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代,人人都能發表意見,但發表容易,站得住腳卻難。有時候,我們說出來的觀點看起來頭頭是道,實際上卻蓋在不穩固的地基上,稍微晃一下就鬆動。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觀點更穩固?
一個穩固的觀點,經得起拆解
想讓觀點站得住腳,不能只是覺得「我覺得是這樣」,而是要經過嚴謹的檢驗,確認它經得起質疑與推敲。這就像房屋結構,如果地基沒打好,再漂亮的裝潢也是徒勞。
讓觀點更穩的四個檢查點
1. 檢查推論方式是否有瑕疵
📌 常見的錯誤:「這麼多人都這樣說,一定沒錯!」
✅ 應該問:「這是基於數據還是單純因為很多人認同?」
這種「人多就對」的邏輯,曾經讓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也曾讓某些投資泡沫越滾越大,直到崩盤。
2. 支持理由是否完整?
📌 常見的錯誤:「這家公司很棒,因為我朋友在那裡上班,他說很好。」
✅ 應該問:「這是個人經驗,還是有廣泛數據支持?」
單一案例不能代表普遍情況,就像你看到一個老翁抽菸到90歲仍健在,不代表香菸對健康無害。
3. 站在反對立場檢視論點
📌 常見的錯誤:「這項新政策一定會讓經濟變好!」
✅ 應該問:「反對者的論點是什麼?有沒有可能他們的擔憂是合理的?」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同樣,未經挑戰的觀點也不值得相信。真正穩固的觀點,應該能經得起反方檢驗,而不是一碰就碎。
4. 深入分析背後價值觀,確認論證完整性
📌 常見的錯誤:「這個政策是正義的,因為它符合公平!」
✅ 應該問:「『正義』和『公平』的定義是什麼?所有人對這些詞的理解都相同嗎?」
你說公平,他說公平,結果發現你們的公平根本不是同一回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認為公平應該建立在「無知之幕」之上,也就是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會是社會階級中的哪一個層級,你還會認為這項政策公平嗎?
解決問題:問對問題,讓觀點更穩固
下次當你對某件事情感到「這一定是對的」時,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我的結論是什麼?(有沒有明確表達,不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 支持這個結論的理由是什麼?(有沒有完整數據與邏輯)
👉 有沒有模糊不清的詞彙?(「好壞」、「應該」、「合理」這些詞的定義清楚嗎?)
👉 如果我是反對方,會怎麼反駁?(能不能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一個穩固的觀點,不是來自「說服別人」,而是來自「經得起推敲」。真正有力量的想法,能站穩腳步,而不是靠大聲嚷嚷來讓自己顯得正確。
下次遇到不同意見時,先問問自己:「我的觀點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還是只是漂浮在直覺和習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