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的點滴裡,我感覺大兒子和小兒子對於自己是否會被保護,是常常放在心上的。
例如小兒子即使常常呈現膽大包天的模樣,但是他跑離開我的距離是在他個人感到安心的範圍,我會這麼寫,是因為他常常跑一跑回頭看我在哪,確認我在他可以接受的範圍,並且我同時在向他移動,他會繼續往前,但若他發現我超出了他可以接受的範圍,他會往回跑,如果他發現我並沒有向他移動、又超出了他可以接受的範圍,他會往回跑向我。又例如大兒子前幾天和好朋友以及新朋友玩,過程中發生衝突,孩子們跑回來找我,我總算稍微理解80%的狀況,也大致處理到外人的兒子們都沒有異議,自己的兒子感受到的委屈有好好接著後,大兒子的情緒也平緩了,我們倆就邊聊天邊散步往回家的方向走去。
邊走邊聊剛剛的事件,以及我覺得哪些是他處理的不錯的,以及雖然站在他的立場他這樣回應也不是最不對,但有可能引發出哪些風險,我的建議和他的想法相互交流著時,我告訴他:「不論發生什麼事,只要你覺得不舒服,你都可以立刻回來找我,我一定會保護你的!就像今天這樣。」
聽我說完,大兒子想了一下,他問
🧒🏻:如果妳有一天像那個姑丈公喝醉到很誇張,妳會不會就忘記怎麼保護我?
我聽到他的問句,心中有點揪了一下,#孩子是知道風險的,那個我可能無法保護他的風險是存在的。
👩🏻:不可能!我絕對不會讓自己喝成那麼醉!我絕對不會喝酒喝那麼多!我絕對不會喝醉到忘記怎麼保護你!
在這個當下,最在意孩子心理健康、#安全依附關係 的我,就只有這一個標準答案可以回覆,沒有別的選項。
這個很簡單的對話在結束後,好幾天了,依然一直留在我心裡。
昨天寫完我不曾和大兒子提過我在做 #備戰 準備的文章,心中也不斷重播出那天傍晚我們母子倆邊走邊聊的對話,今天,兒子突然在吃午餐後問我
🧒🏻:如果很大的地震來了,我們家沒了,我怎麼辦?
我不確定他這個句子裡,是否預設了我和他爸爸行蹤不明?但就如我在之前文章裡寫的,我不會主動把我孩子的安全依附對象消失的念頭,放進我孩子的心裡,所以我看著他問
👩🏻:你知道你有幾個家嗎?
他有點疑惑的看著我?
👩🏻:你有爸爸媽媽的家,阿公家,台北阿媽家,你這樣是有三個家的人耶!
👩🏻:我們家沒了,我們就選選看要去哪一個阿公阿媽家呀!
🧒🏻:喔!
孩子的眼睛亮起來!
我正打算轉身繼續去做我本來要做的事情,又突然想到轉頭看他
👩🏻:我差點忘記了,我們還有一個家,舅舅家啊!這樣是四個家!
🧒🏻:哇!我們有好多家!
👩🏻:對呀!我們有很多家,我和爸爸會保護你的!
其實根本不用一直提孩子要多有生存為難感,我感覺他們一直都有這樣的危機意識,只是他們方便不方便說出來?或是他們用什麼方式說出來?
當孩子說他感到害怕時,在他身邊的成年人是如何回應的?是要他好好的勇敢起來?還是告訴他可以害怕、同時向他保證他是受到保護的?這兩種說法的家長,絕對都擁有1000分同等愛孩子的心,但這兩種說法,卻默默的在孩子的心中出現不一樣的效力。
陳德中老師在帶領慈心正念裡時,常常祝頌的句子中:「願我平安,願我被照顧被保護....」是我最被感動的句子,也是我最想要祝頌給兒子們的。
當然,或許我的做法不能保證我的兒子在最危難的時刻,存活度最高,但是,就如我曾經在podcast和朋友誠實的說過的:我只希望我孩子活著的時候,心中一直記得,他是被我認真愛著的,是被我認真保護的寶貝,這樣,我就覺得我努力想給予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就完全做滿了。(天呀~寫完最後這句我自己就哭了。)
安全依附關係最簡單、且強而有力的表現,是讓孩子對於自己是被保護的、是被受照顧的是有信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