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2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傳產人的職涯選擇:如何在優缺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傳統產業的定義與特性:什麼是傳產?


傳統產業,顧名思義,是相較於高科技產業等新興行業更早發展的產業類別。這個範疇涵蓋非常廣,包括紡織、鋼鐵、水泥、汽車製造等行業,這些都是傳統產業的一部分。與高科技產業相比,傳產的工作特質和生活方式在網路上被分享的比例相對較低。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比較效應」。在許多人的觀念中,高科技產業似乎更體面、更具吸引力,因此更容易吸引員工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與生活。另外,高科技產業的員工通常年齡層較輕或許也是原因之一,也更擅長運用科技產品,屬於網路上活躍的一群人。相對之下,傳統產業的從業者分享較少,導致許多人可能誤以為「大家都在科技業上班」。


科技業 VS 傳產:該跳槽還是堅守崗位?


目前台灣的經濟結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科技業與半導體產業,這些高附加值行業不僅推動了 GDP 的增長,也吸引了大量人才。如果目標是追求高薪、高年終獎金與分紅,那麼進入科技業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科技業並非理工科畢業生的專屬,非相關科系背景者也可以從基層職位入手,例如擔任作業員,逐步進入這個行業。


然而,跳槽與否並不僅僅是薪資待遇的問題。特別是對於已經累積一定職場經驗的從業者而言,轉換跑道涉及更多現實因素,如專業技能的轉移難度、家庭責任,以及長期的職涯規劃。這些考量使得跳槽的成本與風險更高,並不一定是所有人的最佳選擇。


以我為例,我曾經因為非常嚮往軟體工程師的數位游牧生活,就產生從傳產業務跳槽到軟體工程師的想法。這個目標在疫情期間變得更加明確,當時的我 35 歲,下定決心嘗試一條全新的路。在疫情期間我開始投入 coding 的學習,報名了線上課程,認真學習程式語言(coding),並完成了一些小作品。這一年的學習讓我對軟體開發有了初步了解,也為自己開啟了新的職涯選擇。然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從期待到現實:投履歷與面試的打擊

結業後,我信心滿滿地準備投履歷。一開始,看到許多軟體工程師職缺標示著相當高的薪水,讓我對自己的選擇更加篤定,認為這是一條可以為未來帶來美好生活的道路。

然而,當我進入實際求職階段,面試過程中卻接連遭遇挫折。以下是我面臨的主要問題:

  • 能力不足:雖然學習了一年,但發現自己在實際專案開發能力上仍與企業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 缺乏相關經驗:對於公司而言,我並沒有相關的工作背景,這使得我的競爭力大打折扣。即使被錄取,薪資也多數只能匹配新鮮人水準,這比我目前的薪水低了 25%。


這時,我陷入了深刻的天人交戰:

  • 我應該接受薪水減少的現實,賭一個可能更美好的未來嗎?
  • 我真的對軟體工程師的工作有興趣,還是只是被它的薪水吸引?
  • 我是否具備這份工作的能力與適應力?


放棄轉職的原因:經歷內心掙扎後的選擇

經過一段時間的面試和不斷的自我對話,我最終決定放棄走這條路。這個決定基於以下幾個關鍵原因:

對職業本質的認識:我不適合這個工作

軟體工程師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與適應新技術的職業,而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樣高度變動的環境。我更傾向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並不擅長在壓力下學習新事物。

能力差距與競爭力考量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自己與同學之間的能力差距。雖然這些差距或許可以通過努力來彌補,但以我當時的年齡,與剛出社會的學生相比,我是否具備更多競爭優勢?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跳槽前的自我分析:科技業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嗎?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掙扎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職涯方向,並進行了一些自我分析與省察。這個過程幫助我理解,進入科技業雖然是條不錯的路,但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透過這些反思,我發現傳統產業其實也有它的獨特價值與發展空間,尤其在深耕專業知識和建立行業人脈方面,傳產可以提供穩定的長期發展基礎。

以下是一些在自我分析過程中問自己的問題,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參考:

  1. 我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傳產經驗是否能轉化為科技業的競爭力?
  2. 我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滿意嗎? 是什麼讓我想要轉換跑道?
  3. 科技業的吸引力是什麼? 它是否能帶給我更長期的幸福感?
  4. 跳槽的風險與收益如何平衡? 這是否值得我投入時間與精力?
  5. 如果不跳槽,我是否可以在現有的崗位上找到成長機會?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幫助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職業定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傳產的優缺點分析:挑戰與機會並存

傳產的缺點

工作環境較差:設施老舊,現代化不足

傳產的發展時間通常較早,許多公司成立已超過三四十年以上。如果這些企業在後期進行過整修,工作環境可能會稍微改善,但如果未曾翻新,許多辦公室和廠房仍然維持著數十年前的樣貌。例如,老舊的辦公室設施、不夠完善的通風系統,以及過時的設備,都會讓人感覺有些「年代感」。

對於習慣高科技產業中現代化辦公環境的人來說,這樣的差距可能是一大挑戰。


同事素質參差不齊:穩定性與流動性並存

傳統產業的同事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 穩定型員工:這類同事通常在公司工作超過二十年,特休假用滿,對公司運作瞭若指掌。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但有時可能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低,適應變化較慢。
  • 高流動性員工:在某些傳產企業,員工流動率相對較高,年初見到的同事可能到年底就已經離職。這種情況在規模較小、制度不完善的企業中尤為明顯。


此外,由於科技業對人才的強大吸引力,許多優秀的年輕人會選擇科技業作為職涯首選,這也使得傳產在吸引與留住高素質人才方面面臨挑戰。這樣的環境中,你可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同事,他們的工作態度、能力和背景可能與你的期待有所出入。


制度混亂:人治大於法治

許多傳產企業是由第一代創業者建立的,其管理模式往往是以創辦人為核心。一些公司未能在發展過程中建立完善的制度,導致管理風格偏向人治大於法治。這種情況下,「老闆一句話」可能比正式制度更有分量,朝令夕改的情況屢見不鮮。

不過,也有一些傳產企業隨著二代、三代接班人上任,開始引入現代化管理理念,推動組織的規範化與效率化發展。這些新一代的領導者通常受過高等教育,並對全球化和現代化運營有更好的理解,為企業帶來了全新的活力。


傳產的優點

在探討了傳統產業的挑戰後,讓我們來看看它的優勢。對於從業者來說,傳產提供了一些獨特的機會。

能力容易被發掘:表現即是機會

正如前文所提,傳產同事素質參差不齊,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由於部分員工能力有限,當你在某方面擁有突出的技能時,就能迅速脫穎而出。例如:

  • 如果你是辦公室裡唯一會說英文的人,自然會成為負責外語溝通的重要窗口。
  • 如果你熟悉某些效率工具,像是 Excel 或 Google Sheets,很可能在團隊中成為解決問題的核心人物。


在這樣的環境中,只要展現出一點能力,就能獲得更多表現與升遷的機會,這對於想要快速成長的人來說,是一個理想的起點。


能力發展全面:一職多能的實戰經驗

傳統產業的高流動率和人力不足,往往讓員工需要身兼多職。以業務為例,除了開發新客戶,還可能需要:

  • 處理進出口相關事宜,例如報關或物流安排。
  • 涉及財務工作,像是分析成本或規劃預算。
  • 接手老闆臨時交辦的任務,例如協助策劃活動或撰寫報告。


這樣的多職能要求,一方面可能讓你感到壓力大,但另一方面卻能快速累積多方面的實戰經驗,培養出更全面的職場能力。當然,這是訓練還是壓榨,端看實際的狀況而定。我不鼓勵要當一個奴工,但確實要在有一點點不舒服的環境比較能夠有所成長。


出差與外派機會多:探索世界的職場體驗

隨著台灣人口逐漸老化,許多傳統產業已經將生產基地外移至東南亞、中南美洲或非洲等地區。這種外移帶來了一個顯著特點:出差與外派的機會大幅增加。

如果你不排斥異地工作,外派通常會提供以下好處:

  • 額外的津貼與補助:外派員工通常能享有比本地工作更高的薪酬待遇,幫助快速存錢。
  • 國際化視野:在海外工作能讓你接觸到不同文化與市場,提升個人的國際競爭力。
  • 加速職場成長:外派環境要求你快速適應新挑戰,這對於職場能力的鍛煉有極大幫助。


雖然外派生活可能缺少一些在台灣的便利與娛樂,但它是一個賺錢存錢的好機會。


自我選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


不管是傳產還是科技業,每個行業都有其優缺點,關鍵在於找到與自己優勢、個性與價值觀匹配的職業路徑。

問問自己:

  • 我想要的職場生活是什麼樣的?以終為始來思考
  • 哪個行業的工作環境與文化更適合我的發展?


無論最終選擇留在傳產還是跳槽科技業,只要能發揮自己的潛力與價值,便是最好的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