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佛學常見詞彙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自性

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前言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佛教哲學中的核心概念——「自性」(Svabhāva)。「自性」一詞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多層次的意義,且常與「空性」、「因緣」、「無我」等重要教義緊密相連。為幫助您全面理解,本文將從基本定義出發,逐步深入探討「自性」與因緣、我、法等概念的關聯,並佐以各經典出處,提供學理與生活化的雙重理解。


-果寶簡整-

「自性」概念的多層次解析與經典出處


「自性」(Svabhāva)是佛教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理解它對於掌握佛教的空性思想至關重要。自性,簡單來說,是指事物「本來固有、獨立、永恆不變的本質」。然而,這個概念在佛教中卻是透過「破除」來闡述的,強調「一切法皆無自性」。以下將從不同角度解析「自性」及其與佛教核心教義的關聯,並佐以經典出處,幫助您更深入地理解。


1. 基本定義:無自性即空性

基本定義: 「自性」(Svabhāva / 自體性)指的是事物本來固有、獨立、永恆不變的本質。如果我們認為一個事物(例如「桌子」)擁有其自身固定存在的實體,這就是執著於它的「自性」。

佛教觀點: 佛教的核心觀點是「諸法無自性」(Anutpāda / Svabhāva-śūnyatā),這意味著所有現象(法)都沒有獨立、固定的固有本質。這也是「諸法無我、無獨立固有性」的根本體現。

經典出處補充:

  • 《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龍樹菩薩造: 這部論是闡述「無自性」(śūnyatā)思想最權威的經典。龍樹菩薩在其中運用邏輯推理,大量破除眾生對「自性有」的執著。
    • 卷一「觀因緣品」: 指出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因此沒有獨立的自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Mūlamadhyamakakārikā 1.1) 「眾因緣生法,滅除因緣已,滅時亦無滅,此是滅諦相。」(Mūlamadhyamakakārikā 1.7)
  • 《大智度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龍樹菩薩造,羅什譯: 此論對「無自性」進行了更詳盡的解釋和豐富的例證。

    「諸法無自性,故名為空。」


2. 「自性」與「因緣」的關聯:緣起假合

核心關聯:

  • 執著於「有自性」:認為事物不依賴外在條件而存在,是固定不變的。
  • 「無自性」的觀點:說明事物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獨立固定的本質,這種由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現象,稱為「緣起假合」。

生活化例子:

  • 雨滴的落下並非因其「自性」而為,而是水氣、溫度、氣壓等眾多因緣條件聚合的結果。

經典出處補充:

  • 《雜阿含經》(Saṃyutta Nikāya): 這是早期佛教的重要經典,其中關於「緣起」(Paticca-samuppada)的闡述是核心教義。它不斷強調一切現象是相互依存、條件而生,沒有獨立自存的「自性」。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純大苦聚。」(Saṃyutta Nikāya 12.2 - 12.62, Paticca-samuppada Sutta)

  • 《成唯識論》窺基等造: 唯識學雖然強調「識」的作用,但也說明了「依他起性」的事物,其「自性」是依他而有,並非獨立存在。

    「所言無自性者,謂無自體性,非離彼一切法無有。」 (此處闡述「無自性」是指沒有獨立的「自體性」,而非完全不存在。)


3. 「自性」與「我」的關聯:自性我 vs. 無我

核心關聯:

  • 「自性我」:是一種執著,認為存在一個獨立、固定、永恆不變的「我」。
  • 佛教否定「自性我」(空性觀):認為我們所執著的「我」,實際上只是色、受、想、行、識(五蘊)這五種要素暫時聚合的假名,並沒有一個獨立、固定的實體存在。

經典出處補充: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龍樹菩薩(或其傳承)造,鳩摩羅什譯: 此經是般若思想的代表,極力破除對「我」及「法」的實有執著,強調其虛幻性。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世尊!如來無所說法。」(金剛經 卷一)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金剛經 卷二)

  • 《雜阿含經》中的「無我」(Anātman)概念: 阿含部經典是早期佛教的根本經典,其中「無我」是核心教義之一,不斷強調「我」並非獨立存在的實體。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若色無常,則苦。若受、想、行、識無常,則苦。苦無常,樂無我。」(Saṃyutta Nikāya 22.1, Anatta-lakkhana Sutta - 此經文在闡釋五蘊皆無常、苦後,進一步指出「無我」。)


4. 「自性」與「法」的關聯:法的自性 vs. 空性

核心關聯:

  • 「法的自性」:指的是任何一個現象、物質或心理狀態,都擁有自己固定的、不變的本質。
  • 佛教空性觀指出,法也「無自性」:它們只是在因緣條件具足時暫時顯現的現象,並無獨立的實體。

生活化例子:

  • 痛覺:痛覺並非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是由身體的感受、神經傳導、環境刺激、個人認知等多重因緣暫時組合而成的現象。
  • 情緒:各種情緒(如憤怒、喜悅、悲傷)本身沒有固定自性,它們的生起與消逝,都與我們的心識狀態、外在互動等因緣條件息息相關。

經典出處補充: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龍樹菩薩(或其傳承)造,玄奘譯: 這是般若思想的精髓,直接點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揭示一切法無自性的實相。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透過闡述諸法無生滅來揭示其無自性。)

  • 《楞伽經》(Laṅkāvatāra Sūtra): 此經深入探討「無自性」與「唯識」等概念,強調萬法皆由心識所變現,沒有實質的自性。

總結補充:自性、空性與緣起

「自性」(Svabhāva)是佛教用來分析事物是否存在獨立、不變、固有本質的核心概念。佛教的「空性」(Śūnyatā)思想,正是透過破除對「自性」的執著,來闡明「一切法無自性,皆因緣和合而生,無固定實體」的實相。這個觀點貫穿了大小乘佛教的根本教義,尤其在中觀學派中得到了系統而深刻的闡發。


結論

「自性」是佛教用來描述事物固定本質的概念,而佛教的「空性」思想,則是說明一切法都沒有固定自性,皆是因緣和合的暫時顯現。透過破除對「自性」的執著,我們得以理解事物的真實面貌——無我、無常、無獨立實體。這種對「無自性」的深刻洞察,是佛教修行,尤其是中觀學派,得以解脫煩惱、趨向覺悟的關鍵所在。理解「自性」與「空性」,就是理解了緣起法則,進而能在生活中減少執著,增長智慧。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7會員
126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9/10
四聖諦 又名四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
Thumbnail
2025/09/10
四聖諦 又名四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
Thumbnail
2025/09/09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彙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
Thumbnail
2025/09/09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彙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
Thumbnail
2025/09/08
二諦 俗諦和真諦。俗諦又名世諦,或世俗諦,即凡夫所見的世間事相; 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離言法性。
Thumbnail
2025/09/08
二諦 俗諦和真諦。俗諦又名世諦,或世俗諦,即凡夫所見的世間事相; 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離言法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前言 在我們的文化與語言中,「心」這個字承載著豐富的意義與象徵。 它不僅僅是人體的一個器官,更是我們情感、思想和精神的核心所在。 古人說:「心有所念,便有所行。」 現代心理學也強調心態和情感對行為的影響。 這篇文章將從多個角度探討「心」的不同面貌,解讀「唯心而已」這句話,
Thumbnail
前言 在我們的文化與語言中,「心」這個字承載著豐富的意義與象徵。 它不僅僅是人體的一個器官,更是我們情感、思想和精神的核心所在。 古人說:「心有所念,便有所行。」 現代心理學也強調心態和情感對行為的影響。 這篇文章將從多個角度探討「心」的不同面貌,解讀「唯心而已」這句話,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些句子,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明顯感受,那時有點像是心中一亮,有些震撼,但又不太可以言語描述出來的感受.也好像是一顆小石頭丟到心湖中產生的漣漪,那種畫面停滯,時間停滯,跳脫塵世?!醍醐灌頂?!😁畢竟,是大師體悟當下,從心而出的文字描述,力量是很大的.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這些句子,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明顯感受,那時有點像是心中一亮,有些震撼,但又不太可以言語描述出來的感受.也好像是一顆小石頭丟到心湖中產生的漣漪,那種畫面停滯,時間停滯,跳脫塵世?!醍醐灌頂?!😁畢竟,是大師體悟當下,從心而出的文字描述,力量是很大的.
Thumbnail
生活的宇宙間存在真理,世間一切都不離開這個原則,人間世間的自然法則,隨時都在變化無常中,需深思其中的道理。 三理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 四相 物理:成住壞空 「物理」包含成、住、壞、空四相,所以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常住的。 生理:生老病死 人的身體變化稱作「生理」,包括生、老
Thumbnail
生活的宇宙間存在真理,世間一切都不離開這個原則,人間世間的自然法則,隨時都在變化無常中,需深思其中的道理。 三理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 四相 物理:成住壞空 「物理」包含成、住、壞、空四相,所以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常住的。 生理:生老病死 人的身體變化稱作「生理」,包括生、老
Thumbnail
同樣的視覺畫面,不同的人去看,所投射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面。 物質化的世界或許己被定型,唯有努力開發內在的智慧用心去改變看它的方法與觀點,去窺探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Thumbnail
同樣的視覺畫面,不同的人去看,所投射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面。 物質化的世界或許己被定型,唯有努力開發內在的智慧用心去改變看它的方法與觀點,去窺探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Thumbnail
無神論與玄學論的人生觀點差異 是對自我心靈的解讀及行徑 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 仙神佛的玄學影響人生心態 除了心靈寄託的基本成因 更積極正向是有益於心靈的培養 效法仙神佛的無懼神聖精神 更有能量積極的面對實現人生價值 鬼魔的玄學效應 則是警惕心不生恐懼怨懟貪婪心 讓心靈能更
Thumbnail
無神論與玄學論的人生觀點差異 是對自我心靈的解讀及行徑 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 仙神佛的玄學影響人生心態 除了心靈寄託的基本成因 更積極正向是有益於心靈的培養 效法仙神佛的無懼神聖精神 更有能量積極的面對實現人生價值 鬼魔的玄學效應 則是警惕心不生恐懼怨懟貪婪心 讓心靈能更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萬物與靈性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深奧且多面向的主題,涉及宗教、哲學、科學和個人信仰等多個領域。不同文化和信仰體系對萬物與靈性之間關係有著不同的解釋和理解。這些包括宗教觀點、哲學觀點、科學觀點、個人信仰與體驗,生態與環境觀點,以及東方哲學與靈性。
Thumbnail
萬物與靈性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深奧且多面向的主題,涉及宗教、哲學、科學和個人信仰等多個領域。不同文化和信仰體系對萬物與靈性之間關係有著不同的解釋和理解。這些包括宗教觀點、哲學觀點、科學觀點、個人信仰與體驗,生態與環境觀點,以及東方哲學與靈性。
Thumbnail
當宗教崩毀時,我們何去何從? 上帝是否真的已死?
Thumbnail
當宗教崩毀時,我們何去何從? 上帝是否真的已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