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的火花:兩條平行線的交會
錄音室裡,燈光溫暖,氣氛自在。Bryan 打趣地說:「你知道嗎?我有時候都不敢看起點文化的文章,怕一看完就覺得,哎呀,這跟我們要講的也太像了!」嘉玲笑了,眼神裡有一絲調皮,也有一份理解。兩人相視一笑,那一刻,像是彼此在創業路上的孤單得到了共鳴。

從諮商到創業:心理師的另一條路
嘉玲談起她的斜槓人生,語速放慢,像是在翻閱一本厚重的回憶錄。她原本是心理諮商師,卻陰錯陽差踏上創業路。那並非她的初衷,而是一次次選擇中的「被推著走」。
她記得剛創業時的自己,滿心焦慮。沒有固定薪水的日子,讓她常常在夜裡翻來覆去。明明存款足以支撐,卻還是忍不住盯著那逐漸縮減的數字,心裡浮現一種「會不會撐不下去」的不安。
這份焦慮,讓她重新審視自己與金錢的關係。她驚覺,自己對錢的態度,原來深深來自母親的身影。母親即使生活無虞,仍習慣買最便宜的東西。那種「要省、要小心」的信念,潛移默化地刻進了她的生命。直到創業,她才意識到:焦慮,從來不是因為錢不夠,而是因為「心裡那個不確定感」。
命名的力量:從混沌到清晰
「心理學拯救了我。」嘉玲說這句話時,語氣很輕,卻有種堅定的重量。她回憶研究所的課堂,每一次角色扮演、每一次自我揭露,都是在逼迫她直視自己的脆弱。那時候,她第一次體會到「命名」的力量——當一個模糊的情緒被叫出名字,它就不再那麼可怕。
她舉例,自己曾經對「別人不會認路」這件小事動怒到失控。後來才慢慢意識到,這份怒氣背後,是童年經歷留下的痕跡。七歲時,她被迫獨自走兩公里上學,每一個路口都必須牢牢記住。那份「只能靠自己」的壓力,長成了大人的習慣,當身邊的人表現出「不會」時,她的內在小孩就被觸發,爆發成憤怒。

「原來,那不是生氣,而是委屈和恐懼。」她低聲說。心理學,讓她學會不再用批判,而是用理解去靠近自己。
情緒是入口,而非敵人
Bryan 點頭回應,他也分享了自己透過心理學練習,在情緒中退一步觀察。兩人一來一往,把「情緒」比喻成遊戲裡的暗門。當我們願意按下「鷹眼模式」,看見情緒背後的暗道,就會發現那裡其實藏著寶藏與新的可能。
嘉玲補充:「真正困難的,不是找到寶藏,而是有勇氣推開那扇不知道通往哪裡的門。」她提醒,很多人害怕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不確定感」。然而,唯有直視不確定,我們才可能遇見另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創業:一種生活型態的選擇
談到創業,兩人不約而同地笑了。嘉玲說:「前五年,幾乎都只是為了活下來。」那是沒有保證的日子,每一分錢都得精打細算,每一個決定都可能改變未來。創業,帶來的不是穩定,而是永無止境的挑戰。
但走到今天,她卻覺得這是一場珍貴的冒險。「創業不是賺錢的方法,而是一種生活型態。」她說。它不只是開公司,而是選擇了一種與不確定性共舞的方式。
Bryan 聽後笑著補充:「對啊,如果創業只是為了賺錢,那回去上班可能更快樂。」

他們都同意,創業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一個人最真實的渴望。若是熱情與快樂支撐,那麼創業就算辛苦,也會甘之如飴。若只是為了金錢與比較,那麼再大的成功,也可能換來無窮的焦慮。
自由不是「更多錢」,而是「更多選擇」
嘉玲提到一次出國旅行,同行的朋友忙著搶購精品,而她卻淡淡一笑。不是因為她買不起,而是因為「可以買,但不一定要買」。她說:「真正的自由,不是非得有,而是能選擇有或沒有。」

這句話,點出了財務自由的另一層本質:它不是帳戶上的數字,而是面對生活時的自主感。能積極,也能放鬆;能追求,也能知足。這樣的彈性,才是最穩固的安全感。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焦慮從來不是因為錢不夠,而是因為心裡的不確定感。」
- 「當情緒被命名,它就不再那麼可怕。」
- 「真正困難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推開那扇不知道通往哪裡的門。」
- 「創業不是賺錢的方法,而是一種生活型態的選擇。」
- 「自由不是更多錢,而是更多選擇。」
- 「熱情支撐的創業,是甘之如飴;比較驅動的創業,只會換來焦慮。」
- 「理解自己,比擁有世界更難,但也更值得。」
- 「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外在數字,而在內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