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2021/8/4日的報導,2018年中美貿易戰時,中概股相關指數的最大下跌幅度也達40%。所以不只有美國出政策才能讓中概股暴跌,中國監管風暴也能讓中概股慘跌。中概股市場反映出的不僅是市場對於「中國資產」的情緒變化,也反映出投資者本身的天生「非理性」和「過度自信」。(見
中概股的「上頭」和「過頭」)
首先,中國監管機構當然非常清楚,但凡在美
IPO的「
中概股」(如
新浪、
百度、
騰訊、
阿裡巴巴等)大多採用「
VIE模式」(又稱「空殼公司模式」)上市,而所謂「 VIE 」 即是「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y,VIE),又稱
空殼公司,是指該公司在境外註冊「上市實體」(此種空殼公司通常位在
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等另一個司法管轄區),與境內「營運實體」是分離的兩個實體(Entity),境外「上市實體」透過協議方式控制境內「營運實體」,於是,「營運實體」就成為「上市實體」的VIE─即「可變利益實體」。在「
VIE模式」下,可以將境內「營運實體」的收入和利潤轉移到境外「上市實體」,於是境外「上市實體」的股東(即「境外投資人」)在沒有擁內地「營運實體」的股票的情況下,也能享有「營運實體」產生的利潤。
而當初,中國監管機構之所以要禁止
跨國投資銀行的外資湧入,炒作股市,其目的就是如《
意見》所說的:「(某些企業)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嚴格控制資本過度湧入」。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的
直接融資的股票市場還不成熟,採取的是
IPO核准制,股票市場沒法擔負起企業主要籌資的管道,於是中國監管機構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企業以「
VIE模式」(又稱「空殼公司模式」)赴美
IPO,以取得必要的發展資金。
英國《金融時報》2021/8/3日報導,中國為了人民幣國際化,開放外資進入金融市場。近兩年,流入中國的資金飆升超過300億美元/月─即包括貿易順差增加100億美元/月及金融流入增加200億美元/月。但如此外資大量流入會增加以下的3項風險:(1)破壞性的人民幣升值;(2)過快的國內貨幣和信貸增長;(3)加大高風險的不匹配之國際
資產負債表─即當在中國的外國投資者突然撤走投資時,中國投資者卻無法相匹配的快速撤回國外之投資。為了減低這些風險,中國監管機構此時出手打擊股市,希望的就是外資少買些中國股票和債券,以減低外資的流入。同時也把中國互聯網巨擘
阿里巴巴擠出了全球前10大,但還好,監管機構所帶來的風險畢竟仍不比來自全球競爭的壓力。(見
美國科技巨頭最終會如何沉淪?)
終於,
SEC主席詹斯勒(Gary Gensler)2021/7/30日表示,已於近期中國加強監管在美上市的中企,今後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必須加強披露相關投資風險。他也要求
SEC員工對在中國被審查的中企申請赴美
IPO時,進行有針對性的額外審查。(見
中企上市 美證交會強化監管)他並於2021/8/17日,在社交平台表示,他已要求
SEC人員停止處理中國企業透過
空殼公司(即 VIE ,Variable Interest Entity,可變利益實體)」在美國IPO的註冊上市。(見
大陸推動中美審計監管合作)
實際上,大陸政府幾十年來一直以資料可能涉及國家機密為由,禁止在海外上市的國內企業向海外的監管機構提供審計報告或其他監管所需的資料和工作底稿,不僅給美國監管機構監管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造成障礙,而且也引發中國企業財務資料是否涉及弄虛作假的疑慮。大陸證監會會同財政部、國家保密局、國家檔案局2022/4/2日就修訂
《關於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公開徵求意見。修訂草案中特別刪除原《
規定》中關於「現場檢查應以我國監管機構為主進行,或者依賴我國監管機構的檢查結果」條款與表述。外媒解讀中國監管當局在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合規問題上作出罕見重大讓步,最大限度地降低中概股自美退市風險。2022/4/2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普遍上揚,回港上市的中概股2022/4/4也全線走高,
恒生科技指數漲超5%。(見
自美退市有解 中概股估值修復)