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閱讀歷史,是為了看見未來
《21世紀的21堂課》是一本值得多次閱讀的未來預測指南,極具洞見又流暢好讀。作者哈拉瑞在本書引言開宗明義指出:「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他用將近400頁的篇幅帶我們宏觀人類的歷史發展,並試圖描繪未來的可能走向,呼籲人們看清問題關鍵,並立即採取行動,每次閱讀都能有新的體悟。
這本書最具洞見之處,是指出「人類」這個物種如今面臨的嚴峻挑戰: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雙重革命,將帶來巨大的威脅與危險,從而導致自由主義世界觀瓦解,以及民主制度崩壞。最可怕的點在於:「不僅可能改變經濟和社會,更可能改變人類的身體和思想。」屆時,崩毀的不僅是生態系,還有人類的心靈世界。
從本書第二堂課開始,在哈拉瑞的剖析下,人類過往相信的穩定工作、自由、平等……等價值觀一一幻滅,更可怕的是,AI讓我們以為還擁有這些東西,事實上,我們的自由意志,早就被演算法操控,人類漸漸失去自行查找資料的能力以及判斷力。對抗這些幻滅,需要人類共同合作,然而,在〈第二部:政治挑戰〉中,哈拉瑞則指出目前全球合作的困難:生活形態與文化認知愈趨單一,面臨著共同的危機與挑戰——核戰、氣候變遷與科技顛覆,國族主義和宗教會是衝突的引爆點嗎?還是,它們會是問題的解方呢?
二、 誰會成為「無足輕重的那一群」?
來到教學現場,不分國籍,教室內師生的痛苦指數急遽上升,埋藏在表象之下的,是滿滿的迷惘。哈拉瑞在本書中給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這個迷惘,或許不是由錯誤的教育方式所帶來,而是源於整個時代對理想的幻滅。許多人批評現在的年輕人躺平、佛系、抗壓力低,卻忽略了這可能是源自於整個時代集體迷失的焦慮。在過去,工業革命與自由主義政治體系給了人們一個可以想像與掌握的生活架構,但現在,資訊科技的發展破壞了一切理所當然的路線,再加上生物科技突飛猛進,我們之中大多數人可能會變成世界上「無足輕重」的一群,如此,怎能不焦慮?怎能不迷惘?
確實,「無足輕重」很可能是大多數人的未來,這種失去意義感的生活,正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當AI在身體和認知上都超越人類,而且能夠自動連結與更新的時候,人類存在的意義還剩什麼?過去,我們的教育體制養成對安穩、安定的人生期待,但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就像哈拉瑞在〈第19堂課:教育〉中指出的,在二十一世紀,「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身為教育工作者、家長或領導者,要做的不是說服下一代接受我們過去的思維模式,而是協助他們建立新一代的應變方式。
首先需要改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AI翻轉了整個世界,人類的思維也要跟著翻轉,才能跟上變化的腳步。或許,我們不需要太過害怕AI的發展,畢竟,AI可以讓人類活得更輕鬆與舒適,但哈拉瑞也提醒我們:「別怕機器人,但須提防機器人的主人」,當大數據被少數人掌控,成為數位獨裁政權,那些無足輕重的一群就會成為被奴役者,甚至,變成另一個物種,「退化且馴化」。
三、 AI時代,學校存在的意義?
所以,面對未來,正確的心態究竟是什麼?當AI成為取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學校」還有怎樣的功能?哈拉瑞從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不要被恐懼束縛,不要被自大擺佈,不要忽略人類的愚蠢,這就是面對未來應該有的態度。而這些也在在告訴我們,在未來,學校不一定是知識的傳播中心,但勢必要成為人性的試煉場,讓人類認清自己的無知、思考侷限與慾望。
過去,人們忙著蒐集資訊;未來,人們則是被資訊淹沒,假作真時真亦假,判斷力將會比記憶力更重要。就像哈拉瑞說的:「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人類不只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重塑自己。」學校應該要讓下一代成為掌握科技的人,而不是被科技掌握。
此外,綜觀AI持續發展下的21世紀,「疏離感」將是未來人類最大的心病,不僅與他人疏離,更與自己疏離。哈拉瑞就指出,在社群媒體當道的今日,我們習慣在所有場合發文、按讚,卻「幾乎不會注意自己到底有何感受。」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快速的溝通方式,但人與人的距離卻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加遙遠。都說AI可能取代教師,學校可能瓦解,但換個角度思考,未來的學校更應該要成為人類學習互助的地方,用實際的相處找回生活中的溫度。培養適應力、鍛鍊心理強韌度,比灌輸任何知識都更為重要。
現今就業市場上,人文學科看似式微,但讀完哈拉瑞在本書中的預測,我們或許不會再如此悲觀。當技術門檻降到極低,當科技全面主導人類的生活,想知道為何要活著,或許只能回到人文、藝術、哲學層面去追尋了。觀察痛苦、探索痛苦,拋開演算法,感受真實的自己,這就是未來人們的重要課題,也是學校存在的意義之一,更是《21世紀的21堂課》最深刻的呼籲。
●購書連結:
1、博客來網路書店
2、誠品線上
3、三民網路書店
4、金石堂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