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忘錄」不是為了記住,而是讓我們能夠安心地忘記〉2025-06-25
你覺得「備忘錄」的作用是什麼?表面看起來,備忘錄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害怕我們忘記事情,所以用紙張(或數位工具)來協助我們記住。但如果我們更深入地去看,我會認為,備忘錄的發明其實不是為了讓我們記住,而是使我們有辦法「安心地遺忘」。
工具令人依賴?或者讓我們不再依賴記憶
在其中一篇《對話錄》裡,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表達了對文字的種種擔憂。他認為相較於真實、立即的口語對話,文字一旦被寫下來就固定了,無法調整、補充,即便遭到誤會,它也無法為自己辯駁。
而且就像柏拉圖對所有工藝作品的態度,文字也不是「首要的」,它更像是口語或思想在現實世界中的「複製品」,如果依賴這樣的工具,人們就會疏於記憶,讓思考能力變得退步。
雖然這種想法來自千年前的古希臘,但如果我們仔細一想,在面對便利的網路搜尋引擎、以及現在更加便利的AI工具時,很多人也用了類似的邏輯,表達對這些工具的擔憂與不信任。
一定程度上,我認為柏拉圖的觀察是很有洞見的。不過,這樣的洞見在另一個角度中,卻會呈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模樣。我認為,與其說人們過分依賴文字紀錄,以至於降低了記憶的能力,倒不如說是文字紀錄減低了我們對記憶的依賴。
當我們把事情寫在備忘錄,並將備忘錄整併進自己的習慣裡之後,我們就可以忘記那些之後才要做的事情,解放我們當前的心智,去專注地完成手邊正在進行的事。
也就是說,這其實不是記憶的喪失,而是記憶的拓展、具像化與外部化。它非但不會成為柏拉圖意義下不能調整、補充的「死物」,它本身就是我們生命的調整與補充,因此充滿了活力與能量。
事就這樣成了,在你確信的當下
對我來說,備忘錄、行事曆這些紀錄工具,它們的存在不只是為了提醒,而是本身就能作為一種行動與意志的載體。當我們每一次按照計畫完成自己事前寫下來的事情,我們就達成了一次與自我合作的實踐。
一旦我們在這些累積之下,成為一個更能夠被自己信任的人時。寫下這些計畫就像是將任務交付給另一個你信任的某人一樣,對你而言,它相當於已經完成。
在這個意義下,我們得以去用一種不神秘、也並非單純「雞湯文」的角度去理解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向宇宙下訂單」背後的邏輯。因為只要我們真的能夠在足夠的理由與證據下,對自己產生充分的信心,對「完成」的理解就有機會超越於線性時間。
如果你過去的行為都表明了你會完成你要求自己完成的事情,那麼,當你下一次充滿信心地將任務交付給自己,「完成」便已經生效。時間剩下的角色不過是倒進茶杯裡的熱水,讓茶的味道能夠舒展並擴散到整個容器而已。
早已做好準「備」,所以隨時可以「忘」記
在我看來,「記憶」與「智慧」的價值並不在於它們本身,而在於他們如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當文字、書本、現代的數位工具能夠讓我們更好地改善生活,我樂見人們將「智慧」的一部分轉移到這些工具上,為我們自己釋放更多的自由。
當然,這種拓展與轉移的前提是:我們已經熟悉這些事物,且已經為自己爭取到了足夠的自我信用。當我們明白未來的自己能夠妥善處理好這些事情,遺忘便是一種最棒的能力,讓我們更完整地投身於當下,心無旁鶩地享受,無需再為「乍看之下未完成」的事情焦慮。
備忘錄所象徵的,那種比「記得所有事情」更有益的智慧是:你早已做好準備,所以隨時可以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