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貧窮的本質》諾貝爾獎得主教你如何脫貧

關於作者

《貧窮的本質》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共同撰寫。兩位作者均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以其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貢獻,榮獲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因為“以實驗性方法致力於減輕全球貧困”而獲此殊榮。

書籍背景

這本書是兩位經濟學諾獎得主的代表作,講述他們如何運用經濟學的思考方式和實驗方法來解決全球扶貧這一世界級難題。他們強調,扶貧失敗的原因不在於扶貧本身錯誤,而是方法不當,忽視了對窮人真實需求的理解和有效激勵。

《貧窮的本質》探討了三個核心問題

1.     如何理解窮人的真實需求?

o   透過對18個國家窮人生活的調查,發現傳統的糧食援助並未真正解決窮人的需求,因為窮人也有其他需求,如娛樂和儲蓄。

2.     怎樣激勵窮人去做正確的事?

o   窮人往往會花錢在昂貴的治療而非廉價的預防上,這是因為缺乏信任以及行為上的慣性。因此,需要設計更能激勵窮人採取有利行為的政策。

3.     窮人真的具有企業家精神嗎?

o   討論了窮人在面對機會時的反應,以及如何有效激勵和支持他們發揮企業家精神來脫貧。

這本書運用了大量的實驗和數據分析,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貧窮和扶貧的新視角,並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方法和建議,以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扶貧的效果。

 

一、窮人的真實需求

 

案例一:糧食援助的困境

背景:在印度的一個邦,多數家庭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足99美分。政府和國際救援機構認為窮人最急需的是糧食,於是提供了大量的糧食援助。

問題:雖然提供了大量的糧食援助,但窮人的生活質量並沒有顯著提升,他們也沒有脫離貧困。這是為什麼呢?

觀察

·       作者透過對18個國家窮人生活的調查發現,儘管窮人收入增加,他們並沒有去購買更多的主糧,而是選擇購買口味更好的食品或其他非必需品。

·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以低價賣給貧困家庭主糧,結果這些家庭反而買了更少的主糧,選擇購買更多的魚和肉,進行「消費升級」

小結: 這些觀察表明,窮人並不僅僅是因為缺乏糧食而陷入貧困。他們的需求不僅限於基本的食物,還包括更好的生活品質和其他非必需品。傳統的糧食援助並不能提升窮人的幸福感和生產力。

解決方案: 真正有效的扶貧方法應該針對窮人的真實需求。例如,針對孕婦和兒童發放高營養的強化食品,為學齡兒童提供膳食均衡的營養餐,這些措施能夠有效提升窮人子女的健康,從而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

這個案例說明,扶貧困難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明確的回饋機制,使得援助計畫無法根據窮人的真實需求進行調整。這就是慈善工作的難題:你很難從自己的“顧客”,也就是窮人那裡,得到明確的回饋;所以你不知道自己提供的“產品”,到底是不是顧客的真實需求。這是做慈善比做企業更難的地方。

例子:假設你開了一家餐廳,主要賣牛排,每份牛排500元。如果顧客來一次後就不再來,你很快會知道自己的產品可能有問題。你可以提高牛排的質量,降低價格,或採取其他改進措施,市場會給你一個明確的反饋,讓你知道這些措施是否有效。

如果你是做慈善,免費提供牛排,顧客一定會很高興接受,因為它是免費的。即使牛排味道一般,顧客下次還是會來拿免費餐。但這並不能告訴你牛排的質量到底如何,顧客是更喜歡牛排還是其他菜品,因為他們沒有選擇的動機。這就是為什麼慈善工作需要更多地關注如何真正理解並滿足窮人的需求,而不僅僅是提供免費的資源。

因此,第一步是仔細檢視並理解窮人的真實需求,這樣才能設計出有效的扶貧政策。

 

二、用激勵機制,改變窮人的行為模式

 

案例二:增加疫苗接種率

背景:全球每年有150萬兒童死於痢疾,其中大部分是位於南亞和非洲地區的貧困兒童。預防痢疾的方法簡單且成本低,例如在飲用水中加入消毒劑或給患病兒童喝口服補液,但實際上這些方法並未被廣泛採用

問題:儘管貧困家庭知道打疫苗的好處,但只有少部分家庭會給孩子完成全程疫苗接種。很多家長願意帶孩子來打第一針疫苗,但往往因為各種原因拖延後續接種,導致最終完成率很低

觀察

·       調查顯示,只有10%的貧困家庭使用了消毒劑,只有1/3的拉肚子兒童喝了口服補液。

·       大部分窮人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這反映了行動與認知之間的鴻溝。

解決方案: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激勵機制,為每次帶孩子來打疫苗的家庭提供2磅乾豆子的獎勵。這個簡單的激勵措施立刻產生了顯著效果,接種完成率從6%提高到38%。同時,由於更多家庭來打疫苗,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增加,分攤到每個家庭的接種成本反而下降。

小結: 這個案例說明,僅僅告訴窮人正確的做法是不夠的,還需要設計激勵機制來幫助他們改變行為。提供小小的獎勵可以大大提高行動的積極性,使得扶貧工作更有效。

 

三、不要借錢給他們做生意,而是給一份穩定的好工作

 

案例:印度蔬果小販的生意困境

背景:在印度金奈市,許多窮人靠販賣蔬果為生。這些小販每天早上從批發商那裡進貨,並在當天賣完,賺取少量的利潤。

問題:大部分小販無法支付進貨所需的資金,因此他們不得不從批發商那裡借錢,利息高達日息5%。例如,小販們從批發商借1000盧比進貨,當天賺取100盧比利潤後,還得支付50盧比的利息,剩下的利潤極為微薄

觀察

·       這些小販平均每天花5盧比買茶或零食,只要他們每天省下這些錢用於進貨,就能在50天內儲夠1000盧比的資金,擺脫高額利息負擔。

·       研究人員給部分小販提供20美元的啟動資金,希望他們能夠用自己的錢進貨,提高收入。然而,一年後,這些小販再次陷入借貸困境,因為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突發事件(如家人生病、親戚結婚等),導致他們無法存下錢,最終仍需借錢進貨。

小結: 這個故事說明,窮人借錢做生意的成本過高,且生活中缺乏穩定性,容易被各種突發事件打亂計劃。即使提供啟動資金,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解決方案:穩定的好工作

相比之下,給窮人提供一份穩定的好工作更能有效地幫助他們脫貧。穩定的收入不僅能幫助他們應對日常開支和突發事件,還能讓他們有更好的財務規劃和未來展望。例如,製造業工人的工作能提供穩定的薪水,讓窮人有機會改善生活質量,進而擺脫貧困。

透過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給窮人提供穩定的好工作比借錢讓他們做生意更能有效地幫助他們脫貧。穩定的收入和工作能帶來更多的經濟安全,並讓窮人能更好地規劃未來,從而真正擺脫貧困。

 

結語

 

《貧窮的本質》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貧困和扶貧的新視角,不僅在宏觀層面上深入探討了扶貧策略,也能給我們在個人脫貧方面帶來啟示。以下是三個重要結論及對於個人的啟示,幫助擺脫窮人思維:

1. 明確真需求,精明消費

建議: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避免不必要的開支,確保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例子:與其每日在不必要的高額開支上浪費,不如積累這些小錢用於更有意義的投資。例如,每月將部分零散開支轉化為存款,逐漸累積,並將這些資金投入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如儲蓄賬戶或債券基金,從而逐步增加財富。

2. 設計激勵機制,養成理財習慣

建議:設定具體的理財目標和自我激勵機制,驅動行動,逐步改變行為模式。

例子:設置自動轉賬功能,將每月收入的一部分自動存入儲蓄賬戶或投資基金,並每達成一個儲蓄目標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如看一場電影或購買一本喜愛的書。這樣不僅能增加儲蓄,還能在財務上建立自信,同時保留生活中的小確幸。

3. 穩定收入,長遠規劃

建議:重視穩定的收入來源,進行長期財務規劃,避免短期思維帶來的財務困境。

例子:與其投機性地炒股或進行高風險投資,不如尋找穩定的職業或開發自己的技能,增加長期穩定的收入。比如,參加專業培訓或進修,提升職業技能,從而在職場中獲得更高的薪資和更穩定的收入。

總結

擺脫貧困和窮人思維,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避免浪費資源;其次,設計有效的自我激勵機制,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最後,重視穩定的收入來源,進行長遠的財務規劃。這些建議能幫助你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經濟安全感,實現更高質量的生活。

 

歡迎您免費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