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觀點是鋼筋水泥,還是只是包裝精美的空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在這個時代,人人都能發表意見,但發表容易,站得住腳卻難。有時候,我們說出來的觀點看起來頭頭是道,實際上卻蓋在不穩固的地基上,稍微晃一下就鬆動。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觀點更穩固?


一個穩固的觀點,經得起拆解


想讓觀點站得住腳,不能只是覺得「我覺得是這樣」,而是要經過嚴謹的檢驗,確認它經得起質疑與推敲。這就像房屋結構,如果地基沒打好,再漂亮的裝潢也是徒勞。


讓觀點更穩的四個檢查點


1. 檢查推論方式是否有瑕疵

📌 常見的錯誤:「這麼多人都這樣說,一定沒錯!」

✅ 應該問:「這是基於數據還是單純因為很多人認同?」

這種「人多就對」的邏輯,曾經讓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也曾讓某些投資泡沫越滾越大,直到崩盤。


2. 支持理由是否完整?

📌 常見的錯誤:「這家公司很棒,因為我朋友在那裡上班,他說很好。」

✅ 應該問:「這是個人經驗,還是有廣泛數據支持?」

單一案例不能代表普遍情況,就像你看到一個老翁抽菸到90歲仍健在,不代表香菸對健康無害。


3. 站在反對立場檢視論點

📌 常見的錯誤:「這項新政策一定會讓經濟變好!」

✅ 應該問:「反對者的論點是什麼?有沒有可能他們的擔憂是合理的?」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同樣,未經挑戰的觀點也不值得相信。真正穩固的觀點,應該能經得起反方檢驗,而不是一碰就碎。


4. 深入分析背後價值觀,確認論證完整性

📌 常見的錯誤:「這個政策是正義的,因為它符合公平!」

✅ 應該問:「『正義』和『公平』的定義是什麼?所有人對這些詞的理解都相同嗎?」

你說公平,他說公平,結果發現你們的公平根本不是同一回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認為公平應該建立在「無知之幕」之上,也就是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會是社會階級中的哪一個層級,你還會認為這項政策公平嗎?


解決問題:問對問題,讓觀點更穩固

下次當你對某件事情感到「這一定是對的」時,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我的結論是什麼?(有沒有明確表達,不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 支持這個結論的理由是什麼?(有沒有完整數據與邏輯)

👉 有沒有模糊不清的詞彙?(「好壞」、「應該」、「合理」這些詞的定義清楚嗎?)

👉 如果我是反對方,會怎麼反駁?(能不能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一個穩固的觀點,不是來自「說服別人」,而是來自「經得起推敲」。真正有力量的想法,能站穩腳步,而不是靠大聲嚷嚷來讓自己顯得正確。


下次遇到不同意見時,先問問自己:「我的觀點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還是只是漂浮在直覺和習慣裡?」

將思維當作一片土地,分享我們該如何像耕耘一樣照顧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學會讓心情變得平靜,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希望大家能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來討論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覺得這件事公不公平?」 「這樣做是不是違背正義?」 「到底什麼才是成功?」 這類問題聽起來頗具深度,但如果不先釐清「公平」、「正義」、「成功」對於提問者的定義,討論往往淪為一場各說各話的辯論賽,甚至演變成情緒攻防戰。到頭來,沒有人真的搞懂問題,大家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但我們真的
有一天,小熊波波正在森林裡的草地上玩耍,他心裡有個問題: 「為什麼大家都說要努力呢?不可以直接躺著休息嗎?」 這時,他看到媽媽熊正在忙著搬運一堆木柴,準備為冬天儲備取暖的木材。小熊波波忍不住問:“媽媽,為什麼你總是這麼努力呢?” 媽媽熊微笑著說:“因為每次我努力工作,當事情完成了,我會覺得很開
動物森林裡,住著一隻特別愛說話的大嘴鳥——小比。 「小猴子,你的樹屋亂七八糟,應該學會整理才對!」 「小刺蝟,你的刺東倒西歪,每天梳一梳會更整齊!」 「小烏龜,你走太慢了,該多運動鍛煉一下才行!」 小比覺得自己說的都是對的,但奇怪的是,大家聽了不是皺眉,就是轉身走遠,甚至開始躲著他! 「怎
現在大家都愛強調「理性討論」,但一談到房價、投資、健康、教育,理性往往就像巔峰時段的停車位——理論上應該存在,但真正需要時,怎麼繞都找不到。 「我覺得這間學校的教育方式比較好!」 「這款電動車才是未來,買它就對了!」 「現在不買房,以後一定會後悔!」 可是,這些「結論」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還
在這個時代,大家說話的語氣比內容還重要。 只要夠篤定,錯的都能變對的;只要聲量夠大,荒謬的話都能變成「常識」。 但問題是——你想贏,還是想知道真相? 說服 vs. 追求真理 我們都遇過這種情況: 🔹 朋友A:「現在一定要買房!房價永遠只會漲!」 🔹 朋友B:「現在買房是盤子!一定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確定?」 無論是新聞、社群媒體,還是親友聚餐,似乎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觀點充滿信心: 💬「房價一定會跌!」 💬「這支股票穩賺不賠!」 💬「早上喝咖啡傷身體!」 💬「不結婚一定會後悔!」 但……你確定嗎? 自信 vs. 正確:你確定和你對了,哪個比較重要? 有
「你覺得這件事公不公平?」 「這樣做是不是違背正義?」 「到底什麼才是成功?」 這類問題聽起來頗具深度,但如果不先釐清「公平」、「正義」、「成功」對於提問者的定義,討論往往淪為一場各說各話的辯論賽,甚至演變成情緒攻防戰。到頭來,沒有人真的搞懂問題,大家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但我們真的
有一天,小熊波波正在森林裡的草地上玩耍,他心裡有個問題: 「為什麼大家都說要努力呢?不可以直接躺著休息嗎?」 這時,他看到媽媽熊正在忙著搬運一堆木柴,準備為冬天儲備取暖的木材。小熊波波忍不住問:“媽媽,為什麼你總是這麼努力呢?” 媽媽熊微笑著說:“因為每次我努力工作,當事情完成了,我會覺得很開
動物森林裡,住著一隻特別愛說話的大嘴鳥——小比。 「小猴子,你的樹屋亂七八糟,應該學會整理才對!」 「小刺蝟,你的刺東倒西歪,每天梳一梳會更整齊!」 「小烏龜,你走太慢了,該多運動鍛煉一下才行!」 小比覺得自己說的都是對的,但奇怪的是,大家聽了不是皺眉,就是轉身走遠,甚至開始躲著他! 「怎
現在大家都愛強調「理性討論」,但一談到房價、投資、健康、教育,理性往往就像巔峰時段的停車位——理論上應該存在,但真正需要時,怎麼繞都找不到。 「我覺得這間學校的教育方式比較好!」 「這款電動車才是未來,買它就對了!」 「現在不買房,以後一定會後悔!」 可是,這些「結論」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還
在這個時代,大家說話的語氣比內容還重要。 只要夠篤定,錯的都能變對的;只要聲量夠大,荒謬的話都能變成「常識」。 但問題是——你想贏,還是想知道真相? 說服 vs. 追求真理 我們都遇過這種情況: 🔹 朋友A:「現在一定要買房!房價永遠只會漲!」 🔹 朋友B:「現在買房是盤子!一定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確定?」 無論是新聞、社群媒體,還是親友聚餐,似乎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觀點充滿信心: 💬「房價一定會跌!」 💬「這支股票穩賺不賠!」 💬「早上喝咖啡傷身體!」 💬「不結婚一定會後悔!」 但……你確定嗎? 自信 vs. 正確:你確定和你對了,哪個比較重要? 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常常聽到大家的對話,不經意說著「他/她應該.......」、「你/妳應該.......」,乍聽下這樣的對話是帶著關心建議,但若拆解語言背後的結構,是經由說話人的潛意識消化後,所拋出的鏡像語言。   基本上「應該」這二字本身就帶著自己的觀點、期許,而個人觀點的形成,是建構在生命過去經驗的內化,以及
Thumbnail
從更高的視野看來,所有的情境都是正面的。更精確地說,情境沒有分成正面或負面,只是如其所是。
在這個我們可以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社會與年代
Thumbnail
透過這些人演繹的生活知道社會規則很無趣,也沒有讓有所遵循的人過出思考自己是什麼的生活。
Thumbnail
很多人喜歡講論「絶對是非」,認為「對就對,錯就錯,沒有灰色地帶。」這種話語,固然在道德理性、個人修養上,都站得住脚。但是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凡事「講求二分」,多半認同「多元價值」,認為:堅守是非理念固然值得尊敬,若能夠通達情理,恐怕更加搏得讚賞。
Thumbnail
上篇講表達,講到我想寫一篇探討「信念」的文章,但是寫了一堆句子出來,方向感覺不對,也缺乏我想談論的「元素」,我再試試看寫不寫得出我想談論的點。
對方願意聽你把話說完,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也合乎邏輯,但沒有選擇認同,如果是因為立場不同,你就需要尋求新的共同利益再開啟對話,如果是價值觀不同,就尋找共同點並尊重差異。 有時候是對方假裝沒有認同,需要你給個台階下,讓對方好順著你的話結束這對話,要仔細觀察神情。 邏輯、認同與立場的複雜交織 在我
Thumbnail
常常聽到大家的對話,不經意說著「他/她應該.......」、「你/妳應該.......」,乍聽下這樣的對話是帶著關心建議,但若拆解語言背後的結構,是經由說話人的潛意識消化後,所拋出的鏡像語言。   基本上「應該」這二字本身就帶著自己的觀點、期許,而個人觀點的形成,是建構在生命過去經驗的內化,以及
Thumbnail
從更高的視野看來,所有的情境都是正面的。更精確地說,情境沒有分成正面或負面,只是如其所是。
在這個我們可以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社會與年代
Thumbnail
透過這些人演繹的生活知道社會規則很無趣,也沒有讓有所遵循的人過出思考自己是什麼的生活。
Thumbnail
很多人喜歡講論「絶對是非」,認為「對就對,錯就錯,沒有灰色地帶。」這種話語,固然在道德理性、個人修養上,都站得住脚。但是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凡事「講求二分」,多半認同「多元價值」,認為:堅守是非理念固然值得尊敬,若能夠通達情理,恐怕更加搏得讚賞。
Thumbnail
上篇講表達,講到我想寫一篇探討「信念」的文章,但是寫了一堆句子出來,方向感覺不對,也缺乏我想談論的「元素」,我再試試看寫不寫得出我想談論的點。
對方願意聽你把話說完,覺得你說的有道理也合乎邏輯,但沒有選擇認同,如果是因為立場不同,你就需要尋求新的共同利益再開啟對話,如果是價值觀不同,就尋找共同點並尊重差異。 有時候是對方假裝沒有認同,需要你給個台階下,讓對方好順著你的話結束這對話,要仔細觀察神情。 邏輯、認同與立場的複雜交織 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