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這篇文章,很喜歡,也很捨不得,喜歡嗨媽總是能夠如此細膩、誠實又不失溫暖的把母子之間的互動好好紀錄,和疏離;捨不得嗨媽在照顧自己的需求和讓孩子失望之間的蹺蹺板上搖擺的心。
是不是可以成爲一位 #主動讓孩子失望的人?是身為家長很大的課題。而這個課題我在大兒子九個月大的時候,就提早高強度的進修了好大一回合,那時候,我想改善我們母子倆的生活模式,不再提供兒子奶睡、不再一個夜6-12次的夜醒又奶睡,我成為一個「主動讓孩子非常失望的媽媽」,因為我沒有經過討論出共識,就決定停止奶睡、不再夜間親餵,只留下白天固定時段的親餵。
這個轉變對大兒子衝擊十足,我至今沒有忘記過他當年的哭聲、那些他和我在過程中的眼淚。
但因為睡覺時間是有限的,而不睡覺的時間我們母子是可以黏踢踢,由我表達愛,由他確認愛,在確認令他不悅的只有入睡方式改變,而且他也發現自己的確能夠靠自己的能力入睡、重新入睡後,他似乎也發現就如同嗨媽寫嗨嗨說的:「失望又不會怎樣,一下子就好啦!」
然後那些對於改變的不滿、心有不甘、氣憤、失望,也就都過去了,我們母子倆就從六年多前的某天起,一路各睡各的,好好自己睡好。
從那時候開始,我在實務上確認了我不用害怕讓孩子失望會破壞我們之間的關係,也在後來研讀 #依附關係 時,再次確認關係的強韌度的方式裡,「破壞後的修復」極為重要,我也更加確認自己和孩子關係上的穩定。
我看到孩子的韌性,也從這裡長出來全新的、身為母親對孩子、對自己的一種自由。
如今在書寫時,我想到那些孩子從小和要出門上班的伴侶道別時的眼淚,那些何嘗不也是一種失望,但因為這個失望被「工作」的正當性包覆著,會添加以罪惡內疚的調味即使依舊,也總是比較能找出成年人對於這個行為自我悅納的方向,但其實對孩子來說,這都是差不多的「我的家長主動讓我感到失望」啊!
我們的孩子是擁有這些面對失望的韌性的,我們是否可以更平實的觀察孩子,去發現他的勇氣與能力,相信我們給他們的愛真的很足夠,足夠讓我們自己不過於委屈,也足夠讓他們不迷失在失望裡,用愛的力量,成為自己最合適的模樣。
我是最懂安全依附關係的嬰幼兒睡眠顧問江語嫣,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寶寶好睏、一家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