辦讀書會等等,以達成「共學」的社團宗旨,我當下就決定要分享的主題是品茶。

講座內容設計

因為是第一次上場,也不清楚其他社員們的品茶經驗,我將受眾設定在「平常會喝茶,但不了解任何茶知識的人」,而講座目標是要將基礎的品茶觀念介紹給這些人,最後講座名稱取為<品味高山烏龍之美與超簡單居家泡茶技巧分享>。

內容分成三大部份:

一、品茶:

選了阿里山烏龍和梨山烏龍這兩款,讓社員可以從中感受海拔差異帶來的口感差異,教他們辨識香型,還有解釋回甘、生津等反應確切是怎麼在品茶的時候感受。

二、基本泡茶技巧:

分別展示散裝茶和茶包的泡法,著重在茶葉量、水溫和浸泡時間三個基本重點。

三、QA 時間:

讓社員們問問題,如果還有時間就來泡社員們帶來的茶葉。

執行過程

報名限制人數是 15 人,實際來了 10 人,大家從我開完場後就很踴躍問問題,原本預計放在第二部分才說的,都在第一部分時我邊泡邊回答了,整個講座節奏居然也很順暢。大部分都是從食安的角度在關心泡茶這件事,例如農藥、茶葉保存期限或是洗茶與否等,這也讓我驚覺原來還是有很多人都不清楚這些小知識。

另外,重新確切定義一般常聽到的回甘、生津、澀感的感受,讓社員們了解什麼樣的表現才是品質好的茶湯,例如並不是喝到澀感就是不好,澀感是茶湯層次的一部分,當這種澀感在舌面上很快就自然化掉,那這就是這支茶天然的、不錯的茶質,如果一直盤在舌面上沒有化掉,那這支茶可能在某個面向是出了一些問題的。

泡茶技巧的部分,這次社員們最關心的是投茶量,我只簡略講了球型烏龍的投茶量該如何抓,其他則是強調溫壺的重要性,以及在家裡若是沒有茶具,如何用馬克杯和濾茶網簡單沖泡。

事後覆盤

因應參與人數有十人,以往常用的小壺泡就不太實際,因此特地添購大茶壺做大壺泡,大壺泡是我這次花最多時間練習的地方,實驗了好多次去抓取合適的投茶量、水量和浸泡時間,另外也在過程中發現我的大壺泡沒辦法像小壺泡一樣,泡出這支茶所有細緻的部分讓社員們感受,於是重新選取適合展現課程內容的茶種,打掉重練試驗與其對應的投茶量等等。

雖然練習大壺泡時,總是會出大量茶湯導致我和老公喝到好怕XD,但親身理解到有些茶就是適合這樣泡,有些就需要小壺來品,這個探索的過程還是滿有趣的。

上課的過程中,這次有幸遇到勇於發問的社員們,讓氣氛十分熱絡,但有時會因為大家發散的問題將課程的走向帶偏,進而影響到時間和進度,我認為我自己應該再加強課程內容的掌握度及主動性。

此外,大家總是對「故事」感興趣,下次也許可以加入更多自己和茶有關的小故事,增加趣味性。

結語

我自己真的非常喜歡「茶」這項飲品,也非常希望散播品茶的美好給更多人,這次的經驗讓我發現原來很多人即使喝茶多年,卻還是對一些基本且切身相關的小知識一知半解,我認為這是一個我可以去努力的方向,也許透過同樣的講座,或是更小型的茶會,應該都是不錯的方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