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三歲看老?小時候吃的糖會影響一輩子

做研究,除了滿足科學上的好奇心,最希望的就是能促進人類的福祉。畢竟,讓大家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幸福很重要。


但是,同樣基於人道的理由,在進行實驗的時候, 不能任意拿同類來做實驗。就算撇開人道不提,用人類做實驗也有很多限制,包括我們的一代時間太長、子代數目不夠多等等。


於是,許多科學家用其他的生物進行實驗,如老鼠、果蠅、線蟲等。但是,這些生物跟我們當然還有一段差距,導致有時也無法把在這些動物上的研究成果直接平行移動到人類身上。


但是,有時候可能是因為政策、也有可能是因為天然災害,造成同一件事情同時發生在許多人身上。如果這一群人的生命數據有完整的紀錄的話,科學家們便可以分析這些數據,從中汲取重要的信息!


如:發生在1944年至1945年間的「荷蘭飢餓之冬」研究發現,孕期經歷飢荒的婦女,其子女在成年後罹患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這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1]。


最近,有科學家比較了英國實施糖類配給制度前後出生的孩子的健康資訊,進行了一項重要的研究[2]。


先說結論:研究團隊發現,從受孕到2歲(生命最初的1000天)這段時間攝食的糖份,與日後罹患高血壓與糖尿病的風險成正比。


英國的糖類配給制度,從二戰期間一直執行到1953年9月。資料顯示,在配給期間,每人每日糖的消耗量為41克,而配給結束後很快就暴增到80克(當時調查也發現甜點銷售量增加超過150%)。但是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並沒有改變多少。


研究團隊總共收集了60,183人的數據。這些人包括了38,155個出生在1951年10月到1954年6月(配給組),以及22.028個出生在1954年7月到1956年3月(非配給組)。男女比例為44:56,93%是白人,85%出生於英格蘭。


這些人在調查進行期間的年齡介於51-66歲。其中有3,936人診斷為糖尿病,19,644人罹患高血壓。


研究團隊發現,配給組的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降低約35%,高血壓風險降低約20%;而若以發作的時間來看,配給組平均糖尿病發病時間推遲4年、高血壓發病時間推遲2年。


仔細分析這些數據後研究團隊還發現:就算只有胎兒時期經歷配給,也有大約⅓的保護作用(糖尿病風險降低15%、高血壓風險降低6%)。而出生後從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仍持續限糖所造成的保護效果最明顯。也就是說,生命的頭一千天,少吃點糖,對降低糖尿病與高血壓發生的風險非常有效。而且,限糖不只是對孩子好,對準媽媽也好。


不過,這個研究調查的對象,大部分為比較富裕也比較健康的群體;另外,他們並沒有調查這些人的飲食習慣。雖然在另一篇論文中提到,生命最初的一千天吃比較多糖的人,後來平均糖的攝取量每天多了11克[3],但是這篇論文的確是沒有進行相關的調查。


雖然如此,但是喜愛甜味是人的天性,因為糖的味道(甜味)代表了能量。而且也有一些研究發現,0-5歲是形成味覺偏好的關鍵期,而早期接觸過多糖分會強化對甜味的偏好。


總而言之,參照這兩篇論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生命最初一千天吃比較多糖(大約是兩倍)的人,未來的人生也會比較愛吃糖;而這些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較高,發作的時間也比較早。


參考文獻:


[1]van Abeelen AF, Elias SG, Bossuyt PM, Grobbee DE, van der Schouw YT, Roseboom TJ, Uiterwaal CS. Famine exposure in the young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hood. Diabetes. 2012 Sep;61(9):2255-60. doi: 10.2337/db11-1559. Epub 2012 May 29. PMID: 22648386; PMCID: PMC3425424.


[2]Gracner, T., Boone, C., & Gertler, P. J. (2024). Exposure to sugar rationing in the first 1000 days of life protected against chronic disease. Science.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n5421


[3]Gertler, P., & Gracner, T. (2022). "The sweet lif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 sugar-rich early childhood," NBER Working Paper 3079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2); http://www.nber.org/papers/w3079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大學教師。 由寫科普開始,近年來轉到動物與植物的科學史。 專欄: 國語日報「原來作物有故事」(https://susan-plant-kingdom.blogspot.tw/) 幼獅少年「動物書房」(https://misc999.blogspot.tw/) CASE報科學「老葉的植物園」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