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是一部以保險為硬核,但關於「怎麼努力活下去」的劇
陸劇中,我只看職場劇。沒別的意思,但《難哄》,先不要。陪老婆大人看《難哄》那幾週,我胖了很多,因為一沒有食物、嘴巴一歇著,我馬上進入昏睡模式。怕被她發現我睡暈,只好一直吃零食……她追劇很開心,我胖了好幾斤。
在《平凡的榮耀》、《請叫我總監》、《三十而已》後,《蠻好的人生》是這段時間喜歡的職場寫實劇。每次一聽到開頭曲那句「曼黎~曼黎~」,就忍不住在心裡默念「Money~Money~」,這個小小的諧音梗真的太洗腦了,那段一出來,彷彿就被下咒一樣,自動進入「複誦模式」。真希望除了晚上像中毒般複誦「Money~Money~」外,白天上班也可以像中毒般不斷進帳「Money~Money~」……
————ʕ·͡ˑ·ཻʔ♥︎ ʕ·͡ˑ·ཻʔ♥︎ ————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看孫儷演戲。我一直誤會她是花瓶,這才了解她原來是戲精。
《蠻好的人生》不煽情、不催淚,卻讓人一集接一集看下去,除了孫儷把過日子當演戲那般真實,男主角的人設清晰,跟孫儷明顯對比外,劇情主旨不僅涉及病痛、醫療與保險,更牽連整個人生的南冠與考驗、不為人知、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心酸,這部劇,讓我想起自己在工作與人生中,跌倒再爬起的那些片刻。
往下寫之前,我想起吉本芭娜娜《廚房》中,有 3 句好喜歡的話,很適合送給胡曼黎、我自己、和所有人──
🚀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失去與獲得的練習。
🚀 即使再怎麼悲傷,明天還是會到來。
🚀 能活在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奇蹟。
————ʕ·͡ˑ·ཻʔ♥︎ ʕ·͡ˑ·ཻʔ♥︎ ————
以下,是17個《蠻好的人生》劇中金句,也是作為普通觀眾卻用力生活的我,獲得的理解與回望:
1. 「保險不是防止你得病,而是你倒下時,不讓全家一起倒下。」
我有個朋友,家裡經濟並不富裕,但媽媽硬是幫她買了一張小小的醫療險。她出社會兩年後罹患淋巴癌,那張當年她曾跟家裡吵翻了的保單,撐過她一整年的療程與復健。她說:
「原來保的,不是保單,而是保護我們一家人不需要四處張羅、借錢的尊嚴。」
•┈┈┈୨୧┈┈┈•
2. 「不會有什麼好轉了,可是也不能爛著過。」
進職場後的第一份工作,我在統一企業擔任儲備行銷幹部,後來下部隊到咖啡 BU 擔任 B2B 及 B2C 產品經理。在 B2B 的咖啡豆業務上,算是集團史上首位負責咖啡豆業務的專案經理人,開創 Total Solution 解決方案。乘著統一超商 City Café 現煮咖啡業務風起雲湧的運氣,負責的「統一咖啡豆」生意,YOY 的營業額成長率達 455%、YOY 的淨利成長率也達 323%;對內而言,作為窗口,聯繫原料商、研究單位、代工廠、採購、貿易部門、設備商、客戶,統合資源,建構「一體成型」之商業模式;同時,整合研究人力與資源,打造「咖啡教育訓練系統」,成為業界獨有的「競爭者優勢」;對外而言,建構「業務用咖啡豆」作業模式,並尋找能提供糖包、奶油球、咖啡機等的Total Solution 合作夥伴,向麥當勞、肯德基、Starbucks、全聯、萊爾富等通路提案。更考取「巴西專業咖啡鑑定師」與「國際咖啡品質鑑定師」雙證照,並走訪巴西、日本、美國及上海等地考察。
對比而言,在 B2C 的品牌業務上,則是一場華麗的災難。公司曾經想要開發 2C 的咖啡豆品牌 - 「統一巴爾札克咖啡豆」,希望能夠上架到通路販售,蹭超商或者統一這個品牌的知名度,與 UCC、伯朗咖啡豆等品牌分庭抗禮。面向這個宏大的願景,我從零開始,在沒有任何典範可以追尋、沒有任何賢拜可以請教的尷尬中,我從口味研發、品牌 CI 及價格制定、包裝設計、通路溝通、倉儲跟物流、業績預估、行銷計畫等一手包辦,最終將品牌推上市。然而,當初卻誤判市場情勢,加上毫無行銷資源,不到一年就慘烈陣亡,所有架上的貨品都被通路退光光,唯一的客源只剩下公司員工的情義相挺。這個寶貴的失敗經驗,讓我體會到美國五⾓⼤廈的規劃者說的:「沒有資源的願景只是幻想。」真是太正確了。儘管敗下陣來,我的老闆卻在大型會議上,當著整組同事的面說:
「Elvis 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我沒有看他擺爛過,一直想辦法要救,要力挽狂瀾,雖然最終產品下市,但我們雖然跌倒了,也要抓回一把沙子,更清楚消費者的需求與愛好,作為未來重起爐灶的參照。」
•┈┈┈୨୧┈┈┈•
3. 「中年人的KPI不是業績,而是尊嚴。」
在以前的公司中,曾有一位中年同事,在公司組織變革時被調到基層。他默默做事、話不多,有次同事的報告卡關了,他卻提出大家沒想到的分析觀點,同事都浮誇地說:「有這麼強的活化石,真靠譜!」我當時才理解,沉穩跟安靜不代表不行,腦袋與歷練為他贏得尊嚴。
•┈┈┈୨୧┈┈┈•
4. 「價值都在自己身上,越老越值錢。」
我在Gogoro 宣布以 SPAC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借殼方式在美國上市的前三個月離開,手上的股票選擇權也灰飛煙滅。不該你的就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我曾經寄託著能跟著Gogoro 出海到巴黎或者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但我最終沒堅持下來,但其他堅持下來的前同事們,後來搭上了出國的班機。不該你的就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這是我自己沒選擇好。
我曾經努力爭取內部轉調的機會,但始終未能如願。不該你的就不是你的,強求也沒有用。我有自己的選擇,但別人當然也有選擇你的權利。
我記得,離開 Gogoro 幾個月前,一位公司高管跟我聊天時,說:「我們今天能有一定的小成就,很大一部分是來自 Gogoro 這個平台,或說光環,或說,名片。」「如果有一天,離開這間公司,拿掉 Gogoro 名片,你還剩下什麼?」所以,「拿掉 Gogoro 名片,我還剩下什麼?」我相信,帶不走名片,我帶走了所有懾人的經歷;帶不走平台賜予的資源,我帶走了寶貴的人脈與支持。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喜歡做社群、能做社群、很願意做社群。因為那 2,298 個刺激的新創日子,我收穫了──「改變世界的結果很骨感,但過程很豐滿;三觀正確就能吸引眼球;動員社群可以發揮社會影響力;真誠可以擊敗污衊、新創的靈活以及從零到有的經驗與 mindset 、以及解決千奇百怪的問題的能力」。這些真實的挫敗經驗、愈磨愈光的行銷能力以及方法論、貴人的知遇之恩,帶領著我踏上南山的艦艇,原來,「價值都在自己身上,越老越值錢。」
•┈┈┈୨୧┈┈┈•
5. 「誰都不知道哪一天會出事,可你不做準備,就只能祈禱不要是明天。」
這句話讓我回想起 COVID-19 初期,我聽說朋友的朋友家中雙親同時確診,醫療負擔沉重。當時才驚覺我們平時對「風險」有多天真,不做準備,真的就只能祈禱。生活就是一場不斷預演風險、學習面對的功課。
•┈┈┈୨୧┈┈┈•
6. 「我雖然走不動了,但我還可以記得你笑的樣子。」
想起小時候,奶奶上天堂前的那幾年,突然認不得人,經常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就在咫尺的親人恍若平行時空。晚上不睡覺,會對菲傭發飆;白天眼神呆滯,讓愛她的人淚流滿面;週末我們一定回去看她,她會問重複的問題,聊起遙遠的過去,並看向遠方的雲。即使如此,在最後的時刻裡,她偶爾還是我看著我們,露出天真的笑容,就像嬰兒一般。
那幾抹記憶中的微笑,是記憶的殘影,也是愛的尾光,也讓我們這些兒孫,從來沒有停止想念她。
•┈┈┈୨୧┈┈┈•
7. 「你要相信,所有沒被看見的努力,終將照亮你的路。」
2006 年秋初,我鬆開了交往不到三個月的女朋友(現任老闆娘)的手,動身前往巴黎。那時我的法語很糟,有個遠房親戚特地去戴高樂機場接我,一路領著法語爆爛的我抵達學生宿舍,完成了 Check-In 手續,就離開了。
我拿著行政人員的點交單,查了字典,大概明白點交單是要叫我「清點宿舍的書桌椅、浴廁等設備是否完善無缺,物品狀態是否安好無損等等」,但就一張 A4 的 Checklist,我看起來卻像四書五經那麼深奧,一時十分沮喪。
我快步逃出了宿舍,步行到 15 分鐘外的雜貨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跟店員買了一通電話卡(那時候還沒有智慧型手機這種魔術工具),我終於可以打電話給在台灣的女朋友了。
一聽到她的聲音,我立刻淚流滿面,極其負面地哭訴跟抱怨說:「真不知道為何要離開妳,來這個鳥地方!」因為電話卡實在太貴了,500 塊也講不了 10 幾分鐘,我終究得掛上電話。
那一天,我吃不下晚餐,懶得整理行李,睡不著覺,明明沒有生病,卻全身無力地像隻河馬,癱軟在沒有水的床上。
隔天早上,我被窗外的巴黎陽光曬醒,那樣的煦煦日光以及風光明媚,也曬乾了我的寂寞跟哀愁。
我到昨天打國際電話的那間雜貨店,這次沒有買電話卡,而是買了一份《費加洛報》、一瓶鮮奶跟 2 顆青蘋果。回到宿舍,我還是懶得整理行李,因為我一整天都在讀法文報紙、翻閱字典跟做文法筆記。
巴黎沒有種族歧視,但有「語言歧視」。我很快就發現,我「一歲多」的法語程度,就算每日的購物、搭車、買票都頗為辛苦,而跟大部分人知道的一樣,法國人就算會說英語也不一定願意說英語!(基本上,他們的概念是:「入境隨俗」,既然你來到法國就好好學法語,說法語)因此,如果你法語說得不流利,就會自動受到歧視。這樣的「歧視」轉身變成我磨利法文的「動力」。我每天花 6 小時提高法語力──
‖ 不斷與他人交談,並研究文化差異。
‖ 讀報紙、翻字典、查單字,背正式用語,更熱愛口語、俗語,也將之帶入日常。
‖ 只要在家,就一定開著電視,看+聽的法文新聞、政論節目或是益智遊戲節目;假日在家時,更是幾乎整天都開著電視,直到某個晚上,我的電視突然爆炸了……
經過了在巴黎一年的磨難,從最初的跌跌撞撞到最後的對談如流,曾有法國人與我聊完天後問:「我猜你學法文至少十年有了吧?」當我回答我只學了三年時,他們瞠目結舌的表情,十分逗趣。
很多努力不會馬上被看到,但總有一天,它會變成你不可取代的樣子。
•┈┈┈୨୧┈┈┈•
8. 「這個世界總有人,看你認真活著就會愛你。」
這句話我最有感。
年輕的時候,為了實踐孩提的夢想,我曾參加過某某知名體育電視網的體育主播甄選,也從百位海選的競爭者中,最後進到 Final 10,儘管在決選中發揮了百分百的戰力,在主播台試播也表現平穩,但還是被刷掉了。甄選結束後,開始有人在傳最後拿到 Offer 的那個人,是有經紀公司約,也有背景靠山的,早就被內定好的。我們這種沒有身世的平民英雄,也只能徒呼負負,接受這個苦澀的事實。那場挫敗,代表我可能一輩子沒有辦法實現「當體育主播」的夢想,因此一度十分低潮,但媽媽特別打電話鼓勵我:
「你一直都很努力,別否定這一點;不能當飯吃,永遠可以是稱職的球迷;你做什麼都很認真,媽咪都看在眼裡。」
•┈┈┈୨୧┈┈┈•
9. 「別人幫不了的事,就別苛求。」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只能自己走過的森林。」
《蠻好的人生》一劇中的胡曼黎,是典型的「不求人」,什麼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扛。但職場一路下來,我反而覺得有些事情你的確得自己扛下;有些事情,你得儘可能賦權,不要覺得非得你才行;有些案子,藉由跟外部「利害關係人」整合、協作,不但不會累死你,反而更有效果──
2015/1/19,33 歲生日後隔天,我到 Gogoro 林口總部報到。那個時候,Gogoro 還是「新創氣公司」,那時的我們有「三缺」,一缺時間、二缺人才、三缺錢;換言之,要如何在「時間緊湊、人力匱乏、資源(預算)不足」的條件下,想辦法解決問題、創造業績、整合資源,光是這一點,就是非常好的磨練。在大公司相對可以慢慢來;分工細密,可以找得到前輩協助;又規劃有一定的年度預算,這撞擊出來的節奏跟火花跟新創公司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曾經在某一年跟同事合辦 IG #Campaign,簡單來講,就是要鼓勵 Gogoro 車友產出大量的 UGC ( User-Generated Content ),在 IG 產生洗版效應,而我們的成本不過就是每月抽出 3~10 位的車主,提供小額贈品,最終每個月可以轉出上千篇 IG 貼文,成效驚人;我也曾跟「欸你這週在幹嘛」這個知名 YouTuber 合作過影片,以不到一萬塊的成本請他們拍攝一支「Gogoro 交車的影片」,創下了 160 萬的觀看次數。當然,中間有很多的執行細節跟人力成本就不多說了。
•┈┈┈୨୧┈┈┈•
10. 「你越怕被拋下,就越要學著放手。」
很多時候,我們想留住的,其實是對自己的認同。我曾經放不下「要成功」的那個執念,直到我學會:放手,不代表放棄,而是願意重新定義什麼是好的人生。
如同 35 歲以前,我嘗試了外交特考、法藍瓷、科技公司的歐洲駐地業務等,只為重返巴黎,但跟人生大部分事情一樣 - 未能如願,只能悄悄將巴黎深埋心中。
後來,我因為商務出差之故,浮光掠影般 2 次重返巴黎,卻從此不帶遺憾了,畢竟,正如海明威所說:
「有機會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那麼,無論餘生在哪裡度過,巴黎都會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饗宴。」
當初,我離開了巴黎;餘生,巴黎卻從未離開我,如影隨形、如夢如幻、永難忘懷。
•┈┈┈୨୧┈┈┈•
11. 「我們都不想當負擔,但終究成為彼此的重量。」
原本幫我們煮飯、接小孩的阿姨,上半年跟我們請假,照顧年邁的雙親。她會出手,是因為原本幫忙照顧的看護跟妹妹快撐不下去了,於是請阿姨出馬,人多了,互相輪替,儘管比較好辦事,還是非常辛苦,好在長照資源介入,幫了大忙,讓所有照護者都有喘息的空間。她說:「自己的父母,我怎麼會不想自己來、時時在旁照顧?但我真的擔心,我也撐不住。」「陪伴」這件事,從來不只是情感付出,而是心理與體力的雙重考驗。
•┈┈┈୨୧┈┈┈•
12. 「人最難過的不是病,是沒人等你。」
網路上有一句話:「人一生中有兩次死亡,一次是肉體的死去,另一次是被所有人遺忘。當所有人都不記得你的話,你的存在就是真真正正的消失了。」
幫我們煮飯、接小孩的阿姨,當了 15 年以上的志工,包括亞東醫院、養老院跟中和就業服務站等。疫情期間,聽她說有位住在安養院的老伯伯因管制無人探視。院方說他一天比一天沈默。後來志工鼓勵老伯伯的親戚寫信給他,他才慢慢又開口,恢復元氣。
被等、被記得,是人活下去的理由。
•┈┈┈୨୧┈┈┈•
13. 「如果可以選,我當然希望不生病。但既然生了,就陪我吧,不要走太快。」
這是整部劇最溫柔也最刺痛的句子。陪,是我們能為彼此做到的最大勇敢。無論是陪伴生病、陪伴失敗、陪伴人生的低谷,都需要這句話:慢一點,我還在。
這句話我留到最後,因為它不是台詞,是人生。我想起曾在一位死黨被宣告得病時,我們幾個換帖陪了他整個晚上。那幾個小時,我們很少說話,口渴了自己倒水,尿急了自己撒尿;時間過得沒禮貌的著急,又過得沒道理的緩慢。過了幾天,他在群組裡寫了一則 Line 訊息:
「謝謝你們沒急著走。我會好好的。等我康復了,在一起去台東太麻里看金針花,去鹿野高台搭熱氣球,去加路蘭聽海哭的聲音。」
我們不能解決別人的痛,但可以陪著。
————ʕ·͡ˑ·ཻʔ♥︎ ʕ·͡ˑ·ཻʔ♥︎ ————
結語|「蠻好的人生」不是沒有困難,而是有人陪著往前走
《蠻好的人生》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在病痛、責任、愛與尊嚴之間的拉扯。而那些我們以為撐不過去的日子,也許,正是一種「活著的證據」。
看完這部劇,我不會說它帶來什麼戲劇性的感動,但它讓我回頭看看生活裡那些曾經跌倒、曾經不說話、曾經撐下來的自己與他人。
我們都在過不容易的人生,但如果願意走慢一點、陪多一點、記住彼此多一點,也許——這就是一種「蠻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