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修車師傅的手感,AI學不來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我蹲在修車廠的角落,看著師傅們忙進忙出。

他們抬起車、拆輪、打開底盤護板,眼神專注,像在進行一場某種不需要語言的儀式。即使不太說話,互看一眼、比個手勢,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

他們沒有查電腦,也沒有翻手冊, 就順著經驗,邊檢查邊判斷, 不慌不忙地,一層層把問題找出來。

螺絲鬆開、油管拆下,那一連串動作乾脆俐落,氣動扳手的聲音「嗒嗒嗒」地響著, 空氣裡混著油味、金屬粉與夏天的悶熱。

我看著那些手——厚實、沾著油的手——一邊轉、一邊聽、一邊感覺。 那不是書上學來的動作, 更像是一種「身體在思考」。

不是炫技,而是「已經成為日常的精準」。那個瞬間,你可能會突然明白:專業,不是懂很多理論,而是能讓事物恢復正常。

那是一種熟練的節奏,而我在旁邊看得出神。

一台車,是怎麼組起來的?

車在工廠裡誕生時,一切都像被精密演算過。

機械手臂焊接、噴漆、鎖螺絲, 每個角度、每個力道都被設定好;從引擎到底盤,每個零件都在標準環境裡被安裝到位;電腦會校正軟體、測試各項功能。

那是一個乾淨、準確、近乎完美的世界。

但等車子上了路,那份完美就慢慢被時間改寫:真正的考驗,是在工廠之外開始的。

工廠組裝 ≠ 維修拆裝

我後來才發現,車子在工廠裡是機器人生出來的,可是一到了修車廠,卻得靠人一個零件一個零件拆。這兩件事,看起來相似,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工廠的組裝線追求「一致性」——

乾淨、精準、節奏固定。每一顆螺絲的角度都一樣,每一步都有程式控制。

但修車不是。

當車子離開工廠、經過日曬雨淋、油汙鏽蝕之後,它就成了一個有個性的生命。每一次拆裝,狀況都不一樣。

有時螺絲卡死、有時塑膠卡榫脆化, 要用力、要加熱、要「感覺它能不能鬆」。

那不是照SOP就能完成的事,那是靠經驗、靠手感、靠直覺的判斷。

工廠造的是車,修車師傅懂的是生命

維修的本質是「診斷」,不是「組裝」。

工廠的世界是標準化的,修車場的世界則是變數。每輛進場的車都不一樣, 有的卡住螺絲、有的線路老化、有的零件改裝過。

修車師傅的工作像在破案。

他得聽聲音、看震動、摸熱度、聞味道。有時只是轉個角度,就能判斷出是哪個零件鬆了。 那不是理論能教的,是時間換來的「手的記憶」。

他們知道哪顆螺絲不能硬轉,哪個接頭要先鬆哪一邊才不會卡死。這些細節沒有寫在手冊裡, 卻是讓車恢復正常的關鍵。

我常常覺得,修車師傅有點像醫生。

組裝是照流程,但維修是「找問題」。他們得先聽「病徵」: 是聲音怪?抖動?還是亮起那個橘色的警示燈?

我見過他們的推理過程——

拿手電筒照、用手摸、再聽那個聲音的位置。沒有電腦,也沒有報錯碼, 就靠一種內建在身體裡的邏輯。

當他皺眉、再放鬆,輕輕說出「是這裡」的時候, 那個瞬間比任何儀器都讓人安心。

修車,其實是一門醫學

你說,AI能掃描影像、分析報表、生成程式。

但它能分辨那一聲輕微的「咕嚕」嗎? 能聞出柴油和機油的差別嗎?

哲學家波蘭尼(Polanyi)說過:

「我們所理解的多於我們所能說的」

修車師傅就是那句話的最好例子。他們的知識不是寫在螢幕上,而藏在身體裡。那是一種默會知識,一種靠經驗累積的本能。

從「確定」到「不確定」

我常想,我的工作和他們的工作差別太大了。

我們這些白領,坐在乾淨的辦公室,處理的是檔案、簡報、數字與情緒。一整天結束後, 常常分不清自己到底「做完了什麼」。

而他們的工作,是具體的。

漏油修好了、聲音消失了、引擎順了—— 結果清楚、成就感可見。

這種確定性,真的很棒。

AI能取代的與不能取代的

這幾年我常想:AI是不是也能學會修車?

畢竟它能影像辨識、能計算、能模擬故障。但當我看著林大哥伸手摸著管線、用鼻子聞出柴油味、然後點頭說「是回油管」,我就知道——AI 還差得遠。

機器可以學習結構,卻學不會「感覺」。

它能複製流程,卻無法在意外中即興反應。而那正是修車師傅的專業所在。

因為這些工作依賴感官、判斷與現場應變。

AI能分析數據,卻無法伸手去摸那顆螺絲的阻力。它能模擬聲波,但還聽不懂哪一種震動代表「快壞了」。

工廠裡的機器追求精準,而修車師傅追求理解。

手工智慧,是科技的另一面

我後來發現,那是一種「手的智慧」。

他們的知識不是存在於螢幕、也不是存在於文件, 而是存在於手指的力道、耳朵的頻率、心裡那份篤定。

我們的工作越來越虛擬,一旦網路斷了、電腦壞了,好像什麼都不剩。但他們的智慧留在身體裡,那是一種真正的技藝,也是一種人格。

汽車工廠展現的是人類的工程能力,修車師傅展現的,則是人類的感知能力。他們靠手、靠耳、靠經驗維繫著那條細微的平衡。

我的小車車能繼續跑,不是因為AI的演算法,而是因為那雙懂得它脾氣的手。

原來如此——工廠造的是車, 修車師傅修的是我們與機械之間的信任。 而那份手感、那份直覺, 正是AI最學不會的技術。

專業,不只是一份職業

我想,這世界終究還是需要那些願意蹲下來、聽一聽機械聲音、摸一摸油痕、 然後說出「是這裡」的人。

他們讓我重新理解了什麼叫「專業」——不是頭銜,也不是技術, 而是一種對工作的敬意, 一種讓東西重新運作、讓世界繼續轉的溫柔。

我真的好喜歡我的車車,也好喜歡我的修車師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ylvie的移動城堡
71會員
140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Sylvie的移動城堡的其他內容
2025/10/11
這一年多來,我常常往保修廠跑。 有時換水箱、有時補換凍油、有時是輪框有異音,啊,還有很重要的,也換過車燈—— 那是車車的眼睛。 每一次,師傅總是熟門熟路地拆拆裝裝。 打開引擎蓋、拔線、鎖螺絲, 那些動作看久了,反而讓人覺得安心。 只是我每次都忍不住想,光是修這一小塊就這麼複雜,那整台車,是怎
Thumbnail
2025/10/11
這一年多來,我常常往保修廠跑。 有時換水箱、有時補換凍油、有時是輪框有異音,啊,還有很重要的,也換過車燈—— 那是車車的眼睛。 每一次,師傅總是熟門熟路地拆拆裝裝。 打開引擎蓋、拔線、鎖螺絲, 那些動作看久了,反而讓人覺得安心。 只是我每次都忍不住想,光是修這一小塊就這麼複雜,那整台車,是怎
Thumbnail
2025/10/10
「蛤?你的車是柴油的?」 幾乎每次只要朋友聽到這句,他們的反應都差不多:「不是很不環保嗎?」、「這種車不是早該淘汰了?」 柴油車,在許多人心中,已經成了落伍的符號。 就像是噴著黑煙、吵吵鬧鬧的老卡車,一出現就讓人聯想到空污和癌症。這種印象不只存在於日常對話,連很多政策討論,也直接把柴油車視為「
Thumbnail
2025/10/10
「蛤?你的車是柴油的?」 幾乎每次只要朋友聽到這句,他們的反應都差不多:「不是很不環保嗎?」、「這種車不是早該淘汰了?」 柴油車,在許多人心中,已經成了落伍的符號。 就像是噴著黑煙、吵吵鬧鬧的老卡車,一出現就讓人聯想到空污和癌症。這種印象不只存在於日常對話,連很多政策討論,也直接把柴油車視為「
Thumbnail
2025/10/08
8月初的一個早晨,在上班的途中。 天氣晴朗、車況看似一切正常,我照例開著Mondeo上高速公路。沒多久,轉速表突然往上竄到3000、甚至4000轉, 但速度卻僵在80公里上下。 引擎聲變得急促,車子卻像陷入一種「假加速」的狀態。眼睜睜看著後方的車不斷加速超車,我只能鬆油門再踩、切換檔位,然後觀察
Thumbnail
2025/10/08
8月初的一個早晨,在上班的途中。 天氣晴朗、車況看似一切正常,我照例開著Mondeo上高速公路。沒多久,轉速表突然往上竄到3000、甚至4000轉, 但速度卻僵在80公里上下。 引擎聲變得急促,車子卻像陷入一種「假加速」的狀態。眼睜睜看著後方的車不斷加速超車,我只能鬆油門再踩、切換檔位,然後觀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職場不做工具人,除了讓自身有不取代的專才、技能之外,還有最重要的巧實力,才有存活率增高的可能性。 在愛情裡有工具人,是沒有情感連結,只被某些與情感無關,可利於的價值,使自己還能間接與他人,產生偽關係連結。 那麼在職場裡的工具人,也就是可有可無,隨時可被取代的位置,另一則是工具人除了本身職務外
Thumbnail
職場不做工具人,除了讓自身有不取代的專才、技能之外,還有最重要的巧實力,才有存活率增高的可能性。 在愛情裡有工具人,是沒有情感連結,只被某些與情感無關,可利於的價值,使自己還能間接與他人,產生偽關係連結。 那麼在職場裡的工具人,也就是可有可無,隨時可被取代的位置,另一則是工具人除了本身職務外
Thumbnail
退休在即同仁紛紛約請吃飯 雖然覺得不必總是盛情難卻 四台卸煤機都歸位全力運轉 辛苦機械組借花獻佛道感謝
Thumbnail
退休在即同仁紛紛約請吃飯 雖然覺得不必總是盛情難卻 四台卸煤機都歸位全力運轉 辛苦機械組借花獻佛道感謝
Thumbnail
職場中有句話常被人提起:“先懂做人,才能做事。”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主題,並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Thumbnail
職場中有句話常被人提起:“先懂做人,才能做事。”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主題,並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Thumbnail
職場中的掙扎與困惑,是身為專業工作者都會面對的。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因工作轉換而產生的思考與感悟,並提醒人們重拾工作初衷,珍惜人際關係,以及建立對工作的自信與驕傲。
Thumbnail
職場中的掙扎與困惑,是身為專業工作者都會面對的。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因工作轉換而產生的思考與感悟,並提醒人們重拾工作初衷,珍惜人際關係,以及建立對工作的自信與驕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地上遇到的工人,以及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透過和師父的互動,作者分享了對工作和生活的感悟。文章中處處透露著樸實和簡單的人生態度,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地上遇到的工人,以及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透過和師父的互動,作者分享了對工作和生活的感悟。文章中處處透露著樸實和簡單的人生態度,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慨。
Thumbnail
  本劇經同名原著改編後,更加深理解了做工的人的工地環境(取景自位於台南正在興建中的29層樓建物)、工地食物鏈(環保局>工地主任>承包商=工頭=包頭>大師>小工>臨時工)、工種(噗嚨共三人組:鐵工阿祈、模板工阿昌和怪手司機阿全)、工地術語(「上手」:氧氣乙炔、「外事仔」:下班兼差、「41仔」
Thumbnail
  本劇經同名原著改編後,更加深理解了做工的人的工地環境(取景自位於台南正在興建中的29層樓建物)、工地食物鏈(環保局>工地主任>承包商=工頭=包頭>大師>小工>臨時工)、工種(噗嚨共三人組:鐵工阿祈、模板工阿昌和怪手司機阿全)、工地術語(「上手」:氧氣乙炔、「外事仔」:下班兼差、「41仔」
Thumbnail
你不會知道,會在甚麼地方遇見甚麼樣的人,學習到甚麼樣的事. 之前在工地裡,總是像個笑面佛的師傅告訴我他的工地老二理論~我從來沒見過他在工地大小聲或跟人爭論,總是笑嘻嘻地好聲好氣與人商量,或是跟其他師傅們相互開著玩笑.看見別人有甚麼需要也會多幫別人隨手做事從不計較.每次他們進場,工地氣氛都會很好
Thumbnail
你不會知道,會在甚麼地方遇見甚麼樣的人,學習到甚麼樣的事. 之前在工地裡,總是像個笑面佛的師傅告訴我他的工地老二理論~我從來沒見過他在工地大小聲或跟人爭論,總是笑嘻嘻地好聲好氣與人商量,或是跟其他師傅們相互開著玩笑.看見別人有甚麼需要也會多幫別人隨手做事從不計較.每次他們進場,工地氣氛都會很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