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聊到我認為和孩子一起練習從不成功到成功的過程,是養成成長型思維的重要功課!至於要如何慢慢練習,我把它拆成七個很重要的步驟!
1.我相信你可以
我很尊重你的需求,尊重你對自己的期許,在這個尊重你的出發點上,我很願意把「自己做」的權利放在你手上。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裡 #尊重 是一件非常重要,需要時時刻刻放在心裡實踐的第一步驟,在親子相處中如果能以尊重孩子先行,而不用以愛之行,那麼我們可以很容易避免用並不合適自己孩子的方式愛他,更容易用最合適他,也合適自己的方式和他相處,而這種相處過程裡,愛的感受也從來沒有少過。(這就是 Resource for Infants Educarers, RIE 嬰幼兒教養最基本的精神)
2.家長在事前有說明清楚對這件事的想法和期待
這個算是一種培養共識練習,或許你家寶寶還小,彷彿是家長一言堂,我把我的想法和期許一開始就說明,孩子比較容易在「聽說了」,的狀況下去進行這個活動,每一個寶寶都希望自己是被肯定的,尤其是被自己最愛的家長肯定,當他理解你對他的期待時,他會想要做到、被你肯定。孩子不會一直處於表達自己時我們並不夠理解的狀態,事前說明同時也奠基在「尊重」孩子的關係基礎上,當家長清楚表明想法和期待後,孩子有別的想法,而且他的想法和意見其實家長也是可以接受,我會去調整我對這件事情的想法和期待,我們是可以從小就一起練習彼此如何尊重彼此的界線,找到合作的方法,就不需要從某天、孩子某一個年紀之後,才突然開始想要「一起練習彼此溝通」,#所有健康良好的親子互動習慣從零歲開始,既順利又不用選辰吉時才能開始進行,可以避免非常多,孩子到了一定年紀時,例如第一個不要不要(約一兩歲開始)的自主意識期、和第二個我才不要聽(約青春期)時期的各種難合作階段,因為你們是從零歲起,就一直在練習,讓孩子相信,你願意聽他的見解,你是尊重他的,他不需要用力叛逆才能得到做自己的機會。

3.事前說明如果嘗試失敗時事情會怎麼結束,是一練習的成長型思維的方式
家長在事前說明想法和期待時,也清楚說明如果進行不順利時、踩線時,會有什麼樣的結束方式,以及下一次是可以再次嘗試的,不是一次失敗了就『毀了』!
當我告訴孩子這一切都是練習的過程,也是在陪伴孩子孩子理解一個世界運作的真理:從不熟練走到熟練的過程中,每一次的不成功不是失敗,是累積成為成功的重要步驟。
讓孩子一開始就知道不用擔心一定要做好,不成功也可以,每一次嘗試都是為了最後出累積的成功而做出的練習,而當孩子擁有這種失敗後也願意再度嘗試的勇氣,就是成長型思維、心理韌性的培養。
4.不順利家長也不要對孩子生氣
若事情因為不如預先說好的進行方式進行,到了必要由我介入、提早終止孩子自己進行的權利時,我 不 會 對孩子生氣,因為他們身心都在成長,這一切都只是練習過程,既然要陪伴孩子練習把這個「成長型思維」的概念,確切的放入孩子的身體記憶、心裡、腦裡。就如同第三點說明的,每次的嘗試/不成功都只是邁向成功的重要步驟,那這些不成功就 不 能引起家長對孩子的不滿,不然怎麼會是重要的步驟,當家長出現對孩子生氣的回應,就很容易會把整個情境改寫成不該出現的步驟,那孩子很有可能落入責怪自己「我就是很爛才會做不好、做不到我雙親的期待」,這種家長絕對不希望孩子卡在其中的心理狀態裡。
5.接納孩子的不滿失落情緒
當事情進行不順利時,家長介入執行終止行動,許多孩子在這時候會立刻出現情緒,請家長在一開始要先預備自己這個不美好狀況,有極高的發生機會,發生時家長才較好的能力,做到第四點「不要對孩子生氣」,盡可能比較平靜地,去接受這是預期中不美好的但明明很合理的矛盾痛苦狀況。
沒有人喜歡自己失敗,有的孩子是在 #氣自己怎麼做不好,家長陪伴他對自己的懊惱,是給予他愛的惜惜,讓他感受到鼓勵與陪伴,這是 #安全依附關係建立的極佳時刻!
有的小孩是氣你終止他的行動,不再讓他自己來!這種狀況也很常見,哪有正常的人會欣喜接受「權利被取消」!
也因此,家長真的必須得先自己預備自己,孩子非常有機會即使有預告、有說好可能會被終止,也一樣會在事發時,出現各種情緒風暴!
大腦發展的正常狀態是 最 快 25歲 衝動控制能力才會完整發展,也就是說,孩子在25歲以前,沒有成功說話算話,答應了又做不到,都是健康大腦繼續發展的過程中的正常運作模式。我們身為家長,面對這種挑戰實在是超超級級辛苦、痛苦,但在這種災難現場裡,我們超過25歲的只有我們,能夠好好做到控制衝動、控制不理性情緒的,只有我們了,我們加油!(怎麼練家長自己的這個部分,有機會再分享我這幾年來的自我練習)
6.給予孩子盼望,所以一定有下一次練習的機會
等孩子情緒平穩後,再次告知一下練習的機會何時會來到,開始前的預告中已經講過一次,這次再提,是幫助孩子再次回想起來,讓孩子再聽一次,這一切都是練習過程,每一個事情的熟練度,是經由一次一次練習累積來的,他也會有下一次再次練習的機會!未來都有機會,而不是這次被終止,他就再也沒機會,被判終身出局了。
每次講到這裡,會有家長問我,小孩當下就想要立刻再次練習,是不是可以讓步?
其實這裡講的下次,並沒有必須間隔多久時間,請家長在下次的時間距離決定上,先好好照顧自己,確認自己對於週期性練習不成功的平穩接納度,需要有多少自己的休息時間?
以QQ自己拿成人馬克杯加上鐵吸管喝牛奶事件來說,我個人的情緒控管上,不能做到這個練習讓我一天擦三次地板,我還每次都能心平氣和的和他說:這都是練習,媽媽陪你。我自知自己脾氣不好的原廠設定個性上,是一天遇到一次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所以我的下次會很堅定地放在一天一次上,這是為了維持我和孩子長遠性的安全依附關係,因為每次遇到真的家長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大部分都起源於家長已經把自己累壞了,這個事件剛好是最後一根稻草,並不是孩子的這個舉動真的這麼糟糕,換個時間空間,這件事情發生時,家長可能還笑笑著、一起和孩子收拾,所以家長先行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
7.不是只有孩子會失敗
我很常分享我失敗的經驗,或是在失誤、做爛了的當下呼喊兒子,讓他們來看到、聽到、知道,這個阿母也是這麼遜!這是為了不要讓他們誤以為人生會失敗、會跌倒、會做不到的只有小孩、甚至更大的誤會是以為只有他這個人才會失敗,要不斷有機會讓孩子發現、知道失敗是人人都會有,當孩子知道人人都會有時,他才能長出對自己挫折的接納和溫柔,而不是拼命用最嚴厲的方式,在心裡責罵逞罰自己,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並沒有幫助。
這同時也是為了 #兒童安全,當孩子知道不是只有他會犯錯、只有他會犯錯時,而且你不會對他的不完美生氣,當他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失敗或犯錯了,他才會信任你、有勇氣把他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和你分享!這非常重要,多少小孩在逐步踏入被侵害他的身體自主權的過程或結果後,是完全不敢跟家長說的.....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傷心的狀況,但若是你從零歲開始就是如此陪他體驗,你是接納他在挫折上的過程,他會想和你分享,因為和你訴苦可以得到安慰,而誰不需要在低谷時得到安慰呢?
這時候焦慮的家長又會擔心了,如果他覺得失敗也沒關係,他會不會就變成一個擺爛個性的人?
不會!真的不會!每個人都期許自己是被正向肯定的,你的孩子也是如此,他會期許他自己做好,所以在事不如己願時,對自己責難、批判最高的,都是他自己,你分享你的失敗、你的短處,是幫助他長出對自己的信心,不可能一出手就完美,人生需要的是願意繼續練習的勇氣,這才是最強大的心理素質,同時你也在用行動告訴他,孩子你不用是完美的,也是值得被我完整愛著的,這也是你能給予一輩子最美好的心理健康基礎,這,就是安全依附關係。
我是最懂安全依附關係的嬰幼兒睡眠顧問江語嫣,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寶寶好睏、一家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