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因應政策而出現的 EMI 全英文課程
說實在這些課上起來宛如災難。
我相信能當大學老師的人不論職位高低,有他的專業沒話說,但要嘛台式英文聽不太下去,也還沒遇過流利像考試 CD 那樣子的課程,原先其實可以少 3 倍時間的東西,現在還要先多砸時間才能去理解原本一樣程度的內容。
個人是覺得當初先輩因為求知慾才需要英文的特點,到基本議題上歪曲的很嚴重。
這種硬是被控說「這東西就是很重要」的感覺真的滿差的,它的重要性還是後設的,比方說像我,會因為新制的加入,導致學分難以避開它還不能畢業;只是正向一點的同學會覺得,反正目標當前「一定有它的緣故」所以沒關係。
我沒辦法假嗨,就當作是讓你看一下英文班上墊底的我,怎麼打滾到成大畢業吧。
...
就是,你身邊有那種會看不起別人的同學嗎。
我沒有辦法指揮同學當下無法苟同的眼光,可是也不想特地為了得到認同,就說服這樣的自己好像很上進、很值得肯定;當然也有的同學比較友善,會想透過求職門檻、未來待遇說服我可以再試試看,但那些錢有讓我覺得「應該要妥協一下」的感覺嗎。
我覺得我被不知道從何而來的「現實」威逼利誘。
為了一件我沒辦法打從心底認同的事情,好像刻意的要冠上價值、迷昏自己說:看吧,這麼做對自己還是有好處的;但也有可能這麼做對自己的弊會大於利,我可能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發現對我來說更具價值的事情,而不是有種被迫為了生存的感覺。
或許在大眾標準下我是無能的,可是辛苦讀書追求的不就是從中脫穎而出嗎。
稍早學習困難的時候,我採用中譯本的協助。
一開始還心存僥倖,想說經濟學原理這樣撐過去整年剛剛好,但下學期再次碰壁,變成是英文題目會開始看不懂,又因為進入總體經濟雪上加霜,雖然早前確實有因為翻譯本大把的減少學習時間,並讓成績有顯著的提升。
顯然在大學只能是救急而非長遠辦法,還是得回到要怎麼最有效率讀通這些東西。
後來發覺幾件事有讓我調整過來:
大一做教授訪談的時候,教授們的反應對英文好不好這件事都是點到為止。
其實回想起幾次成績起色的狀況,確實是不用特地把原文書當作看小說一字一字翻譯拜讀完,因為老師們上課其實就已經把重點過濾出來,原文書的「敘述」只是更方便自己能輕易用作者的口吻理解這件事;然後理解完、記起來,帶到考試去運用。
換言之如果我大學成績不好,去認為「一定是英文出的差錯」就變的很奇怪。
好似我利用的是我成績不好這件事,去希望有人能帶我走出認為自己英文不好的窘境,就算真的存在這樣的事情想讓我這樣看待自己 ... 那麼我到底真正在乎的是什麼;即使成績見好至今也沒有反轉我對英文的排斥,只是意外的調換了主從次序。
戳穿了「原文書的學術點並不在其英文本身」的迷霧,主導權就回到自己手上了。
...
如果是為了英文這件事,再一次我應該就不會想讀大學
因為我覺得那是別人的夢想,不是我的。
關於讀大學這件事,沒有人問過我願不願意,而我也掉入一種:為了說服自己這一切努力都要有意義,我去選擇了「要讓別人來回答我」的辦法;就是看似沒有選擇的升學,一旦有了光環歸我自己,失敗了也好推卸給別人說為什麼要逼我讀書。
換言之排斥原文書的議題,其實它揭示的是「我與認識自己」之間的關聯。
就結果而言,我並沒有刻意去扭轉本身就不偏好學習英文這件事,未來也不打算用洋墨水灌飽自己的虛榮心;只是看清周圍的環境,並了解想要挑戰自己的心情,轉為我去利用這件事:成就出來的時候,關心英文的聲音就像不曾存在過。
讀懂原文書它還是浮誇的,畢竟它過去可是千方百計的要取代我身而為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