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筆記錄旅途,也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旅行,是一種離開日常的狀態,也是重新看世界的過程。當你換了城市、換了語言、換了空氣裡的味道,你的眼睛也會重新打開。而我習慣用畫筆來迎接這一切的變化。每天畫一頁,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為了讓這趟旅程有它獨一無二的「我的版本」。
但要怎麼樣才能每天畫一頁?旅途中事情這麼多,景點、移動、迷路、拍照、吃飯……常常一天下來就累得只想躺平。其實,養成這個習慣不靠意志力,而是靠「方法」。
一、先決定一種「旅行節奏」,不是畫完一張畫很多人一開始設定太高:每天都要畫完整一幅風景、水彩要洗得漂亮、色塊要完美堆疊,最後自己被這些標準嚇退。我反而建議你設一個最小單位的目標:今天只畫一杯咖啡也可以,只寫下一段話也行。
我的速寫本裡有些頁面甚至只有一個建築的線條框線、或是貼了車票後旁邊畫了兩根風格街燈也行。那都很好,它們說明我那天在移動、在等車、在觀察路邊的痕跡。那就是我那天的狀態。不是每一頁都要交作業,也不是每一頁都要發在社群媒體。它只需要對你自己有意義。
二、旅行中的「畫畫時光」,反而比在家更純粹
我常說,旅行反而是最容易畫畫的時候。因為你沒有工作的電話、沒有排山倒海的待辦事項,甚至沒有社交壓力。很多人會說:「我出國行程很緊耶,哪有空畫畫?」但你想想:飛機上是不是可以畫?等車、坐地鐵、排隊等餐廳的時候,是不是也能畫?
我曾經在飛往巴黎的飛機上畫過鄰座乘客,在保加利亞一間餐廳等菜等了40分鐘,結果畫了一整頁的桌上擺設。那種「有空閒」的旅行片段,其實比你想像的還多,只要你有帶速寫本在身上、有筆在口袋。
所以我會建議:把速寫本當成手機一樣,隨身攜帶,看到什麼想畫就畫。 不用刻意等「有空再畫」,因為那一刻永遠等不到。
三、用速寫本記錄「非景點」的旅行,也更貼近當地
許多人旅行只畫著名地標,但其實最值得記下來的,往往是那些非景點的東西——早餐吃的可頌、旅館陽台的花園、旅途上出現的小驚喜(或意外)、巴黎街角的飲水機。這些日常切片,才真正讓你的速寫變成一種「生活紀錄」。
我自己很喜歡畫路邊的腳踏車、機車、便利商店的招牌、甚至別人家店門口的公告立牌。這些都透露了當地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如果只是拍一張打卡照,那只是你「到過」;但畫下來,才是你真正「看見了」。
四、畫不出來的時候,寫字也是一種紀錄
有時候太累、或者剛好身體不舒服,提不起勁畫畫也沒關係。那就寫一點字吧。寫一下今天發生什麼事、你遇到什麼人、有沒有一句話讓你感動、甚至記下天氣或街上聞到的氣味。哪怕只是紀錄今天的氣溫也行!這些文字會讓你的速寫本變成一本「多感官的日記」,而不只是視覺的記錄。
我常常在畫面旁邊補上幾行字:
「今天的早餐味道像台南的米糕」
「巴士司機跟我說他也是畫畫的,還給我看手機裡的速寫」
「今天的氣溫像烤箱!」
這些話,幾年後再看會比畫還動人。
五、素材不只是畫,也可以貼、可以蓋章、可以拼貼記憶
我的速寫本裡不只畫,也有貼的。票根、名片、收據、包裝紙、旅館筆記紙、甚至是咖啡漬或飯後擦嘴的紙巾。我也會帶著印章,沿途收集郵局或景點的紀念章。有一次,我甚至拿地中海的海水來調顏料,或把撒哈拉沙漠的沙灑在畫面上定色。
這些素材不只增加視覺豐富性,它們也讓你「記住那個觸感與氣味」。你會記得那張門票是什麼紙質、那個紙杯印有哪一間咖啡館的名字,這些都比照片更細膩。
六、畫畫是為了留下當下,也是一種自我整理
旅行的節奏常常很快,拍照往往只是幾秒鐘的事情,但畫畫可以幫助你「慢下來」。當你坐下來仔細欣賞你的主題景物畫下一頁的時候,其實你是在梳理今天的感覺與觀察。這個過程就像寫日記,也像冥想——只是工具從文字換成了畫筆。
很多人覺得旅行讓人放鬆,但真正的放鬆,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你能夠把每天的情緒、想法與感受安放在某個容器裡。對我來說,那個容器就是速寫本。
我想說的是,不是要畫得多好,而是你是否曾經在這個城市裡「活過」——每天畫一頁,不是因為你要成為畫家,而是你願意讓自己跟這個世界有更真實的互動。不管你畫得好不好、畫得完整不完整,那一頁都是你留下駐足的痕跡,是你在那個城市、那個時刻、那個轉角,真正存在過的證明。
哪怕只是一頁,也足夠了。你走過的每個城市,畫過的每一頁,都會在你心裡留下深刻的紋路。旅行會過去,但速寫本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