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賈斯汀講到情緒中心空白的議題時,我也有很深切的感觸。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就意識到自己是個不善於表達情緒的人,特別是面對家人和伴侶的時候;而很奇妙的是,在工作上的我卻不會這樣子。在工作時,我有話直說,我把「get things done」視為第一優先,因此並不畏懼於將互相牴觸的想法或甚至脾氣直接表達出來,同事也認為我是個直言不諱的人。
我思考了一下,會有其差異的原因在於,我在工作的時候是不斷地在經歷「去制約化」這件事情的。也就是,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之下,我不斷地在練習與面對情緒上的衝擊,正因為我的內心很清楚於自己必須在工作上擁有其專業性,當遇到多方意見不合與衝突時,我也能在一次次的過程中,變得比較不懼怕於面對情緒衝撞。
但,當面對親密關係時,我的訓練經驗是 0,也就是我從未練習過,無論是在無意識或是刻意練習的情況下。情緒中心空白的人的情緒容易像壓力鍋一樣,情緒一直在底下悶燒,悶燒久了、撐不住了、也就爆炸了。
自己常常說出口的沒關係,是真的沒關係嗎?
「沒關係」,它的後面可以接很多的話,都可以讓一切變得更好。我可以說:「沒關係,下次不要了。」; 我可以說 :「沒關係。因為是你,我願意。」;我可以說:「沒關係,這個事情真的沒關係。」;「沒關係,這事情沒關係,我真的沒有感覺,重新發生一百次都沒有關係。」;「沒關係,因為是你,一百次都沒有關係。」;「沒關係,不要有下次了。」我們可以更清楚地去陳述。
而不是「沒關係」完,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事實上我們到底有沒有關係。在你每次說出口的沒關係前,再多想一次:「這一次沒關係,那十次之後沒關係嗎?一百次之後也沒關係嗎?」如果有一天會爆炸,現在就應該好好溝通這個點,而不要等到有一天全部爆發出來之後,別人只覺得,奇怪?你為甚麼那時候不講?
兩個情緒空白的人,很容易發生這個問題。我們在表達情緒的時候,事實上那最後的一觸即發,能量是更可怕的。
當賈斯汀提到親子教育時,更是讓我回溯到我的童年記憶。
如何教育小孩有關情緒的表達? 首先,你和你的伴侶就得先是這樣子互動的。
「我的爸爸媽媽每天都會詢問對方的心情,並把心情說出來。即便很可怕,他們還是會盡可能地保持冷靜、把心情說出來、理解並且溝通。甚麼感覺、甚麼情緒都是可以被溝通和接受的。即便我在旁邊看了很可怕,但他們會一步一步示現給我看,原來這是不可怕的」。這才是教育小孩的方式。所以,不是把專注力放在小孩身上,是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而小孩是個海綿,他本身就會去學。
而當小孩子的情緒中心沒有定義,他會比你們更敏感。你們以為你們在避免吵架的當下,事實上他在旁邊都知道。父母在避開吵架的當下,那股能量就已經開始運作了,小孩的情緒已經起來了,那個時候就已經造成壓力了,不用你們是不是在背後吵、不用你們是不是有避開,不,小孩子在這部分是特別敏感的,特別是情緒中心沒定義的。
所以,沒有別的辦法去避免情緒衝擊,只有你最正確地去處理它,才有辦法教會小孩正確的處理。
所以我們這一代會遇到這麼多的情緒問題,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父母並沒有示現這一塊給我們看。我們父母示現的動不動就是吵架、互罵、離婚。小孩子在旁邊看起來沒有問題、很冷靜,好像習以為常;可是內在那個心懸一線,期望著那一刻可以快點終止,然後感覺到崩潰,甚至在旁邊難過、哭泣。然後長大之後,我們竟然會複製這些行為,並且對自己自我批判,覺得沮喪、覺得自己不能夠成為父母。這是我們上一代教我們的。
但是,事實上,我們已經是不同的人了。我們現在有不同的資源、我們會開始做心理諮商。我們的起點已經不一樣。我們已經不可能再複製和我們父母一樣的情況了。
然而,在你心中,你的那份信仰沒有停止過:「我是不是真的能跟我的爸媽不一樣?」因為那些已經根深蒂固地成為信仰了。當然可以,因為我們的起點早就已經不一樣了,起點不一樣,你就不可能到達一樣的地方。意味著,如果你曾經因為父母的關係而深深受傷,你小孩的命運絕對不會跟你一樣。首先你要有這個自信。因為你已經做了不一樣的選擇、那個模式已經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