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高手不急著證明自己,而是懂得設局,讓客戶自己把話說完
「你們很強,但我們不敢把案子交給你。」這句話,是我從一次提案裡學到最深的一課。
提案不是拼說服,而是設計一場對方願意說、願意補、願意信的互動。這篇文章,送給所有想學習『顧問式溝通』的你——
如何不搶話,反而讓對方把問題說得更清楚。
你是否曾經參與一場業主訪談或提案簡報,講得滔滔不絕卻無人回應?
或者曾經急著表現專業,結果講到一半,發現對方面無表情、沒有共鳴,甚至事後說:「你們很強,但不懂我們要什麼。」?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驗,或許該學會另一種高段位的提案方式:藏拙引導——不急著說,而是讓對方先講完。
一、放下搶答的衝動,讓對方主動講出需求
在一次與客戶初次提案的經驗中,我明知對方是關鍵決策人,卻刻意放慢節奏,先做足儀式感,讓氣氛放鬆,鬆懈對方警戒。
這類 B2B 提案,出席者通常來自不同部門,有的在意價格、有的在意交期、有的關心系統能否整合。你無法一次打中所有人,只能做到一件事──不失分。
所以我選擇讓對方先發問,先說。
「這價格比我們預期高」、「這功能會不會太複雜」、「交貨期可不可以提前?」這些話一旦說出口,你就等於看見了他的底牌。
你的角色不是一開始就打牌,而是等對方亮出需求,再從手上的解法中找出那張剛剛好能呼應的那一張。
二、鋪陳,不是賣弄,而是留白的設計
有時候,我不直接給答案,而是說:「我們之前在 X 公司也遇到過類似狀況……」
然後描述情境、做法、結果。
不講你要不要採用,而是讓客戶自己對號入座。
這種案例法鋪陳,不但避免過度推銷,反而讓對方覺得:「你講的,就是我們會遇到的。」
我也會設計提案時間的黃金比例──至少 1/3 留給客戶說話。
自己的發言則限定三點內結束,用條列說明法「點到為止」,讓對方自然接話,自己補上感受與意見。
三、留白的藝術,是讓對方願意補上
很多業務或顧問容易犯的錯,是太想讓客戶知道「我們有多厲害」。
我曾參加一場會議,團隊全力展示技術與經驗,卻沒讓對方有空間說明自身需求。客戶事後回饋:「你們的能力我不懷疑,但你們沒問我需要什麼,所以我不敢把這案子交給你們。」
這句話讓我記住了:
真正的高手,不是讓人佩服,而是讓人信任。
後來,請託客戶再給機會去,這次我刻意調整節奏,從一開始就設計空間讓對方說更多,並在會議中不再急著展示解法。反而是分享我們觀察到的市場趨勢,搭配過去類似客戶的處理經驗。這次,客戶主動說:「你們提的架構其實比我們原本預設的更合理。」
原本那位曾經說「不敢交案子給我們」的窗口,也在會後表示:「這次真的感覺你們是來解我們問題的,而不是賣服務的。」最後,我們順利取得小型試辦案,幾個月後擴大為長期合作案。
我後來學會用閒聊開場、留白鋪陳,甚至在中場休息時「故意離開去洗手間」,讓雙方都有空間內化與整理,回來後更能快速收斂共識。
沉默,是策略;留白,是設計。
四、我的三個「藏拙引導技巧」
以下是我常用的三種提案留白技巧,讓對話自然發展、避免過界:
- 案例鋪陳法:用第三方成功案例開場,不直接對號入座,讓客戶自己代入。
- 三點式限說法:每次發言最多說三點,說完就停,給客戶接話空間。
- 沉默緩衝法:刻意創造茶水間/中場停頓機會,讓雙方自然過渡,下一輪回來更快聚焦重點。
這三招,讓我不需要強調「我懂你」,而是讓對方自己說出「你們好像真的懂我們」。
五、結語|話不必搶,空間才會長
提案的最高心法,不是說得多,而是讓對方願意說、願意信任你來解決。
你不是搶著給出答案的人,而是讓對方願意邀請你進入問題核心的人。
就像火鍋不是全由主廚下料,而是讓客戶一起涮出他要的味道。
這,就是藏拙引導的提案智慧。
「藏拙」不只是主講者的事,而是團隊全體在時間、角色與節奏上互相補位的合作設計。
下次提案,不妨少說幾句,多觀察、多鋪陳、多沉默,讓對方自己把痛點說出來。你會發現,不搶話,反而是最有力的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