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童年與自然的關係打開放大,藉由設計強化體驗,創造自然經驗永續的可能性。」這段從Crowned by Nature自然感知提案臉書專頁,介紹內文擷取出來的文案,就是在Uno要受邀前往韓國兒童博物館做工作坊前夕,他約略帶到的概念,當時很有共鳴,非常喜歡。心裡暗自希望可以介紹全台灣的人。
2011年在Nääs進行森林探索的workshop
照片提供:Uno Lin
我在過去幾年,曾經參與過環境NGO的行動,也接受過海洋志工培訓課程,反思我們人類與自然萬物的共存互動關係,我們是不是離「自然」太遠,或是開發與環境間的角力,各種因素的加總下,形成我們還在找尋兩者間的平衡點的狀態。但,我們是否趕得上氣候變遷惡化的速度?我們要留給一百年後的人類,什麼樣的地球?
有次跟Uno聊天的時候,他提到過去在瑞典唸兒童文化設計研究所的論文成果,以及背後的設計理念,關於建立兒童與自然的連結,鼓勵他們探索自然,發現自己與週遭環境的連結,從都市裡的小自然開始,認知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最終才會有意識地將環境考慮到生活各種面向裡,真正達到共存共好的和諧狀態。他當時非常驚喜和感動!應該是從那時候開始,希望可以盡一份力量,盡可能將他介紹給所有跟兒童教育相關的朋友,將理念傳遞出去,才有機會落實。
現在,我也認真地介紹跟他來回討論、修改、再訪談、調整後的「關於我」,其實就是關於如何形塑Uno Lin這個人跟他所有的設計作品,趨近於完整的內容,呈現給大家。
「關於我」創作五-:學校的資源 被看見的機會
訪談時聊到瑞典和台灣設計學校的教學資源,兩者間的差異。但Uno說他沒有在台灣唸研究所的經驗,因此無法比較。針對這個我另外問了在台灣唸工業設計研究所及景觀設計系所的朋友。不過訪談的樣本不多,所以也僅能提供參考。就目前已知,台灣有藝術大學、餐旅大學,但沒有設計大學。在台灣唸研究所的朋友們,表示如果可以跟老師有好的互動關係,比較能掌握多項資源的訊息。在學校學期末的問卷問饋也常是流於形式,不會真的改變什麼,如果要有建議,直接跟老師提,是最直接的方式。
在Uno就讀的學校,他自己最大的感想是校內老師在連結外部資源的能力,課堂上的引導也非常受用。而每學期的期末問卷,他們認真填答的建議,在下一年度的學弟妹課程規劃上,就會看到他們當時建議的內容,他們有時會對學弟妹大叫說:「你們很幸福耶!這都是我們很想上的課,我們提的!」
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遇到當年度學校剛好有一筆經費,所以在他們其中一堂課,期末的報告是帶著作品去參展米蘭設計周。由學校支付兒童文化設計系所的同學,參展及佈展費用。同時,也將展場設計,委託大學部的設計系學生全權負責。
米蘭設計週現場,很受兒童歡迎的”InsideOut Lamp”
照片提供:Uno Lin
那次在參展前,除了努力發想自己的作品,參展前夕他們還努力做出自己的作品頁、設計名片。盡可能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努力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作品。Uno也主動投作品介紹到Dezeen、Design Boom等設計媒體的米蘭設計週專區,爭取曝光機會。當年度到米蘭採訪的台灣媒體,也留意到他的作品”InsideOut Lamp”,也是他人生第一次接受採訪,當時在國內外設計刊物,都可以看到這件作品的相關報導。
我很喜歡這件作品的設計理念,Uno將兒童主權的概念放入,他認為小孩與大人間的差異,各有優勢,身形上的差異,反而創造出各自能獨享的空間。所以他會特別去設計小孩才能進去的空間。這件作品也象徵”Light up their rights”。版面有限,就不深入介紹作品,文章最後會附上作品連結給大家。
「關於我」創作六:兒童和自然的互動 最人與環境初始的連結
畢業前,由專業攝影師幫每位同學跟自己的作品合照。
照片提供:Uno Lin
兒童絕對是有能力的獨立個體,而成人是漸失各種寶貴能力的過程。”—Uno Lin
雖然Uno Lin是從小生長在「02區域」(指大台北區域)的人,不過,他說家裡就常有動物、植物的存在。國小放學回家最經典的場景,走到頂樓是爸爸在澆花、媽媽在描繪花的樣態。對於觀察花草的變化,或是與昆蟲的互動,都是兒時記憶很重要的一部份。後來也意識到讓兒童接觸自然,是成長過程中,不論是對人格發展、與自然的連結都有極大的正面影響。更長遠來說,對人類未來的生活環境是至關重要的。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只是一小部份,不是全部哦!也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份,就只是跟自然萬物平等重要的一部份。也可能是可有可無的那一部份。
Uno有半年的寫論文和設計產品的時間,前期調研拜訪了森林小學,跟語言不通的小朋友,用最本能的互動方式,一邊觀察他們在戶外與自然物的互動,一邊享受回到兒時與自然互動的片刻。
在森林小學做前期調研的觀察過程
照片提供:Uno Lin
論文的調研成果,帶入產品設計中,他設計的”EverChanging-Scenery”是鼓勵小朋友平時喜歡蒐集樹葉、樹枝、小花小草、石頭等等,在生活週遭撿拾到的自然物,帶回家以各種放大鏡,以及折射的光源,更進一步的觀察蒐集而來的物件,也許會發現不同季節的植物樣態、顏色、氣味等等。同時,這也是可以放在小朋友房間,或是家中的一隅,成為能隨時節更換自然物的家居設計物件。大人與小孩都能一起創作的傢俱。
後來完成碩論的作品後,也到一所小學,先在旁看大家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利用他的設計作品,觀察在外蒐集到的自然物。從中發現新的用法,再次驚歎小朋友優於大人的的想像能力。
帶著產品到小學,先不做任何導引指示,觀察他們怎麼使用的過程。
照片提供:Uno Lin
“Free Try out ! 小朋友的新玩法,總是能帶來新的想法”—Uno Lin
後來這件作品,也被選中代表學校到日本參展。日本當地對於亞洲人代表瑞典參展的訝異感,他當時也觀察到人們普遍被表相框限的現象,他說在歐洲參展時,倒是較少感受這樣的驚異與特別,不論人種膚色,都可能是來自瑞典或非瑞典國家。
碩論作品被學校選中,到東京參展
照片提供:Uno Lin
後續”EverChanging-Scenery”也受邀參與一些歐洲的兒童相關設計展,也有一些國外買家對這項商品有興趣,但真正要量產,還是得過Uno自己這關,世界最追求完美的品管。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論文的概念,經由在瑞典一起念書的韓國同學,引薦到韓國高陽的兒童博物館帶親子工作坊”Crowned by Nature”。隔年,也受邀將工作坊帶到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以園區現地植物,帶著小朋友和家長去採集和認識植物。最後再做成一頂植物頭冠帶回家。
2016年受邀到2016德國科隆參展-Kids Design Award
照片提供:Uno Lin
這次的訪談主題以Uno Lin創作自己的生命作品—「關於我」,帶出他從以前到現在的經歷,真正想傳達的還是每個人也正在創作屬於自己「關於我」這項生命創作,不論你現在的創作進度到哪裡,都可以回頭省視。如果還滿意的話,就照著原本的發想脈絡,如果不甚滿意,也可以思考要如何調整,或是就接受這樣的狀態。畢竟,每個人都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創作品,無從比較也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可能就是有人懂得欣賞你原本的樣貌。
Uno給年輕學子的建議:
1. 幹嘛要叛逆不唸書呢:在學校可以唸書就認真唸,雖然有時覺得這項科目以後不一定用到,即便如此,好好吸收課本上的知識,也不算是浪費時間,也說不定能從中找到樂趣,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助益,現在也無法預知,不如就好好唸吧!不是前五名也沒關係,盡力就好。
2. 人生的關卡只是一時:這是Uno媽媽告訴他的人生哲理。人生路上有很多關卡,但其實過了再回頭看,會發現也沒什麼,就是一時的結果。很像跨欄,跨過了,可能踢倒可能摔跤,也可能一次跳過了!不論如何,總是還有下一個,不需掙扎痛苦太久,就是帶著經驗,繼續往前走,遇到下一關,再好好跨過或鑽過吧!
3. 好好做決定:在做每個決定前,審慎考慮後就去做吧!因為已經認真思考過,就接受每個結果,那都可能是當下對自己最好的決定,所以也不需要再花時間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