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的成長不只是寫在成績上面,還烙印在一雙雙被汗水、時間與意志浸透過的鞋子上。

跑者之間常常開玩笑說,我們都像蜈蚣一樣,鞋櫃裡的跑鞋永遠少那一雙。還會分成好幾種不同場合來使用,比如這雙是拿來輕鬆跑的,那雙是拿來跑長距離的,這雙是拿來比賽的…新款鞋子一出來,失心瘋時家裡就多了好幾盒鞋盒。
我自己個人目前有在交替穿的就有八九雙鞋子,但真正會上路的其實也就三四雙,剩下的,就靜靜地待在鞋櫃上等待寵幸。
當然,鞋子也會有退役的時候。里程數到了就變成日常走路穿的鞋子,甚至鞋底壞了直接丟掉。
不過有幾雙對我來說有非凡意義的鞋子,那些陪我熬過訓練、陪我站上起跑線、陪我突破成績的鞋,我會把他們清洗乾淨,收藏在櫃子上展示,成為我跑步旅程的證明。
完成2021年臺北馬拉松初馬的跑鞋,是Nike Air Zoom Tempo Next%。

那年政府發放五倍券,我請在Nike工作的朋友帶我去員購店,用最划算的方式入手這雙鞋子。
當初以為是所謂的「碳板鞋」,後來才發現 – 他是「塑膠板」。
雖然不是頂規的競速跑鞋,但因為推進和回饋感,已經遠勝於一開始穿的一般跑鞋。他陪我突破了五公里20分內、初半馬100分內(紀錄是96分鐘),以及陪伴我完成初馬三小時28分。
後來在某一次練習,它前掌的氣墊破了,跑起來不穩,甚至有點危險,我才正式將它退役,洗乾淨放到展示櫃上,像對待一位退役的老戰友。
這雙鞋,或許不是規格最好的鞋子,卻是我跑步的重要起點之一。
它開啟了我的可能性,也讓我知道,只要我願意努力,我可以做到連自己都想像不到的突破。
隔年生日時替自己買了一雙頂規的碳板鞋 – Nike Air Zoom Alphafly Next%。

剛開始穿只覺得,這雙鞋也太彈了!第一次試跑,那種「暴力彈」的推進感讓一時之間無法駕馭,腳踝跟小腿有點吃不消,就像被一股力量不斷的推進,跑完喘得不像話。。
習慣以後,它就成了很可靠的夥伴,第一次配速員訓練及陪練的日子,課表強度都不低,都是靠它撐過來的。
它最後撐到了九百多公里,前掌的鞋底越來越薄,再繼續用下去可能連氣墊也會報銷。加上加入了配速團隊,需要配合使用的廠牌,不太能再繼續使用Nike的裝備,於是將他退役,洗乾淨後連同鞋盒放在櫃子上展示,鞋盒上寫上它唯一經歷過的比賽 – 2022年長榮馬拉松,3:06:57。
不過這雙鞋子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不是成績,而是第一次經歷完整配速員訓練的那段日子。

Adidas Adizero Takumi Sen 8,據了解是一雙適合跑五公里和十公里中距離的鞋子,穿起來有薄底鞋的輕盈感,沒想到,它成為我第一次跑三小時配速員、同時第一次破三以及突破個人最佳紀錄的夥伴。

2022年臺北馬拉松前,我原本一直想入手Adidas Adizero Pro 3,但很怪的是,那一段時間找不到我的尺寸。等終於看到了已經是賽前一天的馬拉松博覽會上了。
比賽使用鞋我比較保守,加上這次是任務,不單純不是個人比賽,我總不能在完全沒訓鞋的情況之下隔天穿新鞋上場吧?因此只能穿配速員這次發的裝備來跑,也就是Takumi Sen 8。
站在起跑線上時,我的隊友都是穿Pro 3,只有我穿Takumi Sen 8,心裡總覺得沒有穿最好的裝備的感覺。但結果證明,實力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我順利完美完成這次配速任務。
後來在練習時它的側邊被我踩到裂開,於是正是退役放櫃子展示了,鞋盒寫著:2022年臺北馬拉松Pacer,2:58:11。
Adidas Adizero Pro 3,後來終於入手了一雙臺灣蠻稀有的全白配色,也在2023年渣打馬拉松正式上場。

它是一雙好鞋子,穩定、推進感強,也相當搶眼,但命運卻不如預期。在2023渣打馬拉松的15公里下坡時被我踩破了,裂開一道15公分的開口,但比賽還在繼續,跑的節奏感也正好,因此硬著頭皮繼續跑下去,回到終點用2小時59分46秒完賽。

這一場破三,比任何一場都還要離奇。也因此,這雙鞋對我來說的意義,早已不只是成績那麼簡單而已,而是一個「堅持不放棄」的象徵。
因此將它連同鞋盒展示在櫃子上,鞋盒寫著:2023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2:59:46,全開的證明。
第五雙依然是Adidas Adizero Pro 3,電光藍配色。這雙鞋的意義,來自於2024年臺北馬拉松,我第二次擔任配速員用的戰靴,一樣穩定、一樣推進感十足,但命運也如出一轍 - 後來在練習中,側邊被我踩壞了。

至今,我已經踩壞四五雙鞋子了……有時候真的會思考是不是我跑得太暴力了。
最後也是連同鞋盒放上櫃子展示,鞋盒寫著:2024年臺北馬拉松Pacer,2:58:50。
每雙鞋子退役前,都會親手把它清洗乾淨,就像是替一位老戰友卸甲送行。除了鞋子本身因為練習或比賽弄髒之外,更是一種儀式感,像是在跟它說:「辛苦了,可以好好休息了。」

即便洗完只會放在櫃子上,不再參與我之後的任何一場比賽,但每當目光掃過這些鞋子,就會想起各種艱難的訓練、比賽的堅持,甚至某一個世界變慢的時刻。
他們就像無聲卻驕傲的兵馬俑,整齊的陳列在櫃子上,潔白的、泛黃的、中底上皺褶交錯以及各種訓練的痕跡。當有朋友來參觀時,也會像小孩子炫耀收藏,一一的介紹這些鞋子的歷史!
不只是退役鞋子,現役鞋子在經歷過泥沙較多的路段,或是經歷過雨天,也會特別拿去清洗,一面清洗一面檢視他們的狀況,看一下鞋底的磨損狀況如何等等,讓它們可以乾淨上場,陪我完成下一次的練習或比賽。
每一雙鞋在退役前我都會好好的清洗他,而每一雙即將上場的鞋子,則是從「綁鞋帶」開始,就被賦予了意義。
起初,只是因為比賽的晶片要綁在鞋子上,需要將鞋帶拆開,綁上晶片、再重綁好,後來逐漸變成我專屬的儀式。

新買的鞋子,鞋帶通常都亂七八糟的。我會穿上比賽用的襪子,把鞋子穿上,再將原本隨便穿過的鞋帶拆掉,從頭一格一格的重新穿過鞋孔,並慢慢調整鬆緊。這很花時間,卻像是替鞋子命名一樣,是我正式賦予這雙鞋「身分」的時刻。
賽前一晚整理裝備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綁晶片。會將鞋帶拆開,固定好晶片後慢慢的將鞋帶綁緊。
有人會說,為什麼不用晶片袋或是用鐵絲綁住呢?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對於比賽的堅持 - 只要是有掉落風險或可能會影響成績的方法,都一律不採用。
更重要的是,綁鞋帶的過程,是面對明天比賽的心靈的儀式。讓我在賽前一晚安定情緒、準備好自己,告訴自己:「就是明天了!」

一雙跑鞋的生命,從綁鞋帶的那一刻開始,也在清洗泥土後畫下句點。但跑者的旅程,從不因此而停止。
鞋子不會說話,卻默默記錄了每一個選擇。不是天賦,不是奇蹟,而是選擇一次次把鞋帶綁緊、一次次踏出門、一次次在困難與疲憊中繼續前行的決定。
每一雙鞋,都是一段歷程的見證;而每一段歷程,都是我選擇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