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合理(意見篇)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KAL VISUALS on Unsplash
個體合理一直是個很重要的觀點,一直影響我們對於個體上的合理的看法。先別說性別,光是個體合理這樣一個說法,就容易把我們帶入個體上一種自認為合理的所在。像我今天遇到一個短篇故事,當我在人行道溜滑板,經過上坡時,一個中年男子,腳踩著人字拖,大搖大擺地走到我面前,由於是上坡,我用高速檔執行上坡,路突然前方變得很小,起初我超越他,爾後因為馬達動力不足,變得緩慢,他就在我後面,我說:「突然上不去....」
他說著台語:「我要直走呀!你要玩不會去旁邊玩?」
我說:「不好意思。」
於是他走到了我面前,我看著他在我面前,走到一半時拿出口袋裡的手機打電話。走路大搖大擺,終於等到路變成寬敞時,我超越他而去。我滑的是電動滑板,我是面對行車,所以我不可能逆向而行,唯一的路也只有人行道,如果是單車,我當然只能讓他而行,而重點是他所說的那句話:「你要玩不會去旁邊玩。」總是讓我冒起疑惑的問號:「請問到哪裡玩?」他沒有給答案。
電動滑板不是用來「玩」,而是通勤加上輕運動。這沒辦法玩,因為重量不適合,其二,這個設計本來就是當作交通通勤短程使用,因此這不能算是「玩」(真的玩不起來),其三,旁邊是馬路,我沒辦法滑馬路,何況是逆向,我知道你要直走,可是呢?當把個體合理作為我們認為一套合理時,我們的理由往往就是自以為行之有理。
這樣的情況,跟我在便利商店用餐的情況大為不同,一樣是中年男子,休息桌上有他們「一家人」買的便利商店物品:紅茶、啤酒,還有他們自備的「塑膠杯」。其實這家人,我有印象,「好像」把便利商店的休息區的桌椅當成自家的休息區。但我沒有意見,因為他們不是佔用,一定有部分是空位。
我要離開便利商店時,其中一位男子擋在我面前,我一手抓著滑板,一手擔心會打到他們其中一個,他見到之後馬上說:「抱歉!」(台語),這兩件事情,總讓我想到,是不是我們在某方面合理時,總以為那樣是正確的合理?後方的那家人雖然有很多讓我「不滿意」的地方,最起碼「真的」不會自以為是,雖然桌上還有檳榔與啤酒、泡麵等等。但前方的「大搖大擺」,總是讓我相信把合理上的一套作為你正確的一套,就以為合理的很正確,卻顯得沒有意義,因為你說出口的話是把那行為合理之外作為合理,就像說我要轉彎啊!你要走不會趕快跑之類的那樣話?
或是說我趕時間,你可不可以不要擋在那邊?行為上的大好正義,以為有一套自身的合理,那是關乎自己很有優勢的正確。個體合理讓我想不透的方面是把意義顯得很有道理,卻沒想到該行為上的意義是屬於什麼,是把合理變得像樣的正確化。
看不懂?沒關係。就是說,你認為你想要把你大腦認為的行為變得你想要推進的動力,沒想過別人,這就是「自以為是」的正確,屬於一套「合理」的範疇。由於你只想到你自己,忽視了別人,更容易造成行為上的兩端造成更大的不合理現象。就像我說我要結帳,你可不可以快一點,就像我趕著接送小孩上課,你們塞車可不可以快點處理?(尤其是遇到車禍糾紛),種種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說明,只要把那行為合理化的像樣,就幾乎不會想到他人。
Céline Druguet on Unsplash
你說這不是「自私」嗎?自私沒有錯,可是我也會自私,但是一昧地追求自己行為的自私,忽視了他人的行為端點,就會造成自身的行為某一種不平衡現象,還以為站得住腳,當然,在喜歡與不喜歡都有的世界,自然會有人挺對方:你為什麼不走路,抬著你的滑板呢?我有先告知對方:「滑板跟不上....」不過,對方卻認為,你跟不上不關我的事,好吧!你今天走路被馬路上的汽車擦撞到也不關我的事,我甚至不會打電話報警。
我在街頭遇到車禍、意外,或是任何糾紛,都不會介入。但我也不會抱著看戲的心態,但我會去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是不是有人在場願意協助?或是我可以做些什麼?至少可以讓傷亡減到最低。通常,一定有熱心幫忙的民眾,或是有人會知道要做些什麼,保持旁觀者心態的人們,我不期望你做什麼來幫忙,但不要越幫越忙,也不要有看戲的心態,還是觀察,做什麼反應。(不要當個擋住救護車的人)
社會的行為,需要多方在合理上的協助,而不是一方的協助贊助。但我們不會這麼想,只要把行為合理化之後,自然認為合理化很重要,那確實重要。行為的合理靠著自方的思想去建構那單方面的合理,因此變成情緒化的動物,還真是一點也不奇怪。
你既然可以這麼做,自然把那情緒加上你自身的合理優勢,變成合理上的說法,就可以為你的行為指出一套很合理,且當然有意義的證詞,在這方面,我相信法院可以證明你的清白,因為只要把你該認為說的,有意義的(你認為)那一套方式,你就成功了!
你要認真思考,你今天超越了你的(假)敵人,你真的會「高興快樂」嗎?也或者歧視的問題之一是你的優勢只是你高估你自己的優勢,你真的沒有如此「厲害」。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還會爭吵不休的原因。而個體合理還有一套很重要的觀點就是——用種族歧視的言論下放下去,就說著最近美國吵得沸沸揚揚的論點來說,更是正確不過。打開美國的歷史,簡直就是種族的觀點而編寫的歷史傳記。我去過美國兩次,自然可以感受到「白人凝視」的那種感受。雖然說好像沒有,但是實際上的生活,如果你連英文都說不好,亞裔美國人也跟著歧視你。因此,在美國,幾乎每一個人都要「自立自強」。你一定要有很有力的觀點,看起來不要那麼好欺負,你幾乎就「對」了一半。在波士頓,雖然是「新英格蘭」,可是呢?種族上的論點,我可以在一點一滴自然感覺那氛圍簡直就是白人幾乎凌駕於其他種族之上。而這是種族的論點,至於其他的相關種族「歧視」研究,我相信科學家已經有太多可以說明的「範例」可以「證明」,但不能改變「白」就是勝於「黑」的奇怪論述。在極右派的耳朵,總聽起來,歧視偏向不是「歧視」的論點。至於什麼是「歧視」——用廣義的角度來說,就是用自身的優勢來凸顯比你弱勢的人。
就是比較的意圖,你既然是用「比較」的論述,自然不約而同指向膚色上的觀點,人把膚色作為白比較純潔,黑比較骯髒的套用名詞,就把膚色「自然」把那邊靠攏。好了!就算不用膚色,用其他觀點:比較會打扮的女人比不會打扮的女人更有競爭力,身材比較好看比身材臃腫的人更受人歡迎,在專業方面,比較善用人際溝通與關係的人勝於不會運用這份能力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像是運動能力,工程能力,思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等,只要有「優勢」幾乎就勝於不會的人。
而當然,自身的優勢就是用「比較」的心態勝於其他心態者,專業能力強的人,心智能力也要強,必須用心思考什麼,否則只是出眾之後的出眾,就像花心大蘿蔔,或是恐怖情人,或是有偏執狂的人。因此,歧視下放的問題是比較,而不可能沒有比較,你一定有一個假想敵,但不會是他/她,因為你要認真思考,你今天超越了你的(假)敵人,你真的會「高興快樂」嗎?也或者歧視的問題之一是你的優勢只是你高估你自己的優勢,你真的沒有如此「厲害」,如此美麗,如此強壯,如此難得的奇才等等的說詞。我們不會用同一的觀點看的原因就是,比較難免,但高估自己才是更是問題不去面對的正因。
因此,個體合理就是優勢把自己的認為觀點作為很有道理的正確,去高估那才是唯一的標準,或許那是低估,也或許沒有高估或是低估的問題,但把合理作為你個體上的正確,容易變成情緒上的合理。而話說回來,這種非理性的動物,變成推向情緒上的動物,你真的沒有認真思考這些?你生活的言之正確的流程,你都沒有考慮這些「參雜其中」?你看不見的「東西」?
因此,看你看見的,很不正確,思考之外或是思考之內,才是有個體合理上的意義正確,才顯得有些意義的存在性。可惜,多半,你不會想到這個,對人類來說,所謂正確不外乎就是你看見的「搜尋歷史」,給你看見「相關」的,其他呢?不是隱藏,就是「刪除」,反正你也不會喜歡,是吧?
我也不喜歡,但我會試著「了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3會員
2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ornik Tsai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Dorothea OLDANI on Unsplash 個體不要合理化,但我們偏偏要合理化,這是我看到前方的一對戀人想到的第一句話。這對戀人給我的印象是女性看起來很需要有人牽制才會有動作,男性鬆開她的手之後,她的右手就一直懸掛在那邊,沒有想去拉男性的左手,而女性的臉頰看起來就是一幅需要有人帶動才會
Tobias null on Unsplash 在捷運電車上,甚至在機場,在火車站,你只會注意到兩種人:男人與女人,還有一個:不男不女。我不是在折損他人的壞話,而是第三種性別,確實不是男,不是女,而是都有。我看過此類型的性別很多次,定義性別,向來是件痛苦的事,因為性別的二分法,非男即女,非女即男,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看到別的情侶,說不會羨慕,那大概是騙自己許久的結果。但那又如何?我對自己說,你想要找一個「適合」你的伴侶,但我同時也知道不太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會真的有一個「仰慕」我的女生跑來追我,除非是童話故事,這一切不太可能實現。 性別裡面的性別,基本上就
juan pablo rodriguez on Unsplash 看到一則新聞,簡直讓我驚呆,但也沒有多少意外——在台灣,女多於男,而且是有增加的趨勢所在。我不記得數字——但那也不重要,因為數字就算多了一到兩人,甚至多十個人,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現在我們來看台灣的「婚姻市場」,簡直就像傳統市場一樣,
The Climate Reality Project on Unsplash 以現在的教育或是教養來說——然後搭配「自身的優勢」,再加上「個體合理」這樣的組合套餐之下的整體教養方針,說來也沒有多「划算」。就像速食店的超值全餐,主餐加上副餐的搭配之下,主餐總是顯得特別昂貴,副餐的價值少得可憐,所以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心境影響想法,容易影響你當時的思想,當然,也更容易關乎你會怎麼想。如果想法是個流程,那肯定是情緒關乎思想,而思想會造出某種想法,而想法就會讓你的心情跟著受到起伏。行為主義者的人們總告訴我,行為的背後是內心的話語牽動我們思想的每一個波動,而波動
Dorothea OLDANI on Unsplash 個體不要合理化,但我們偏偏要合理化,這是我看到前方的一對戀人想到的第一句話。這對戀人給我的印象是女性看起來很需要有人牽制才會有動作,男性鬆開她的手之後,她的右手就一直懸掛在那邊,沒有想去拉男性的左手,而女性的臉頰看起來就是一幅需要有人帶動才會
Tobias null on Unsplash 在捷運電車上,甚至在機場,在火車站,你只會注意到兩種人:男人與女人,還有一個:不男不女。我不是在折損他人的壞話,而是第三種性別,確實不是男,不是女,而是都有。我看過此類型的性別很多次,定義性別,向來是件痛苦的事,因為性別的二分法,非男即女,非女即男,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看到別的情侶,說不會羨慕,那大概是騙自己許久的結果。但那又如何?我對自己說,你想要找一個「適合」你的伴侶,但我同時也知道不太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會真的有一個「仰慕」我的女生跑來追我,除非是童話故事,這一切不太可能實現。 性別裡面的性別,基本上就
juan pablo rodriguez on Unsplash 看到一則新聞,簡直讓我驚呆,但也沒有多少意外——在台灣,女多於男,而且是有增加的趨勢所在。我不記得數字——但那也不重要,因為數字就算多了一到兩人,甚至多十個人,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現在我們來看台灣的「婚姻市場」,簡直就像傳統市場一樣,
The Climate Reality Project on Unsplash 以現在的教育或是教養來說——然後搭配「自身的優勢」,再加上「個體合理」這樣的組合套餐之下的整體教養方針,說來也沒有多「划算」。就像速食店的超值全餐,主餐加上副餐的搭配之下,主餐總是顯得特別昂貴,副餐的價值少得可憐,所以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心境影響想法,容易影響你當時的思想,當然,也更容易關乎你會怎麼想。如果想法是個流程,那肯定是情緒關乎思想,而思想會造出某種想法,而想法就會讓你的心情跟著受到起伏。行為主義者的人們總告訴我,行為的背後是內心的話語牽動我們思想的每一個波動,而波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文以中年之路的穿梭敘事,描繪了作者在土星迴歸期間遇到其伴侶,共沉澱內在的傷痛與陰影。透過星盤解析、心理諮商的學習,作者逐漸發掘自己與伴侶靈魂深層的共鳴,並投入陪伴與療癒的旅程。文章對心靈探索、創傷心理學、個體化與中年掙扎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當我們太常過於傾向於使用標準制
Thumbnail
人類制訂了規則教條,來使人們服從,也讓自己受限與被制約, 然而, 制訂規則教條的,是全觀地洞察,還是企圖控制, 制訂的是真理,還是以真理為名的限制?! 誰能夠決定誰,誰又能夠定義誰, 我們可以做的, 是從個人意識的覺醒、賦權與整合, 為集體意識的推動與進展貢獻一份力量。
Thumbnail
那天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聽到了體制化這三個字,一下子靈光一閃,豁然開朗。 原來我的人生過程中,不管是自覺或是不自覺的都在排斥體制化,努力追求屬於自我的個體化。 這並不表示我是自私的,我願意在體制化裡面認真扮演我的角色,可是當體制化侵犯到我個人的自由或原則、甚至底線時,我就會悍然拒絕,然後走向個體化的
「對於做過壞事的人—他們自己應該怎麼做,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對他們做什麼。現今,不斷有毫無誠意的人公開道歉,很可能已經讓大家懷疑原諒的意義。但過去做過壞事的人應該怎麼辦呢?……我想我的意思是,如果等待自己惡劣行徑被揭露的壞人不在少數,那該怎麼辦?要是我們全都是那樣的人,那又該如何?」
Thumbnail
上周當我注意到C是有目地性的低頭試著彈出記憶中的《兒歌小蜜蜂》旋律時,讓我對C探索鍵盤的行為感到訝異。 許多特殊需求者因不同原因由家長安排接受或轉介到音樂治療,被動進入到音樂療育空間,有的本身喜歡,喜歡樂器。因此,當他們會有高動機融入,也在音樂療育情境中有很多主動的反應與回饋。 #第一個正向回饋
Thumbnail
生產者理論 生產要素:L、K、土地、企業能力 追求最大利潤 會計利潤、經濟利潤 生產函數:產量Q=f (X1,X2, ..., Xn)。 廠商的決策期間區分為短期與長期 SR短期(short run)有固定生產要素的存在variable factors 短期分析 MP線為任意點切線斜率 長期分析
Thumbnail
從大歷史的脈絡中,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時,人們開始建立組織並且訂定勞動契約,開啟了團隊協作及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 再到互聯網社群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獨立完成工作,因此漸漸地又能走向個體產出並且快速交流的協作關係。 因此,過去有句話說「以不變應萬變」或許已不再適用⋯⋯
Thumbnail
「我明明嘗試了很多,卻好像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那天深夜,與我一同參與創業計畫的夥伴這麼說著。 不只因為開會導致身體疲憊,我彷彿看見她的眼中透漏出心裡的疲倦。那樣的無力來自於,明明已經那麼努力的參與各種社團、實習、培訓,但每到了送出履歷的那一刻,我卻還在猶豫...
看到就一定存在嗎? 看不到就不存在嗎? 每個人的定義不同 孰對孰錯無關對錯 不盡相同尋求解答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本文以中年之路的穿梭敘事,描繪了作者在土星迴歸期間遇到其伴侶,共沉澱內在的傷痛與陰影。透過星盤解析、心理諮商的學習,作者逐漸發掘自己與伴侶靈魂深層的共鳴,並投入陪伴與療癒的旅程。文章對心靈探索、創傷心理學、個體化與中年掙扎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當我們太常過於傾向於使用標準制
Thumbnail
人類制訂了規則教條,來使人們服從,也讓自己受限與被制約, 然而, 制訂規則教條的,是全觀地洞察,還是企圖控制, 制訂的是真理,還是以真理為名的限制?! 誰能夠決定誰,誰又能夠定義誰, 我們可以做的, 是從個人意識的覺醒、賦權與整合, 為集體意識的推動與進展貢獻一份力量。
Thumbnail
那天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聽到了體制化這三個字,一下子靈光一閃,豁然開朗。 原來我的人生過程中,不管是自覺或是不自覺的都在排斥體制化,努力追求屬於自我的個體化。 這並不表示我是自私的,我願意在體制化裡面認真扮演我的角色,可是當體制化侵犯到我個人的自由或原則、甚至底線時,我就會悍然拒絕,然後走向個體化的
「對於做過壞事的人—他們自己應該怎麼做,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對他們做什麼。現今,不斷有毫無誠意的人公開道歉,很可能已經讓大家懷疑原諒的意義。但過去做過壞事的人應該怎麼辦呢?……我想我的意思是,如果等待自己惡劣行徑被揭露的壞人不在少數,那該怎麼辦?要是我們全都是那樣的人,那又該如何?」
Thumbnail
上周當我注意到C是有目地性的低頭試著彈出記憶中的《兒歌小蜜蜂》旋律時,讓我對C探索鍵盤的行為感到訝異。 許多特殊需求者因不同原因由家長安排接受或轉介到音樂治療,被動進入到音樂療育空間,有的本身喜歡,喜歡樂器。因此,當他們會有高動機融入,也在音樂療育情境中有很多主動的反應與回饋。 #第一個正向回饋
Thumbnail
生產者理論 生產要素:L、K、土地、企業能力 追求最大利潤 會計利潤、經濟利潤 生產函數:產量Q=f (X1,X2, ..., Xn)。 廠商的決策期間區分為短期與長期 SR短期(short run)有固定生產要素的存在variable factors 短期分析 MP線為任意點切線斜率 長期分析
Thumbnail
從大歷史的脈絡中,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時,人們開始建立組織並且訂定勞動契約,開啟了團隊協作及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 再到互聯網社群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獨立完成工作,因此漸漸地又能走向個體產出並且快速交流的協作關係。 因此,過去有句話說「以不變應萬變」或許已不再適用⋯⋯
Thumbnail
「我明明嘗試了很多,卻好像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那天深夜,與我一同參與創業計畫的夥伴這麼說著。 不只因為開會導致身體疲憊,我彷彿看見她的眼中透漏出心裡的疲倦。那樣的無力來自於,明明已經那麼努力的參與各種社團、實習、培訓,但每到了送出履歷的那一刻,我卻還在猶豫...
看到就一定存在嗎? 看不到就不存在嗎? 每個人的定義不同 孰對孰錯無關對錯 不盡相同尋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