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生涯選擇的迷惘及應對方法》

為什麼會對生涯選擇感到迷惘?

我們從小到大是否曾對自己的生涯感到過迷惘呢?

首先,我們先回想看看,我們是否曾經玩過扮家家酒遊戲,扮演過家庭主婦、護士、醫生、警察、消防隊員……等等的角色過呢?

沒錯,其實我們人在3~5歲角色扮演那刻起,就已經在探索自己對於未來生涯的可能性了。

但,那麼早就已經開始摸索的我們,為什麼還是會在你能想像的任何時期,像青春期、青年就業、中年轉職、退休規劃等這些時期,對於生涯依舊會感到迷惘呢?

 

就我的觀點看來,就算是已經決定自己生涯的人,還是有可能覺得徬徨。

這是因為這些人表面上已經決定未來的方向,但實際上只是為了讓自己暫時解除因迷惘而感到焦慮的狀態,做出決定,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假象,這種假象由美國學者金茲伯格(Ginzberg)於1951年提出,稱之為「假性定向」。

人本來就是一種複雜的動物,在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當中,可能會有確定、翻盤、再確定、再翻盤,最後終於定案,卻又有可能是假象,於是再次去確定、又再翻盤,又再確定,最終才真的決定生涯方向,這是因為生涯方向確定的程度與認同狀態息息相關。

依據馬西亞(Marcia)於1966年調查發現,我們人從自我追尋到自我肯定的歷程,可以「探索」與「承諾」兩個向線區分為四個維度,也就是4種類型的人(如下圖),分別是認同達成型、認同早閉型、認同延緩型及認同迷失型。

 


1.認同達成型:高探索同時也高承諾。經歷充分探索,對未來目標做出承諾。這通常是一個漫長過程,不太可能在青春期結束時實現。

2.認同早閉型:低探索,但已做出承諾。這類型的人主要是依賴他人的安排或因應社會的期待,在未做出充分探索前,就已決定生涯方向。

3.認同延緩型:高探索、但低承諾。正進行探索,卻沒有做出承諾。這類型的人正在不斷嘗試不同角色、探索不同的可能,也正在尋求可能的自我定位。不過因為態度積極,一旦確立就會進入認同達成型。

4.認同迷失型:低探索且低承諾。欠缺探索,也未做出承諾。這類型的人通常對生活沒有甚麼目標,像陷入迷霧般不知所措,迷失方向。

 

而這些生涯始終無法決定的人,究竟是因為甚麼原因讓他困擾呢?

依據金樹人教授在《生涯諮商與輔導》一書,我再細分為下列兩大情況來說明原因:

1.有能力選擇,但不選擇

這類型的人不是不能做出決定,而是不想或者還無法做出決定。例如多才多藝的人,對理工、文學、藝術各方面都有興趣,也都成績斐然。但究竟要朝向哪個職業發展,還需要一段時間摸索或者評估,才會去做出決定。

2.不是不做選擇,而是沒有能力選擇

這類型的人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原因:

(1)認知障礙

這類對生涯抉擇有困難的人,習慣把一切歸咎於運氣不好,或不願意負起做決定的責任,也有可能是害怕現在做了決定,未來如果出現更好的選擇時,會後悔來不及或無法選擇。

(2)家庭因素

家庭對這類人來說,有可能是直接或間接的因素。

  • 直接因素:這類人做出的生涯選擇,遭到家庭成員反對,尤其是具有影響力的家庭成員,例如父母或長輩的反對。有時甚至直接干預介入其生涯選擇,代替他做出選擇,或如違反為他設定的生涯選擇就加以阻撓,不論是透過言語或行為,讓這類人感受到壓力。
  • 間接因素,則是這類人從小在家庭這樣同一個價值觀環境下長大,深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做出家庭成員認同的生涯選擇,有時抉擇本人甚至不自覺。

(3)情緒與人格

這類人對生涯選擇有困擾的原因,可能是:

  • 悲觀主義:這類人的想法與意念充滿悲觀,凡事都覺得事情最終一定是負面結果的預期心理傾向,只聚焦在事情的陰暗面。在生涯抉擇上,這類人對於整個生涯歷程充滿悲觀,認為自己無法執行生涯中的任務,逃避自己去作出抉擇。又或者這類人可能對於生活、工作總是充滿自我懷疑、敵意、憂鬱、自卑、罪惡感,甚至覺得自己不可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一切終究只是白忙一場。又或者對於自我控制能力充滿悲觀,認為自己無法控制過程與結果,相信自己的努力終究敵不過運氣、命運,缺乏動力,較無法積極解決問題與接受挑戰。
  • 焦慮狀態:在做出抉擇時充滿焦慮。這類人主要是在抉擇前,因為追求完美而感到焦慮,或者對不確定性、抉擇過程及結果感到焦慮。對未來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性的模糊地帶讓他無法接受,或者擔心一旦抉擇,如果錯了,將無法有其他更好選擇的恐懼感,又或者選擇後,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期待與目標,又或者無法達到自己對工作的期待。
  • 自我認同: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對於生涯選擇感到高度焦慮,以致無法對職業有認同及給予承諾。

第二類:自尊低落。自尊是驅動自我的核心,如果自尊低落,對於生涯選擇就會顯得相對焦慮。

第三類:缺乏自我認同感,以致對職業無明確的興趣、信念、價值觀與目標,職業自我概念顯得很不穩定。

第四類:會希望自己很在意的人對自己的決定支持或感到滿意,又或者渴望獲得在意的人的稱讚,作決定時如果與在意的人起衝突,會感到內疚、後悔或焦慮。

 

以上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對生涯感到迷惘困擾的原因。


對於迷惘的應對之道

但如何去應對克服,作出抉擇呢?

我建議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1.增強自我探索

(1)進行深度探索:避免過早承諾,透過多樣化的嘗試來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逐步累積經驗和自信心,從而做出更加穩健的決定。

(2)持續學習和反思:透過不斷學習新的技能或知識,讓自己擁有更多選擇權,同時反思過去的經驗來確立自己的生涯方向。

 

2.應對焦慮與不確定性的方法

(1)設立階段性目標:將生涯目標分解為小步驟,減少對未來的焦慮,逐步前進,以降低過程中的壓力。

(2)接納不完美:理解選擇的不確定性是自然的,完美的選擇並不存在,並學會接受可能的錯誤或不確定性。

 

3.改善自我認同

(1)提升自尊與自信:通過達成小目標來增強自我肯定感,並建立更穩定的職業自我概念。

(2)尋找支持系統:與能夠理解或支持自己的人溝通,減少在選擇過程中的內疚感,獲得情感支持。

 

4.克服家庭與社會壓力

(1)培養獨立性:區分個人期望與家庭影響,探索自己的真正興趣與價值觀,避免過度依賴家庭的期待來做決定。

(2)協調溝通:與家人進行坦誠的對話,表達自己的需求與目標,並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

 

家庭影響深遠,必要時尋求專家協助

其中家庭或家人對我們的影響,我必須坦白說,依我曾經接觸過的經驗,會比大家想像中還要來得多、且影響深遠。

如果與家人進行對話溝通終究無法達成共識時,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我建議可以進一步考慮下列方法,但某種程度務必要尋求專家,也就是生涯發展諮詢師甚至可能是心理諮商師的協助下進行:

1.建立心理界限

即使家人無法理解或支持,仍然可以在情感上保持聯繫,但在生涯選擇上設立清晰的界限。

也就是說我們仍然尊重家人的意見,但最終的決策權在於自己。

界限的建立不必帶來疏遠,只是劃清哪些領域是個人應該自主做決定的。

 

2.尋求第三方支持

如果家人的態度難以改變,可以尋求專業的輔導或心理支持,或者與能理解你處境的朋友或導師討論,以獲得更多心理支持與視角,幫助自己堅定選擇。

同時,若真的已不知如何應對時,尋求心理諮商師協助進行家庭諮商也是一個選項,這可以幫助雙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立場,並學會如何有效地溝通。

 

3.採取漸進策略

如果直接挑戰家人的期望可能引發衝突,可考慮採取漸進式的方法。

例如,在持續與家人溝通的同時,逐步展示自己在所選領域的進步與成功,讓家人看到你的能力與決心。

這種方式能減少家人的焦慮,同時也能逐步獲得更多支持。

 

4.自我肯定與獨立性

重要的是要加強自己的內在自信。

也就是說,即使在沒有家人理解或支持的情況下,也要保持內心的穩定和自我認同。這種心理力量可以讓你即使在壓力下,也能堅定自己的選擇。

 

5.維持情感聯繫而不讓步

保持與家人的良好情感關係,但不在實際決策上妥協。例如,繼續關心和參與家人的生活,表現出你對家庭的重視,讓他們感受到即使雙方價值觀不同,感情依然穩固。

 

6.疏離作為最後手段

疏離是最後的選擇手段。

通常只有在情感傷害持續存在,且無法以其他方式解決的情況下,才予以考慮。

如果家庭壓力過於強烈,甚至對個人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這時短暫的距離可能有助於恢復心理平衡。

但這應該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而且我必須再次強調,這種方式應該要尋求專業輔導來處理這一個過程

 

總結來說,與家人之間的生涯選擇分歧,可以透過設立心理界限、尋求外部支持、漸進式行動以及自我肯定來解決,而不是立即選擇疏遠。

自己的生涯選擇,關係到我們自己的人生,相當重要。

但這過程中,絕對會有許多雜訊。

 

建議我們可以積極探索自我、了解選擇的可能性,透過小目標設定與達成,建立自信心、提升自我認同,學會接納我們的不完美,並與保持與家人情感聯繫的同時,堅持自己的選擇,盡量達到平衡而不破壞家庭關係。

 

以上,是我的觀點分享。

希望透過這些方法,大家可以更有信心地作出生涯抉擇,逐步確立方向並克服迷惘。

 

謝謝大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