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結束了,在年底的時候和經理進行面談,討論這一年的表現,包含做得好與需要改進的地方。
經理回饋我的優點在於學習能力強,從工程師轉換到專案經理時能夠快速掌握新工作的重點。同時具備專案經理應有的溝通表達能力,有效地與利害關係人互動。
待改進的地方是向上管理能力,包括提升專案執行的透明度和改善資訊同步的效率。
在面談的過程中,主管提了幾個好的專案經理的特質。
專案管理的技巧很多,但我覺得核心重點是要有計劃。在踏出第一步的當下,就要思考並計劃未來的第二、第三、第四步。
前陣子,工作上真的很忙。
每天的行事曆被會議塞滿,沒有會議的空檔也被數不盡的任務給塞滿。任務的性質五花八門,常常需要在不同的腦袋中切換。在度過精疲力盡的一天又一天,我常常想不起來當天做了哪些事情,又或是我在不同的任務中切換時無法專注。可能從A做到B,腦中卻又常飄回到前一件事情的A。
幾位知識型工作者,最近都提到間歇式日記可以解決這個困擾。
什麼是「間歇式日記」呢?
具體做法:
完整的範例像是這樣:
10:00~11:00 與同事討論今年講座講師
- 針對兩位演講者進行討論,覺得A講師比較適合這次活動主題
- 是不是可以先把主題提供給兩位講者,比較看看哪位的內容比較能夠切合命題
人家說寫作就是思考的一種,其實在把腦中的想法記錄的過程中,就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緒,把前一個任務還停留在腦中的事情給清空,替下一件事情做準備。同時也捕捉一些偶然的靈感,可能在整理的過程中,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也自然而然出現了。
對我來說,更大的幫助是讓我每天能夠清楚的知道我到底完成了哪些任務。無論是將工作的心得還有靈感轉換成筆記,或者是要進行週復盤,我都可以更快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做了什麼。
最近看了加恩的AI應用,真的是太酷了!
他展示如何利用提示詞,創造出實用又有趣的AI對話。在《AI禪師》當中,創造出一個總是給你反直覺回答的禪師。在《AI前輩》,透過探索人類與AI的未知,尋找未來知識的可能。
這兩篇文章非常有趣,強烈推薦大家閱讀。
歸納出幾個好的prompt特徵:
- 善用框架進行溝通:透過框架,不是漫無目的的發想
- 刻意不提到某些關鍵字:避免讓AI的思考陷入非目標的框架中
- 利用關鍵字組合:釐清你想要AI提供的內容,運用關鍵字精準描述
我也試著使用AI前輩的題詞,與AI討論上一期週報的內容。
在人類與AI的未知區,在於人機共創的思考轉型。GPT回答我,人類與AI的未知區在於:
- AI 不僅進行內容生成,還可以應用在知識連結,是不是能改變人類的認知
- 長期使用AI工具的世代,是否會形塑新的思考方式
- AI 工具在實際應用中如何找到平衡,又不過於依賴其便捷性,又能陷入過度求新求異的誤區
- 未來會不會因為「人機共創」的模式,產生出新的工作與能力?
當我們如果能夠持續運用AI探索未知,拓展我們的已知。新的學習與研究的模式,會不會因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