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

從小讀愚公移山的故事,我早明白山是阻擋自己人生的困境,

但現實中,哪來的玉皇大帝幫忙把兩座巍峨的山給搬走?

《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作者布莉安娜•魏斯特(Brianna Wiest)開門見山,

直指核心言道: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作者把這股負面能量命名為「自我破壞」,

它常常以無意識的方式顯現,必須深度挖掘內在才能發現。

自我破壞源起於不理性、未經審視的恐懼,默默地成為限制性的信念,形成確認偏誤。

接觸諮商後發現勇敢去質疑這些扭曲且不合邏輯的信念與內在敘事有多關鍵,因為它阻礙了一個人發展的潛力。擺脫自我否定,必須認清真實的自己。自我療癒的第一步是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不再以受害者的姿態自居。


第二章談及所謂的自我破壞,其實並不存在,讓我對於這樣的論述很好奇。

自我破壞是未被滿足的需求、被忽視的情緒和慾望導致而成,其實它是來保護自己的機制。舉例來說,「害怕失敗」的念頭是想保護自己免於受到潛在損失,擔心自己會錯失什麼,甚至失去一切。關於這一點我有非常深刻的體悟,我也曾因為待在舒適圈太久,緊抓著安全感的浮木而裹足不前。作者提供的解方是「沒有嘗試或自我設限,比犯錯更糟糕」。勇於嘗試的失敗讓我們離成功更近。

另外一個例子,「你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麼多」,也跟匱乏心態不謀而合。

人們常覺得擁有超過自身基本需求而心理不適,做出不好行為讓自己重新回到令人安心的匱乏中。內疚是一種常見的情緒。

我喜歡作者詮釋的解方: 金錢和成就只是工具,

讓人贏得時間、提供幫助、影響和改變他人生活的機會。

別把成功視為地位的差異化。

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但「忙個不停」這個例子狠狠甩了我一巴掌!

作者解釋窮忙不是美德,這代表不懂得管理時間,並且沒辦法處理真正該面對的問題。窮忙者深陷於面對忙碌生活帶來的「保護感」,自以為自己比別人重要。

作者提出很實際的解方: 我們需要思考事情的重要性,將之簡化與排序。

她建議可以寫下每天要做五個首要任務,投注心力完成,

能請人代勞的就麻煩別人,不能的就放手,

並鼓勵動手創造令自己引以為傲的事物,藉此找到貨真價實的自信心。

關於這一段我大推,

並推薦延伸閱讀《就因為沒時間, 才什麼都能辦到: 四個孩子, 照拿哈佛學位! 女醫生分享提高時間密度的33要訣》這本書,

吉田穗波醫生這本著作簡直就是我當年坐困母職愁城時的啟蒙寶典,

我認同作者提出時間無法「節約」,只能「提升價值」的說法,

她接地氣的思維和策略不僅讓母職找到縫隙脫困,

更進一步賦能母親勇敢朝目標挺身而進,

現在我更能體會時間無法管理,需要管理的其實是能量。


作者在第五章 打造新的未來中提出了幾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1.是什麼,還有誰,值得你為之受苦?

即使是以自己熱愛的事業為生,也不意味著每天都會一帆風順,任何事情都會有其挑戰,問題是:你願意為了什麼而工作,你願意為了什麼而承擔不適?

  1. 閉上眼睛,想像出最好的自己,那個人是甚麼模樣?

最有愛心、最善良、最有生產力、最有自我意識的那個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1. 如果社群媒體不存在,你的生活會變成甚麼樣子?

如果你知道自己無法炫耀、無法給人深刻印象、甚至無法分享你在生活裡選擇做些什麼,你所追求的事物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這會把你正在做的事情區分成兩種: 一種是真正想做的,另一種則是為了表現給別人看而做的。

  1. 什麼對你來說最自然?你最擅長的事情,就是你優先應該走的道路。
  2. 你理想中的日常工作是什麼樣的?

忘掉那些用來在三十秒內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電梯簡報,忘掉華麗的頭銜,想想你要日復一日做些什麼。許多人從事他們認為會讓自己快樂的工作,卻發現他們只喜歡那份工作代表的意義,而不喜歡那份工作的日常現實。

  1. 你希望留下什麼樣的名聲?

與其擔心簡歷上的優點,不如關注悼詞中的優點。你想讓人們記住怎樣的你?你想因什麼而聞名?

這本書從自我破壞講到自我控制,鼓勵人們往內探索,努力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

我喜歡作者在最後的期許「總有一天,曾經在你面前的那座山會被你遠遠拋在後面,遠到幾乎看不見」「原來這就是山的意義。」

我更喜歡愚公移山的最後一句「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我想像著那樣零極限狀態的畫面,多麼敞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