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活出理想人生的身心靈清理法則
原文: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NOT GIVING A F*CK
出版社#遠流
我覺得這本書是脫口秀版的《被討厭的勇氣》。
每個人都很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或者說整個東亞社會的環境就是團體意識至上,很擔心自己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卻一點都不在乎「別人」是否對我們造成麻煩。
這時候就需要拿出「管他去死」氣魄!!!
其實在看這本書以前我以為歐美社會是比較偏個人主義,而不是像東亞社會是團體意識比較高。
但是從作者的經歷來看歐美社會其實很注重人際關係,職場的人際關係或是朋友生小孩要送禮,或是朋友邀請要去參加派對等等。作者有時候不想去,但卻迫於壓力不得不去,然後把自己搞得很焦慮很疲累。
另外在工作上,他也常常被要求要做很多超出自己職務範圍的事情,但做這種事很努力很拼命,希望可以達到主管的要求。
久了就會感到疲累,忍不住想大喊「管他去死」!!但到底要怎麼做呢?
斷捨離,是整理自己的空間、讓環境更好。
幹捨離,是整理自己的情緒、使身心更好。
比如說拒絕自己不想要的交際、拒絕超出職務範圍的工作等等。
但幹捨離不是讓你變成一個雞掰人(就是那種推事情什麼都不做的人,或者是完全沒有朋友的人),幹捨離是讓你保持禮貌的拒絕,而不是直接掛斷電話。
(我覺得這個很難,需要練習)
我覺得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那就是感受與看法的不同。
我以前有類似經驗,但是看這本書我才想到「啊!原來就是感受與想法的不同」。
用自身經驗舉例,比如說我曾經遇過朋友A問我可不可以借用我的證件去辦一些事情。
雖然是好朋友,我也信任他….
但是我不會隨便出借我的個人證件(這是個人原則)。
朋友:「我真的很需要那個東西,拜託啦!可不可以借我??我真的不會怎樣」
我內心有過掙扎,當對方連「好朋友」都搬出來了,不借他好像不信任他、好像不顧朋友交情。
我:「對不起,我很信任你,也很在乎你,但是我沒辦法出借我的證件,這是我的個人原則。」
我很在乎朋友的「感受」,所以我很誠懇的表達為何我不願意,也很有耐心的向他說明。
可以感覺朋友A不太爽,事後有另外一共同朋友B跟我說「欸!某某某說你都不幫他?」我:「我有跟他說明為什麼跟我的個人顧慮」
朋友B:「他說你都不信任他。」
我:「我沒有不信任他,但那是我的個人原則」
我:「還是你可以幫他?」(朋友B就閉嘴了😌)
正如同作者說的,「感受」與「看法」並不同。
我在乎朋友A的感受,所以我很誠懇的向他說明,並告知他為何我沒辦法出借自己的證件(我要是不在乎就直接拒絕了)
但朋友A的看法,就不是我的範圍了!他覺得不高興不開心,或者說講白點,他要怎麼想,我控制不了😌😌
在乎的事情越多、煩惱的事情越多,人就越焦慮。
我今年最推薦的書(年底前一定會寫書評)—#我可能錯了 的作者比約恩所說
「當你什麼都想控制,你就是不自由的;反過來說當你意識到什麼都無法掌握,你就是自由的」。
或者用這本書來說—當你意識到很多事情都是「管他去死」後,你就擁有「人生最大的自由」。
我曾經很在乎,我很在意自己手上的專案能不能如期完成,可是很多事情都不是我能夠掌握的。
當我學會「管他去死」,放下很多的事情後,就擁有人生最大的自由😌😌
很有趣的書,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