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早上睡醒睜開眼睛時,對自己微笑,並說『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這個看似簡單的舉動,卻蘊含著改變一天、甚至改變人生的力量。你嘗試過後,是否發現身上多了一些能量,感受變得不同了呢?
練習改變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我嘗試過立下目標,想要照著我欣羨的軌跡,覺得做了這件事、就可以做下一件事,然後我就會變得比以前厲害,但很可惜,這種方法不適合我,失敗機率太高。我也曾經以為我不適合習慣改變法,因為10年前的我,並不覺得我能持續的做一件事。但我再重新接觸習慣養成的概念後,我發現原來習慣可以系統化的養成,建立習慣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但也沒有很簡單),只要能累積不起眼的日常習慣,生命是可以無痛擴展選擇的。我們這一篇文章先簡單說明,如何從志向,發想出具體行動,並建立篩選方法選出你的黃金行為。
在提到改變的時候,你腦中會冒出什麼句子呢?
「我想要人緣變好」
「我想要變有錢」
「我想要變瘦」
但這些都只是志向。
《設計你的小習慣》的作者福格博士在書中特別提醒我們,「志向」、「結果」和「行為」是不同的概念。「志向」就像是心中的北極星,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比如,「希望孩子能自主學習」這樣的願望就是一種志向。「結果」則是更加具體、可衡量的目標,如「下學期所有學科都拿A」。而「行為」則是我們每天可以切實執行的小動作,像是「關掉手機」、「閱讀5頁書」等。
理解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對於我們設計個人成長計劃至關重要。「志向」和「結果」可以作為行為設計的起點,但它們本身不是行為。我們無法立即實現志向或結果,但如果我們能思考具體的行為,將抽象的志向轉化為可執行的行動,就能透過持續進行這些小行為來逐步達成理想中的自己。
我們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要理解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能夠一蹴而就地完成艱巨的目標。相反,過於宏大的計劃反而會讓我們望而生畏,最終陷入拖延的泥沼。因此,不妨先試試這樣一個溫和的方法:問問自己,「如果我想要達到某項目標、志向或結果,我可以做些什麼具體行為呢?」
這些行為可以概分為單次/多次行為、養成新習慣和戒除壞習慣。單次或多次的行為做完就結束了,而習慣則比較傾向自動化。就像洗臉刷牙一樣,重複越多次,自動化的效果越高,你做這件事就越不會受到大腦的阻礙,而會像呼吸一樣自然。
讓我們以提升英語能力為例。你可以從一些簡單的單次行動開始,比如聆聽一次全英語的短片,或是鼓起勇氣與外國朋友進行一次對話。接著,你可以逐步培養一些日常習慣,例如每週學習5個新單詞,或是每天用英文寫一句日記。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累積起來卻能帶來驚人的進步。如果我每天都能都學1個單字,4000個單字也是10年就會了吧! 所以我現在就盡量和我家小孩練習,到他們國中就能無痛學會4000字~~
最後,讓我們用一個有趣的工具——焦點地圖來找出你的「黃金行為」。想像一個四象限圖:縱軸代表「對達成目標的幫助程度」,橫軸代表「你執行這個行為的難易程度」。你的目標是找出那些既能有效幫助你達成目標,又容易執行的行為。這些落在右上角的行為,也就是「可以協助我達成志向」且「我很容易做到」的行為,就是你的黃金行為。
在評估每個行為對達成目標的幫助程度時,你也可以再次檢視你的志向——你的志向是「提升英語能力」、「想要和外國人聊天」,還是「想讀原文書」?在明確定義目標後,仔細評估每個可能的行為,將分數最高的排在象限上方,較低的排在下方。
接著思考你有沒有辦法做到這些行為:在執行時要考慮動機和能力因素。你在動機低落時能否完成?你的時間夠嗎?你有足夠的經費支應嗎?你的體力能夠負荷嗎?這件事需要多少創意靈感?你的環境能夠支持嗎?然後給予分數。例如:對於一個還無法進行簡單會話的人來說,「背熟2000單字」比「每天練習5分鐘口語」更容易執行。
篩選出黃金行為不僅能幫助我們更輕鬆地踏出第一步,更讓我們學會珍視每個微小的進展。就像玩遊戲闖關一樣,每完成一個小任務都是值得慶祝的里程碑,讓我們逐步接近最終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所謂的「3分鐘熱度」其實是對缺乏即時回饋的不耐煩。事實上,真正的改變需要比我們想像中更長的時間,有時甚至會遇到成長停滯的瓶頸期。但只要我們能夠理解這些都是必經的歷程,就能以更從容的心態面對。當我們學會擁抱過程,享受每一次的小進步,那些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步實現。關鍵在於培養耐心,相信時間的力量,讓自己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這趟轉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