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愛強調「理性討論」,但一談到房價、投資、健康、教育,理性往往就像巔峰時段的停車位——理論上應該存在,但真正需要時,怎麼繞都找不到。
「我覺得這間學校的教育方式比較好!」
「這款電動車才是未來,買它就對了!」
「現在不買房,以後一定會後悔!」
可是,這些「結論」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還是單純來自個人偏好?
我們真的在「思考」,還是只是在「支持自己想相信的東西」?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確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意思是我們傾向只接受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而忽略反對的證據。
例如:
• 投資股票時,你會搜尋「這支股票未來前景如何?」但不會搜尋「這支股票可能有哪些風險?」
• 買手機時,你會點開「為什麼這支手機超值?」的影片,而不會點「這支手機的缺點分析」
• 決定健身方式時,你會相信「這套運動有效!」的文章,而忽略「這套運動可能不適合你現在的體能狀態」的建議
這就像你選晚餐時,決定要吃牛排,然後只問:「這家牛排店好吃嗎?」卻不問:「這家餐廳的衛生條件如何?」結果吃完拉了一整天肚子。
如何避免「喜歡的就是對的」這種陷阱?
1. 先想問題,再找答案
很多人是先有答案,再去找符合的證據。但真正的思考方式應該是:「這個問題的可能答案有哪些?哪個比較有理據?」
2. 分清楚「事實」與「偏好」
「我覺得這間學校比較好」是個人感受,而「這間學校的師生比例較低,學生能獲得更多關注」才是可檢驗的事實。
3. 檢查你的推理鏈
你的結論是不是這樣來的?
👉 問題:「現在適合買房嗎?」
👉 結論:「適合,因為房價只會漲不會跌!」
👉 理由:「大家都這麼說!」
這種推理就有漏洞。相比之下,應該是:
👉 問題:「現在適合買房嗎?」
👉 結論:「可能適合,但要視個人需求與財務狀況而定。」
👉 理由:「根據近十年房價趨勢、利率變化,以及租金與購房成本的比較……」
這樣才能確保你的結論建立在合理推理與證據上,而不只是「感覺對」。
結論:真理不是挑自己喜歡的,而是需要建立在穩固的理據之上。
下次當你對某件事「深信不疑」,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
✔ 我是在找事實,還是在找支持自己立場的證據?
✔ 這個結論的依據是什麼?是數據、邏輯,還是只是因為我喜歡它?
✔ 如果我錯了,會怎樣?
因為真正的理性,不是讓你「贏得辯論」,而是幫助你「找到最接近真相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