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手村 (零):職涯人設與立體化標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在正式主文之前,我想先講一下我個人的經歷。

我 2007 年大學畢業就開始在新創圈打轉。什麼意思呢?我個人從 2007 到 2017 年之前待過的公司,人數都沒有超過 50 人,100% 都是軟體公司。我的職能也從工程師、產品經理、媒體企劃、商務拓展,我在 2013 年也很幸運地參與了早期創業、擔任營運長,該公司後來也成為了現在耳熟能詳的 LINE TV。

2017 年因緣際會之下成為公司的最高決策者,我在一個新加坡新創的交友服務擔任台灣的總經理;一年之後,我又轉到新加坡商 honestbee 做台灣熟食外送的總經理。

算起來,我在 32 歲那一年當上總經理、有 101 個員工、三個不同的交友事業體,其中一個是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夯的 goodnight 語音交友。honestbee 比較可惜,在 2019 年就因為財務危機收掉了。也因此,我在新創路上的打滾泥濘被亞馬遜看上,在 2019 年加入了 AWS Startups 部門,直到 2024 年七月底正式登出。

再往前談一點點,我是政治大學資管系畢業,我沒有念碩士,沒有交換學生,沒有出國唸書。我從小在泉州街長大,西園橋還沒拆掉之前,我們家人很常過橋去廣州街吃愛玉冰、粉圓,聽著盜版的 CD 在華西街大放特放,阿義滷肉飯橫跨了幾個世紀的口味,三水街菜市場從原本的雜味撲鼻、到現在多了新富町咖啡廳,成了文青的落腳之處,更不用說廣州街的周記肉粥,賣著台北最頂的紅燒肉。

跟大家分享一個曾經發生的橋段。我在亞馬遜的時候、參加某一個育成中心的開幕,坐我旁邊的是台北市都發局的同仁。他看到我的 title 寫「亞馬遜網路服務新創經理」,就問我說「你這個亞馬遜、是跟貝佐斯的亞馬遜一樣嗎?」

我就說「喔對啊,我們是同一間公司」,對方回說「哇,這麼厲害唷,那你有出國唸書嗎?什麼學校畢業的?」我就說「喔沒有誒,我是萬華長大的。」對方表情詫異的說「哇,那你這樣英文可以嗎?」

我笑笑的說「可以啦,我都在這裡上班了,是吧。」


社會標籤化:你的三個 hashtag 是什麼?

最近參加活動都很流行用三個 hashtag 來快速讓活動參與者可以認識自己。我 25 歲之前都會說「我是古亭蔣友柏,帥,是我人生追求最重要的態度。」,快要 30 歲迷惘的時候,我斷絕社交兩年多,我只騎單車、打羽球、吃美食,當時沒有什麼 hashtag,只有想把自己好好過好的決心

當爸爸之後,我都會說自己是「爸爸、兼職上班族」,我一直都理想著可以看到自己成為家中被依靠的角色,怎麼當一個正常運作的爸爸,我花了滿多時間在思考這個生活平衡。

到亞馬遜之後,滿滿的標籤都是外商、雲端、高薪、亞馬遜,我的人設被標籤定義,我的職場樣貌被標籤框架,我的行為舉止被標籤放大,我的進退挪移被標籤指使,我的職涯選擇被標籤鎖住。

「中年轉職」是我最新的標籤,我很欣賞可以下定決心開啟第二人生的勇敢,我經營的 podcast 亦或是我重新拾起的寫作,算是第二人生的一種嘗試。事實是,我沒有放棄就業,我也不會放棄就業,只是這個時間點、四十歲的節骨眼,我的標籤是否仍吸引人?職場生存還有沒有空間?我的累積是否足夠深入強韌?我的眼界是否足夠多元且廣泛?

如果要重新定義 Alex 的「職涯」,有沒有三個 hashtag 可以描述呢?



職涯的人設:工作不等於你的人生

有些時候,我們在社群上會很煩躁被標籤定義。比方說:在 IG 只是發個美食限動,就會有人留言說「幹,過這麼好」;在 Threads 發個文字牢騷,就會有人留言說「你過這麼爽,有什麼好煩惱的?」

職涯也是。多數時候在「工作」的世界,我們在建立的是一個「職涯的人設」,而不是用工作定義人生。我做過超過一百場以上的職涯諮詢,我都會跟迷惘的求職者說「我們不是要扯謊,但我們要準備好解釋過去這一段發生什麼事。」

解釋,就是「我自己的詮釋」,求職市場仰賴的是「人設」的雙邊論述,我作為求職者,我可以有我的論述、我該闡述的職能、以及我可以為工作帶來的價值;作為招聘經理,他們看的就是「你的論述」「你的職能」「你的價值」是不是都在標準差之內。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標準差。

職涯肯定有高低起伏的,人類工作的時間這麼長,100% 會遇到各種鳥事,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完美的職涯軌跡」,請先花時間想透三個問題:

我為什麼這麼做選擇 (Why I did this?)
我這麼做之後,對我帶來什麼有價值的影響 (Why it’s valualbe to me?)
我要怎麼重新拼湊這個論述 (How can I interpret a better narrative?)

比方說:我不需要花時間解釋「萬華長大如何改變我的人生觀」。這些是我的「人生經歷」,並不是「職涯人設」需要具備的元素。試想想,每一個招聘經理,每一天要看 200 封以上的履歷 + LinkedIn,最快速能篩選的方式就是看「關鍵字」,就是我們又愛又恨的「標籤」。

有沒有 strategic thinking?有沒有 business development?有沒有寫 revenue?有沒有用 figma?這些都是可以組成你的「職涯人設」的元件,求職就是需求供給的過程,把標籤貼好,會很有助於需求端找到你

但我想強調的「標籤」全部都應該有足夠的真實性,是「我很清楚」這些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也很清楚這些事件帶來什麼價值,更清楚這些事件在我的職涯當中造成什麼影響。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標籤帶來的誤解。在一場面試過程,越多的誤判,只是讓自己的職涯死得更快的催化劑。



大量練習:用「論述」串連「客觀事實」

職涯過程發生的事情,每一件事都有「客觀事實」跟我的「論述」。

舉例來說:某一個招聘經理找到我的 LinkedIn,發現我工作 13 年換了 9 份工作,這是客觀事實。在招聘經理的眼中,他很合理的質疑「這個人的工作穩定度會不會有問題?」。接著,招聘經理認為我的職能跟價值看起來符合一個「科技業商務拓展經理」的位子,唯一的問題就是「Alex 該怎麼論述不停換工作這個客觀事實」。

首先,我並不後悔我的決定,一點也不,我的每一個選擇組合成我的獨一無二,但這一點沒辦法在短短的履歷上描述清楚,除非我真的開始上班之後,開始產生價值,否則光是文字,很難表達這麼有厚度的資訊。

因此,每一次有面試機會,換我可以「論述」的時候,我都會很清楚的把「不停換工作」的客觀事實,變成「職能累積」的成長路徑。當然,招聘經理並不是笨蛋,他要怎麼知道我是唬爛的、還是真的「有所累積」?接下來通常是 hiring manager (用人主管) 的 phone screen (電話篩選),這時候都會深挖某幾段經歷,去挑戰看看「我的論述」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所本」

我會有三種不同版本、不同長短的論述,架構很類似、但細節的揭露程度不同。我針對不同的職位、職等,會有不同細節的揭露。重點來了,因為我非常清楚我自己每一個工作到底做了什麼對的、錯的、好的、壞的、值得分享的、或是不值得一提的。

這可是一場面試,對方要如何在 30–45 分鐘了解我的人生?不可能的,不要太天真了。我應該要呈現的是「職涯人設」,是不擇手段的?可靠的?冒險的?風險趨避的?自我的?尊重的?這些全部都是可以揭露的「面向」,而這一切的「根本」是我們在職場上有沒有「好好的每一天工作」,並且把這些歷程用心跟用腦想清楚,記錄起來,好好表達。

再說一次,這些「可揭露」的人設,不是「說謊」,不是「創造一個不存在的人設」,這一切的細節都應該有所本,才能在求職階段發揮最大的效果。論述是基於客觀事實、甚至基於數據,我不需要瞞騙用人主管,我需要的就是「好好論述」。



立體化的職涯標籤:創造不同的「面」

我常遇到獵頭會跟我說「Alex 我知道你很厲害,可是你的履歷真的不好推」

還記得我前面寫到的三個問題嗎?試著用這三個問題來架構我一直換工作的論述:

為什麼一直換工作?因為我想要累積廣泛的職能,成為我工作的武器庫。
這麼做之後,帶來什麼價值?我綜合的經驗讓我成為一個資源協調者,在 32 歲的時候當上了總經理。
要怎麼重新拼湊這個論述?把 13 年的職涯切成三段,早期創業期、管理領導期、亞馬遜期。

我幫自己的職涯建構了一個立體的世界,裡面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我都瞭若指掌。每一件事情,都是有事實根據的。這聽起來很像廢話,這不就是我的人生,怎麼可能會有「沒有發生」的事情,但因為求職市場上有太多面試者,非常知道怎麼烏龍轉桌來幫自己加油添醋,導致於「事實查核」的工作,在面試者身上變得相對重要。

試想,總有一天你要面試一個年薪千萬的工作,一間公司願意花千萬的薪水請你,不太可能只是從「一個人」的論述,就決定把千萬年薪投資下去。Reference Check (Background Check) 背景調查就此因應而生,而背景調查有時候會去探聽清楚「你在前面幾段工作、到底有沒有真的做某些事情」,特別是「達成某些你口中說出來的目標」。因此,拜託了,請誠實的面對自己的職涯,你可以論述,但真的不需要說謊。

當我們建立起這樣的「立體面向」,對於招聘經理、或是用人主管而言,會引起更多的好奇,因而創造出「想像空間」。有時候反而太單一的面向,就會讓決定過程中陷入 0 跟 1 的決定。比方說:「我需要 A,這個人沒有 A,我不能用。」跟「我需要 A,這個人有 B 還有 C 是有幫助的,可以考慮看看。」



職涯生存系列:重新開始,從心開始

近幾年的諮詢過程,我發現世代又交替了一輪。

七八年前迷惘的工作者,我體感很多都卡在膠著的機會成本的困境,好像做了行銷就沒有產品,做了產品就不能業務,做了業務就回不去了;在台企、外商、新創、大小公司的多元宇宙當中,繞不出一個答案。而這些工作者如今也三十多歲,很多已經成為公司的小主管,職涯開始趨於穩定。

近期我遇到來諮詢的,都是工作三年左右的工作者,他們更多的是自信、有計劃,並不刻意把「工作」當成人生,更知道「工作」的取捨、佔生活的比例多寡、該花多少力氣。另外,對於有正職的時候、做點 side projects 的意願其實更高。

「工作」的定義有質性的改變,它不再「定義人生」的同時,迷惘的方向也不太一樣。我很喜歡跟新世代的工作者聊天,每一次互動都會回頭讓我去思考,我還有什麼「心法」可以讓大家走得更踏實。

不是「乾貨」,沒有「地圖」,沒有「矩陣」,沒有「十個最重要的職涯書推薦」,也沒有「MBA 必勝心得」,更沒有「外商私藏的五個工作 Tips」,接下來會陸續寫更多相關的文字,也請持續追蹤我的 Podcast 職涯 A 時刻。

我是一位年過 40 的職場大叔 Alex,在經歷九次轉職、從工程師到總經理、從科技新創到巨型科技外商,有諸多不同的體會與觀察,加上超過 100 次的職涯諮詢經驗,把我對職涯的心得與體會分享給大家。 #職涯關鍵字:新創、外商、亞馬遜、職涯諮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畢業季的來臨,許多新鮮人面臨找工作的挑戰。本文將分享如何撰寫自傳以及蒐集目標公司的資料,幫助求職者充分準備,減少與職位期望的落差。從識別自身職位需求到具體的工作經歷及亮點的撰寫,提供清晰的步驟和範例,同時介紹如何準備附加資料如英文檢定成績和證照,以提升自我競爭力。
Thumbnail
退伍前1個月開始投履歷,寄了20家公司,2家通知面試。退伍第3天面試,面試後通知隔天上班,我的第一份正職工作開始囉。 這是一家專利商標事務所,公司業務內容是協助企業或個人對於專利、商標的申請、轉讓、授權、延展、變更、補證、質權設定等服務。 當時在高雄分公司一共才4個人,主管(面試我的人)、業務2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科技業的快速升遷經歷,從基層客服到外商高階經理人的過程。成功關鍵在於選擇與策略。在不同職涯階段,透過自我充實、有效管理、善用團隊和市場需求等方法,作者逐漸提升影響力,並強調選對時機和方向的重要性,在職場中找到「遊戲規則」進行反向操作,才能實現快速職涯進步。
Thumbnail
這是我的第一週! 第一週實習生活結束啦,過程中獲得了很多機會與挑戰,像是我這一週協助 HRBP 進行履歷撈選,下一週也要開始跟著企業面試求職者的流程,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像是教育訓練、實習生計畫的內容在運作,這次的暑期實習應該會是一個很豐富的體驗!之後再詳細跟大家介紹我的工作內容。
Thumbnail
在電商行銷部三年,薪水漲幅無感、加班沒加班費,讓我心灰意冷。正當打算離職時,工程部主管邀我轉職工程部。憑藉GA追蹤和處理bug的經驗,我順利轉職。從模仿文件開始,學習資料架構和SQL,不用寫程式但薪水和成長性更高。這次轉職讓我看到更多可能性,工作生活變得更有趣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瞭如何從受僱者轉為一人公司的關鍵歷程。作者以圖解四大面向,分享自己對於專業興趣的多元探索、定位累積、知識變現和知識創業。文章中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源和內容,可以讓讀者深入瞭解作者的觀念和方法。
Thumbnail
#職場故事 #網頁設計 #前端工程師 #轉職 #跨領域 五、網頁設計師要做什麼? 說實話,每間公司不一樣。 我不是只面試一間而已,光是網頁設計我應該至少投了十間以上,我問到的職務內容跟範圍不全然相同。依照公司規模和用的框架,會有滿大的差別。 網頁設計主要分成以下工作:
Thumbnail
#職場故事 #網頁設計 #前端工程師 #轉職 #跨領域 一、為什麼想轉職? 初次踏入網頁設計這一行,是在我26歲時。 為什麼想轉行呢? 在這之前,我是個畢業於化學工程學系,每天在實驗室中跟檢體搏鬥的化驗員。你以為實驗室化驗員薪水很高嗎?並沒有,起薪23k而已,你做好幾年把考核...
Thumbnail
第 09 天,如何錄取到我目前所在產業的工作? 我目前的職涯中,做過行政助理、服裝設計師、攝影美編、網頁設計、前端UI、UX。這篇就將這些職業的建議以及大小公司的選擇都整理一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畢業季的來臨,許多新鮮人面臨找工作的挑戰。本文將分享如何撰寫自傳以及蒐集目標公司的資料,幫助求職者充分準備,減少與職位期望的落差。從識別自身職位需求到具體的工作經歷及亮點的撰寫,提供清晰的步驟和範例,同時介紹如何準備附加資料如英文檢定成績和證照,以提升自我競爭力。
Thumbnail
退伍前1個月開始投履歷,寄了20家公司,2家通知面試。退伍第3天面試,面試後通知隔天上班,我的第一份正職工作開始囉。 這是一家專利商標事務所,公司業務內容是協助企業或個人對於專利、商標的申請、轉讓、授權、延展、變更、補證、質權設定等服務。 當時在高雄分公司一共才4個人,主管(面試我的人)、業務2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科技業的快速升遷經歷,從基層客服到外商高階經理人的過程。成功關鍵在於選擇與策略。在不同職涯階段,透過自我充實、有效管理、善用團隊和市場需求等方法,作者逐漸提升影響力,並強調選對時機和方向的重要性,在職場中找到「遊戲規則」進行反向操作,才能實現快速職涯進步。
Thumbnail
這是我的第一週! 第一週實習生活結束啦,過程中獲得了很多機會與挑戰,像是我這一週協助 HRBP 進行履歷撈選,下一週也要開始跟著企業面試求職者的流程,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像是教育訓練、實習生計畫的內容在運作,這次的暑期實習應該會是一個很豐富的體驗!之後再詳細跟大家介紹我的工作內容。
Thumbnail
在電商行銷部三年,薪水漲幅無感、加班沒加班費,讓我心灰意冷。正當打算離職時,工程部主管邀我轉職工程部。憑藉GA追蹤和處理bug的經驗,我順利轉職。從模仿文件開始,學習資料架構和SQL,不用寫程式但薪水和成長性更高。這次轉職讓我看到更多可能性,工作生活變得更有趣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瞭如何從受僱者轉為一人公司的關鍵歷程。作者以圖解四大面向,分享自己對於專業興趣的多元探索、定位累積、知識變現和知識創業。文章中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源和內容,可以讓讀者深入瞭解作者的觀念和方法。
Thumbnail
#職場故事 #網頁設計 #前端工程師 #轉職 #跨領域 五、網頁設計師要做什麼? 說實話,每間公司不一樣。 我不是只面試一間而已,光是網頁設計我應該至少投了十間以上,我問到的職務內容跟範圍不全然相同。依照公司規模和用的框架,會有滿大的差別。 網頁設計主要分成以下工作:
Thumbnail
#職場故事 #網頁設計 #前端工程師 #轉職 #跨領域 一、為什麼想轉職? 初次踏入網頁設計這一行,是在我26歲時。 為什麼想轉行呢? 在這之前,我是個畢業於化學工程學系,每天在實驗室中跟檢體搏鬥的化驗員。你以為實驗室化驗員薪水很高嗎?並沒有,起薪23k而已,你做好幾年把考核...
Thumbnail
第 09 天,如何錄取到我目前所在產業的工作? 我目前的職涯中,做過行政助理、服裝設計師、攝影美編、網頁設計、前端UI、UX。這篇就將這些職業的建議以及大小公司的選擇都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