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回應的時代:彷彿永遠在線,卻從未真正在場〉2025-06-26
在科技(尤其是通訊與交通技術)的發展之下,人們對於空間與時間的感知被壓縮,我們好像可以快速地與地理距離遙遠的對象互動,即使時間無法對上,也能透過email、通訊軟體以最快的方式聯繫彼此。
然而,這種空間壓縮的感覺並不使得原來的時空隔閡真正消失,距離遙遠的人依舊距離遙遠。地理與時間的差異依然存在,互動交流的只有符號,而不是真實的相處。
壓縮的過程中犧牲了什麼?
我們無需假定或回憶過去,就能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裡面明白,人與人的真實關係仰賴於更多的口語、身體互動、生活共處。這是社群媒體完全無法提供的,就算我們真的用語音或視訊,那種「不在相同空間」、「只能看見單一平面」的違和感,仍會讓真實互動備受阻攔。
而比起「通話時的狀態與實際相處不同」,通訊軟體帶來的更大問題是,它「壓縮」了人與人本來正常建立關係所需要的相處時間。人的一天就是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我們能與另一個人建立連結的時間,本來就只有那些我們出門在外--在學校、公司、餐廳、運動場等地方的時間。
在沒有網路、手機介入的情況中,人與人有足夠的時間在一次次相遇與告別中讓彼此的關係潮起潮落,並在獨處的沉澱中變得堅實。我們會在心中顯題地或隱微地反思,一點一點比對、核查自己的認識與對方的真實。
然而,當人處於隨時可以聯絡的時代,他們被迫立即地、不停地回應。就像剛教完一課就不停地考試,沒時間消化、複習,在不知道答對答錯之際,下一課和下一張考卷都已經來臨。
缺乏互動基礎,人人被迫on call
很多時候,人們回應不是因為他們想要,而是因為手機的通知、因為那些不點開就消不掉的app紅點、因為那種莫名其妙的「社群網站使用禮儀」。這些工具頓時變成不是讓我們方便聯繫彼此的工具,而是使部分擁有權力的人,更易操縱他人的工具。
在沒有這些網路工具的時代,我們會說某些特定的工作,譬如醫療專業者需要”on call”,以確保在緊急時刻可以立即出動。然而,在社群軟體的時代,許多人卻把隨時讀工作群組當成一種義務。
我們其實完全不需要對沒有即時回應訊息感到抱歉,離線權、甚至是「無視權」本該是理所當然到不需要被提出來的權利,但如此方便的網路環境,你僅僅是沒打算做那本來就可以不做的事情,卻得面對被覺得難相處、耍大牌的風險。
在一個正常的環境裡面,我們本就只會在處於同一個時空、相互熟識的人有如此密切的聯絡管道。但通訊軟體、社群網站改變了一切。還沒來得及磨合,訊息便接踵而來。我們被迫即時回應,或者即時做出「我無法加入這種互動方式」的表態。
事實上,當我們提倡人不應該被社群媒體綁架時,我們根本不是去表達什麼特殊的主張。追根究柢,所有的科技工具都應該是「當我們需要時才主動去使用」,但在這個時代裡面,它們成了逼著許多人回應、消耗人們心神的無盡黑洞。
反對科技公司利用社群媒體對人類生活的侵略,並不是反對人類使用通訊工具,更沒有主張人們應該要回歸原始。不過是認為,沒有人應當被迫玩這種互相傷害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