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學生能成為理想的博士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學術研究的路上,選擇博士生的標準往往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次與一位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的討論,讓我仔細思考了這個話題。當時我向他解釋了許多細節,但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答案就是:


**「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這樣的人並不多見,而我的觀察也顯示,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的人,才能在博士研究中真正發揮潛力。以下,我將描述兩種常見但問題頗多的學生類型,並說明為什麼需要避開他們。

raw-image



▋有自己意見,但缺乏技術底氣


這類學生通常是在較一般的學校完成大學學業,到了台大念碩士後,突然變得意氣風發。他們像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洋溢著一種「雞犬升天」的自我膨脹感,認為自己已經是學術圈的翹楚。


他們的自信常常毫無根據,言談間充斥著傲慢與輕視。這讓我聯想到七宗罪中的「傲慢」。我曾經遇過一位碩士同學,在他的原本學校中被視為「神一般的存在」。剛見面時,我確實感到些許震撼,但隨著時間推移,我才明白,原來「神」的標準有時可以如此低。


這類學生缺乏真正的技術能力,卻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深信不疑。他們在研究合作中很可能成為阻礙,因為他們既無法提出可行的解法,也不願接受別人的建議。


▋有技術底氣,但缺乏自己意見


另一種常見的學生,是那些在台大完成大學學位,但碩士選擇到其他學校就讀的學生。他們往往在大學階段具備不錯的技術能力,但卻因為在台大求學時遭遇挫折,逐漸失去了自信與方向。


這些學生的氣質帶著一種「畏首畏尾」的喪感。他們在高中時可能是「文學王子」或「科學公主」,但進入台大後,遇到了「諸神的黃昏」,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是最優秀的那一群人。


這樣的學生雖然有技術能力,但缺乏自己的見解和主見。他們習慣於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但在博士研究中,這樣的心態無法支撐長期的探索。他們需要的是方向感和對研究議題的強烈興趣,而非單純的技術操作。


▋理想的博士生:兼具意見與底氣


在我看來,最理想的博士生必須同時具備**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擁有自己意見的學生,能夠針對研究問題提出獨到見解,擺脫跟隨他人的思維模式。技術底氣則代表他們有能力把想法付諸實踐,不會因技術限制而止步。


這樣的學生在研究中能夠自我引導,找到前進的方向。即使遇到瓶頸,也能有條不紊地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等待別人告訴他們該怎麼做。


▋避免與上述兩類人共事


在研究生涯中,選擇合適的夥伴至關重要。與那種只有意見卻缺乏技術底氣的學生共事,往往只會讓團隊陷入無謂的爭論。而與只有技術能力卻毫無主見的學生合作,則會讓團隊缺乏創造力與方向感。


在博士研究這條漫長而艱難的路上,唯有那些既能提出自己想法,又能穩扎穩打地實現這些想法的學生,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


希望這些觀察能對想申請博士學位的學生有所啟發。博士研究不是單靠技術能力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憑空想像就能有成果的。找到自己的意見,並建立足夠的技術底氣,這才是通往學術成就的關鍵。

avatar-img
53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碩博士研究生涯中,我們經常仰賴書籍和論文來獲取知識,並透過反覆實踐來累積經驗。然而,伊藤羊一與尾原和啟在《努力革命 ラクをするから成果が出る! アフターGPTの成長術》一書中提出了有趣的論點:**智慧、經驗、甚至品味,其實都可以透過 GPT 這類 AI 工具來拷貝與累積。** 這樣的
對於數學或理論背景的碩博士生來說,學習編程往往是一項挑戰。特別是在閱讀原始碼時,我們習慣以數學的邏輯思考——從函數定義開始,再逐漸推演具體的應用。但日本作者西尾泰和在《エンジニアの知的生産術》中提出的閱讀原始碼順序,讓我重新思考了程式閱讀的策略。 他的框架讓我體會到,工程師思考的重點是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如何取得高效的資訊來源是關鍵課題。大部分學生可能習慣以論文和書籍為主要學習工具,但忽略了新聞與網路的價值。其實,不同來源的資訊各自有其功能,如果能善加運用,可以全面提升研究效率和視野。 日本作家出口治明在《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點出新聞、網路、和
「人們代代相傳的預言與神話,就彷彿是透過無名創作者留下的時空膠囊,其中隱藏著句普遍性的「比喻」,測試著後人的概念解讀力。」 「“典範 Role Model” 指得是“某種任務角色的模範”,會想讓人從其行動與思維中學習,希望“變得像那個人一樣”。」 「“學習”源自於“模仿”,崇拜某個人,進
在Threads上分享的晨型人作息很受歡迎, 也有讀者詢問如何鍛鍊自己早睡早起, 我想第一步就是了解「睡眠週期」的概念。 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平均是1.5小時, 也就是說從你入睡開始算, 如果你是在1.5小時,3小時,4.5小時,6小時,7.5小時醒過來, 基本上
在研究生涯中,我們常以為掌握某套理論工具後,只要不斷深挖,就能成為學術領域的佼佼者。然而,正如程光老師所言:「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那麼這個系就會漸漸變成主要Teaching的系。」這提醒我們,學術的生命力來自於不斷探索未知,而非固守已有的知識體系。 以下分享碩博士生
在碩博士研究生涯中,我們經常仰賴書籍和論文來獲取知識,並透過反覆實踐來累積經驗。然而,伊藤羊一與尾原和啟在《努力革命 ラクをするから成果が出る! アフターGPTの成長術》一書中提出了有趣的論點:**智慧、經驗、甚至品味,其實都可以透過 GPT 這類 AI 工具來拷貝與累積。** 這樣的
對於數學或理論背景的碩博士生來說,學習編程往往是一項挑戰。特別是在閱讀原始碼時,我們習慣以數學的邏輯思考——從函數定義開始,再逐漸推演具體的應用。但日本作者西尾泰和在《エンジニアの知的生産術》中提出的閱讀原始碼順序,讓我重新思考了程式閱讀的策略。 他的框架讓我體會到,工程師思考的重點是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如何取得高效的資訊來源是關鍵課題。大部分學生可能習慣以論文和書籍為主要學習工具,但忽略了新聞與網路的價值。其實,不同來源的資訊各自有其功能,如果能善加運用,可以全面提升研究效率和視野。 日本作家出口治明在《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點出新聞、網路、和
「人們代代相傳的預言與神話,就彷彿是透過無名創作者留下的時空膠囊,其中隱藏著句普遍性的「比喻」,測試著後人的概念解讀力。」 「“典範 Role Model” 指得是“某種任務角色的模範”,會想讓人從其行動與思維中學習,希望“變得像那個人一樣”。」 「“學習”源自於“模仿”,崇拜某個人,進
在Threads上分享的晨型人作息很受歡迎, 也有讀者詢問如何鍛鍊自己早睡早起, 我想第一步就是了解「睡眠週期」的概念。 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平均是1.5小時, 也就是說從你入睡開始算, 如果你是在1.5小時,3小時,4.5小時,6小時,7.5小時醒過來, 基本上
在研究生涯中,我們常以為掌握某套理論工具後,只要不斷深挖,就能成為學術領域的佼佼者。然而,正如程光老師所言:「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那麼這個系就會漸漸變成主要Teaching的系。」這提醒我們,學術的生命力來自於不斷探索未知,而非固守已有的知識體系。 以下分享碩博士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一位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與我第二次見面時,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 當時我與這個學生進行了詳細的交流,但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有自己意見,而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同時具備這兩個特質的學生,其實相當稀少。 ▋有自己意見 在台大的經驗告訴我,有自己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一位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與我第二次見面時,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 當時我與這個學生進行了詳細的交流,但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有自己意見,而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同時具備這兩個特質的學生,其實相當稀少。 ▋有自己意見 在台大的經驗告訴我,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