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轉職潮來臨,你是否也在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走?身為職場工作者,讓我們累積了專業能力,卻也可能陷入職涯瓶頸。《創新的用途理論》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突破框架的思考工具,幫助我們在職涯轉型中找到新的方向。
傳統上,我們習慣從「產品」的角度思考問題:我擁有什麼技能?我能做什麼工作?然而,《創新的用途理論》作者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提出,真正的創新來自於理解「用途」(Job to be Done):顧客在特定情境下想要達成的目標或解決的問題。
書中提供了「用途」三大關鍵要素,透過情境思考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用途」。
簡言之,用途不是需求,用途包含功能面、情感面、社會面,幫助使用者達成他想要的進步。我們時常見到中文的「用途」、「情境」、「脈絡」,他們彼此又是什關係?
綜合上述,「用途」、「情境」、「脈絡」三者環環相扣,他們共同繪製顧客需求,細膩訴說洞察故事。以一位上班族David為例,他每天通勤時間長,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希望能在搭乘交通工具時處理工作,所以他購買了一台iPad,方便在通勤時使用。在此案例中,「提升工作效率」是「用途」,「通勤時間長」是「情境」,而「購買輕便筆記型電腦」則是「脈絡」下的解決方案。
我認爲用途理論不僅用於企業,亦可將這個概念應用於個人職涯規劃,自我叩問: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我面臨哪些挑戰?什麼樣的「用途」能幫助我克服這些挑戰,實現目標?
對上班族來說,首要思考的是「公司的用途與想達成的任務」,公司雇用(Hire)我們的服務/產品以完成什麼任務(Jobs),並以此調整自己、成為一個更好被「雇用」的產品或服務。
以我自身的經驗為例,畢業於廣播電視系,原本以為自己會進入媒體業。然而,我發現自己對市場趨勢、消費者行為更有興趣。我開始思考:我真正想要達成的「用途」是什麼?是製作吸引眼球的節目,還是深入理解市場,幫助企業做出更好的決策?
透過「用途理論」的鏡頭對焦,我發現自己更適合行銷企劃的角色。這個角色能讓我結合對市場的敏感度與創意,幫助企業打造成功的行銷策略,我主動學習行銷相關知識,積極爭取科技業行銷企劃的專案機會,透過建立戰功及代表作,持續磨練自己的軟硬技能及領導力。
從媒體本業跨足科技業工作數年,我逐漸累積了豐富的產業研究、市場分析、田野調查及團隊領導的實務經驗,嫻熟商業運作及價值創造,因此獲得獵頭挖角,轉任外商公司擔任研究經理,主要服務科技客戶,負責跨國企業、全球規模的市場調查專案。
《創新的用途理論》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在快速變化的職場中找到方向。無論你是想要轉職,還是希望在現有工作中獲得晉升,都可以運用「用途理論」來釐清目標、分析情境、探索機會,並採取行動。
記住,你的職涯是你自己的,勇敢地追求你的「用途」,創造屬於你的成功故事。以下是一些行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